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表演自由滑第五名来自俱乐部 业余培训初显价值

  13岁的王雪涵(微博)眉心点着朱红,一脸稚气。她表演的曲目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虽然并没看过这部以印度为背景的好莱坞电影,“但我从网上搜了些印度的知识”。在4日进行的冬运会花样滑冰女子表演自由滑比赛中,王雪涵获得第五名,“挺满意的,只要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好”,听着很老练的一句回答,从这个小姑娘口中说出,倒多了一份天真自然。

  获得第七名的是刚满12岁的香港小女孩马晓晴,被记者们团团围住后,马晓晴未见怯场,“今天有点小失误吧,明天一定要加油。”随父母在北京生活多年,她的粤语、普通话和英语都应付自如。而已经五六年的冰场历练,也让这个刚上初一的小女孩比同龄人显得成熟。

  王雪涵和马晓晴是参加本届冬运会年龄最小的两名运动员,王雪涵代表北京队,马晓晴代表香港队,两个小姑娘都来自北京世纪星花样滑冰俱乐部。除此之外,她俩还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五六岁时偶然接触滑冰,从此就不肯放下;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滑冰,没有脱离学校生活——王雪涵为此甚至放弃了在国家队的训练;偶像都是金妍儿,理由也一样,“因为她的跳跃和滑行非常好”。

  2009年,在青岛举行的全运会冬季项目比赛中,王雪涵获得女子单人滑第八名,之后师从前国家队资深教练高海军,开始了相对专业的训练。说“相对”,是因为她和马晓晴一样,每天用来滑冰的时间大概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时间紧张,所以我更要珍惜”,马晓晴说。学习和滑冰都想兼顾,是两个小女孩眼下共同的想法。

  王雪涵和马晓晴的出现,代表着花样滑冰的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花样滑冰部主任杨东认为,这种有别于专业队体制的俱乐部模式,在培养高水平选手方面正在显露价值,长远看有着积极的价值。“不过这种方式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水平到一定程度后的学习和训练矛盾。选材方面,体校可以主动去挑选孩子,而俱乐部是孩子们自己喜欢才来,成材率比较低。”

  杨东也坦承,传统的体校训练模式正面临不小的困境,在招生和运动员出路等方面举步维艰。“花样滑冰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这是杨东两年前的判断,现在看依然如此。“因为花样滑冰培养周期比较长,大概需要十二三年,现在俱乐部出来的孩子未来如何,也需要观察。”正因为没到下结论的时候,花样滑冰部眼下能做的,是在继续挖掘专业体系潜力的同时,通过等级测试为业余模式下培养出的孩子提供相同的比赛平台,“希望能尽快度过这个变革期”。

  (本报长春1月4日电) 

分享到:

相关专题:第12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专题 

更多关于 花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