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借他山之石解驴友困局 加强知识普及加大民间救援

  眼睛在天堂,

  身体在地狱———

  这对喜欢户外运动的驴友而言,并不夸张。

  成都商报记者在此前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在山地户外运动中不时出现驴友遇险甚至遇难的情况,除了驴友本身缺乏相关知识和安全意识不足外,相关服务机制不够健全和对这一市场从业人员约束不够等都可能是引发悲剧的原因。

  不久前,“攀冰”、“攀岩”、“高山探险”和“山地户外”四项体育项目已经被列入了《全民健身条例》中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但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仅仅依靠相关部门出台一部法令显然是不够的,这需要各方面都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一些登山户外运动开展较好的国家的办法,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抑制驴友违规冲动

  通过与大量驴友的交流,成都商报记者发现,近年来驴友发生意外几乎都与违规登山有关。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年颁布的国内登山管理办法,组成登山团队、计划攀登3500米以上(西藏为5000米)山峰,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团队成员须经县级以上医院身体检查合格,无障碍疾患;

  (二)须有半数以上成员系统学习过登山基础知识、持有各级登山协会颁发的合格证书;

  (三)须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具备攀登计划目标下档山峰的经历(山峰高度档次按5000米、6000米、7000米、8000米四个级别划分);

  (四)须配有登山活动所需技术、防寒、通讯、生活等基本装备器材。不过,目前国内系统学习过登山基础知识、持有各级登山协会颁发的合格证书的专业人员数量不多,无法满足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再加上一些驴友安全意识不强,盲目冲动等现状,造成了违规登山屡禁不止。

  借鉴国家(新西兰、日本)

  加强知识普及 培训更多专业人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资深户外爱好者吴晓江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大安全宣传力度,让更多登山者意识到违规登山的危险。其次,还可以借鉴新西兰和日本等国的经验。

  新西兰对登山运动的推广、运作、监管采取了以培训、教育和资质认定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模式。其中,每年掌握4000万新币的新西兰体育休闲基金会会向包括新西兰高山向导协会、新西兰户外运动指导员协会等专业培训机构提供资金,以供其运作。近10年来,新西兰已经开始发展正规的登山运动学位教育。除了部分大学外,主要由一些户外运动中心承担。培养方式从短训班、证书班及三年制户外学历教育和户外学位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形式。

  而日本则更多通过民间力量来普及登山的知识。在日本,登山的网站很多。有家网站叫“无悔富士登山”,专门面向初次登富士山的人。其中有上百篇记录登山亲身体验的“登山日记”,详细记述了登山的时间、遇到的问题等。网站还专门推出了一个“模范登山计划”,为初次登山的中老年人量身定做了一套时间表和路线图。该网站还每6小时更新一次富士山及周边地区两天内的天气状况预报,还有此后一周的云雨预测。网站甚至把富士山半山腰以上各处的厕所都标注出来,且配有照片。除了民间,日本官方也有不少关于登山信息的网站,例如富士山所在的静冈县警察署就有专门的“登山情报网”。这类网站登载的多是关于交通管制、登山注意事项及停车场位置等生硬信息,因具有“权威性”,也很受关注。

  避免驴友在山中成“盲驴”

  驴友在攀登一些景区内的山峰时,有关管理部门在收取门票或者进山费后,虽然也会为登山者进行登记注册并履行告知义务,以及推荐向导、协作等等。然而,对于驴友来说,这些服务还是有所不足的。资深驴友“小毛驴”表示:“一部分国内的景区,硬件设施上非常简陋,不但没有为登山者设置专门的攀登路线,没有建立存放给养装备的登山小屋,甚至连道路标识等最基本的硬件设施都没有。由于没有安排专门清理垃圾的人员,不少山峰上随处可见登山者遗留下来的垃圾和废旧装备,不但影响观瞻,而且还会造成安全隐患。”

  借鉴国家(美国)

  有补给小屋,还有专人巡视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在美国,境内几乎所有的山峰,都被划归在不同的公园中。如果这座山峰处在国家公园中,那么登山所应该遵守的法规,以及应该收取多少的费用,都会由国家公园处起草,上报内政部经国会通过后成为正式法规。如果那座山峰属于州立公园,则由州一级的政府制定规章制度。每个州都有专管州立公园的林园管理部门,景区内都建设有完善的登山硬件设施,除了明确的登山路径,每隔一定距离,都会有坚固的登山者小屋,其中存放了足够的补给,而且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专人到各登山小屋巡视,如果给养有消耗,那么就会马上补充。而公园方收取登山者的费用,将全部用作维护这些设施,如果还有不足,那么当地政府会出资帮助。管理是由公园的巡守执行,如果有人想避开公园管理方,擅自组织人员登山,并以此牟利的话,公园巡守可以将其移交给警方。公园的巡守还要负责登山者的登记注册,提供救援、巡视、天气预报等安全保障信息。山峰资源比较丰富的公园,有专职的攀登巡守,旺季则有更多志愿的攀登巡守加入。这些攀登巡守都是经过了专业的培训,而且在其工作所在地“实习”3年以上才能正式上岗,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经验,能够为登山者提供很好的帮助。

  让救援不再“远水不解近渴”

