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不抵罪
免死金牌掩盖了品德教育的缺失
罚所不及
社会良知迷失在失衡的道德天平两端
一纸罚单 刺痛了谁的神经
8月4日,面对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一开双停”罚单,在中国短道速滑队会议现场,王濛念完了道歉信后当众撕掉,转身对主教练李琰以及另外几名队友说:“当初就你们说王春露坏话最多,现在最受伤的却是我!”这张罚单,深深刺痛了王濛脆弱的神经。听了王濛的一席话,周洋随即站了起来。冬管中心领导发问:周洋,你干什么?周洋转过身,回了一句:申请退出国家队!会后,韩家良、梁文豪等队员也宣布退出国家队。
被刺痛的还有一直保持沉默的主教练李琰:“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短道速滑队从取得4枚冬奥会金牌的优秀运动队到现在成为被批评的反面典型,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值得我们深思。 ”
国家体育总局一位领导的一句格言为“深思”做了最好的注解:“中国只有金牌,没有冠军。 ”显然,王濛就是这样一位拿过金牌,但却不是真正“冠军”的运动员。的确,两届冬奥会冠军、短道速滑项目的天才,王濛完全是“举国体制流水线”下培养出来的“产品”。我们必须看到,这已经不是王濛第一次闹出“丑事”,而在过去的一次次错误中,成绩每次都能成为她的“免死金牌”。
沈阳体育学院一位冰雪项目专业人士指出:“王濛最严重的错误,是把赛场上取得的荣誉带到了社会生活中,先天教育不足让她无法辨明社会和赛场的区别。体育本应是塑造人的,但因为一直单纯地在体育圈内成长而缺少了基本素质的培养,王濛从小要强、好斗的性格没有经过文化的熏陶以及家人、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得人格越来越扭曲,直到演变成今天这样,成了一个简单粗暴的人。这也折射出了‘举国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
显然,这张罚单真正刺痛的是人才培养体制。其实“张尚武(微博)事件”暴露出的问题与“王濛事件”何其相似。张尚武5岁开始练体操,12岁进入省队,然后进入国家队,一个没有好好接受义务教育的张尚武,却编造学籍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拿了金牌,最终因伤退役;走入社会,因偷盗锒铛入狱,最后流落街头卖艺。
记者前段时间刚刚随中国青年媒体代表团访日归来,日本旅华青年学者加藤嘉一谈了他对中国体育的认识:在中国当前体制下,一个孩子很难兼顾学习和体育训练。这就不得不提到“体校”,加藤嘉一把“体校”称之为“一个以牺牲孩子文化和品德为代价,盲目追求金牌和荣誉的产物。 ”
虽然观点有些偏激,但却切中要害。记者曾接触过不少运动员,言谈中,他们总是流露出某种无奈与惋惜——无奈的是,自己除了体育似乎做不了别的;惋惜的是,自己没赛出成绩,最后只练得一身伤病,难逃被社会淘汰的命运。
在以金牌为价值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为国争光掩盖了中国体育育人的短板。文化素养缺失,这使我们的运动员在社会这个大赛场上屡战屡败。这是来自社会的评判,这是社会开给他们的罚单。
舆论倒“罚” 冲破的是社会道德底线
一纸罚单,为什么让媒体反弹、舆论逆转?
开除王濛、刘显伟,周洋、韩家良、梁文豪等队员随即宣布退出国家队。短道速滑队的世界冠军们“揭竿而起”,然后是世界冠军教练李琰对处罚提出质疑。
显然,处罚的公正性是导致媒体反弹、舆论逆转的直接导火索。在冬管中心处理意见出炉之前,批评和指责“王濛们”的声音居多;而在处理意见出炉之后,批评、指责冬管中心和领队的声音开始变多。可见,一个没有说服力的处罚决定,让大家探寻真相的冲动变得更加强烈。掩盖了真相,处罚何谈公理!
导致舆论一边倒的是冬管中心和体育总局在关键时刻的失语。在王濛和她的家人不断爆料的同时,体育总局、冬管中心、短道队领队王春露和助理教练都在保持沉默。然而,“事件”非但没有因沉默而平息,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那盘秘而不宣的宾馆录像带里是否能还原整个事件真相,王濛那个流产的新闻发布会是否能辨别“青岛事件”的是非曲直。
公众的知情权被漠视后,“青岛事件”的原罪也被忽视了,随之而来的是对王濛违反队规、粗暴打人的惩戒处罚也失去了社会审判的力量。
当王濛走进央视新闻1+1会客厅,舆论其实已在潜意识中原谅了王濛。“我其实想说,我们运动员是很弱势的,从小离开父母,我们缺少文化课的教育培养。大家都说运动员素质低,但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们也想真正地一边学习、一边训练,可那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觉得这件事出了,谁都要承担责任。”王濛说。
“王濛事件”在中国体育界不是特例,之前在乒乓球队、篮球队、足球队都曾发生过打架事件,而我们的每一次处罚达到惩前毖后的效果了吗?
如果王濛不是冬奥会冠军,冬管中心处理“青岛事件”还会唯唯诺诺吗?如果王濛已没有能力再竞争冬奥会冠军,我们还会送上暧昧的批评吗?
将金牌和道德放在天平上,两个砝码的价值取向考验的是社会良知。
最后一张罚单 人走了 矛盾没走
冬管中心对中国短道速滑队领队王春露的“半夜宣判”,延续了其被舆论批评为“鬼鬼祟祟”的一贯作风。最妙的是,宣判后冬管中心领导集体蒸发,只留下王春露通过媒体发布的一封公开致歉信。于是,最后一张罚单将冬管中心选择妥协与逃避的“中国式管理方式”暴露无遗——看似冬管中心用最传统的“各打五十大板”方式平息了短道速滑队的 “内讧”,其实还有五十大板落在了中国体育管理体制身上。
“青岛事件”让王春露成了中国短道速滑队历史上最“知名”的领队。一般情况下,各运动队实行的都是主教练负责制,但中国短道速滑队,既不是主教练也不是领队负责制,你甚至说不清是谁在负总责。正是这种体制,造成了短道队主教练与领队在训练、管理等方面理念的不同,这也给队员利用这种体制放任自流创造了条件。
事件发生后6名世界冠军联名要求领队走人,李琰和王春露的长久矛盾浮出水面。李琰要求开除助教,理由是管理层不配合她的工作;周洋说害怕王春露批评,以至于患上了抑郁症。这些,显然不是一次“打架事件”催化积累的结果。
其实,主教练李琰与冬管中心只是商业合同关系,领队王