  众所周知,登山是一项高危运动,即使是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专业登山团队,也难免有遭遇困境的时候。因此,高山救援就成为登山运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目前国内没有一个具体完善的高山救援体系,不少省份甚至都没有一支专业的高山救援队。曾多次参与山地搜救工作的吴晓江表示,从历年救援的历史来看,一些登山经验和装备不足的人参与救援工作,到最后反而成了累赘,影响整个救援工作。因此,加大高山救援队伍的建设,是中国登山运动发展道路上所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借鉴国家(美国、日本)

  加大扶持民间救援力量

  如何加大高山救援队伍的建设?蓝天救援队队长远山认为,扶持民间救援力量是办法之一。在美国,登山救援协会在不同的地方都有救援组织,承担本地区的救援工作,以达到最快的反应速度和最大安全保障。例如在洛杉矶一个城市就有7个救援组织。其中隶属于政府机构的救援队只有2个,其余5个都是志愿者组织。尽管是民间力量,但这些志愿者组织与政府的救援队享有同样的福利待遇,此外还有不少基金会为他们提供资金。在日本,如果在登山活动中出现意外的话,警察会首先搜救,这个是免费的。不过警察能够提供的救援有限。因为搜索失踪人员需要人力和时间,所以一旦收到需要全面救援的要求,警察一般会视情况把其转给民间专业救援机构。在日本的多山地带,很早就有了民间救援机构,在专业性和经验丰富性上远远超过警察。

  如何更好地善后

  在四姑娘山事件后,四川省登山协会对这9名驴友的处罚决定中,引起外界最大争议的,就是要求这14人支付救援队志愿者食宿及补贴等3600元。针对这笔救援费用该不该由驴友来支付,网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救援费用究竟应该谁来出?如何避免因此而引发的纠纷?四川省登山协会副秘书长高敏提出了两点建议:1、事前就明确责权,2、积极引入“山岳保险”。

  借鉴国家(美国、日本)

  事先明确责权

  积极引入“山岳险”

  据了解,在美国高风险性户外体育运动的参与者通常都要签署一个包括责任免除条款的合同,其目的是一旦出现参与者伤亡的情况可以免除组织者的责任,同时也告诫参与者如果从事某些体育运动就有可能面临某些潜在的风险。如果意外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公园里面,救援行动则由政府来埋单。不过,如果求救者是违反相关规定,比如擅闯保护区、明令禁止进入的未开发和未开放区的话,那么相关的救援费用则要由驴友们自行承担。而在日本,民间的登山救援是收费的,而且非常贵。一般来说,直升机飞一个小时需要50万日元,约相当于4万元人民币,此外还要再加上至少数万人民币的人事费(即人员劳务费)。即便被找到的登山者已经死亡,其家人仍要支付这笔救援费。

  此外,积极引入“山岳险”,也是避免事后因为救援费用而引起纠纷的好办法。在日本,入山前买“山岳保险”是一种常识,“山岳保险”包括了人身意外险和救援险,保费每年差不多5000日元(约合400元人民币)。一旦出了事故,将由保险公司来赔。而在国内,情况如何呢?成都商报记者近日电话采访了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在成都的分公司,他们均表示目前暂无针对户外旅游的专项保险,至于救援费,“肯定是不会赔付的”。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虽然目前多数户外俱乐部都会强制成员购买保险,但国内很多保险公司的旅游保险救援合同的“责任免除”条款中都有这样一条:“被保险人从事潜水、滑水、漂流、滑雪、跳伞、攀岩活动、探险活动等高风险运动”,发生险情不赔。

  “正在试点高山搜救体系”

  成都商报记者专访

  中国登山协会秘书长张志坚

  “正在试点高山搜救体系”

  针对目前中国登山运动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登山协会将有什么样的措施?成都商报记者昨日就此事专访了中国登山协会秘书长张志坚。张志坚表示,在目前立法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加大培训宣传力度以及尽快建立高山搜救体系这三个方面,来打破困局。

  张志坚表示,目前并不具备出台相关法律文件的条件,甚至从国际上来看目前也没有专门立法。他认为,虽然近年来,登山攀岩等运动的伤亡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也要看到,其增加的幅度远远低于参与这些运动人员基数的增长,这项运动总体来看正处于健康规范的发展中。“虽然立法条件还不成熟,但行业规范却在加紧制定中。在10月19日召开的全国登山户外工作会议上,攀冰、攀岩、高山探险和山地户外被列入《全民健身条例》中的高危性项目,对户外运动进行规范化引导和管理,并对这些项目的经营和管理有相关的处罚规定。”

  据张志坚透露,目前中国登山协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建立高山搜救体系,“现在我们已经在逐步开展这项工作了,虽然我现在没有主要分管这项工作,但据我所知已经在包括成都在内的4个城市进行试点了。”此外,张志坚认为,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国内对于登山安全方面的培训和宣传还很薄弱,中国登山协会已经把开展培训作为了常态工作,每年面向全社会培训上千人,而各地的登协也在开展相关培训。与之相结合的是还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只有让大家加深对户外运动的认识,提高户外生存技巧,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各种因违规而带来的问题。”

  本组稿件由成都商报记者何鹏楠 武萧迪 采写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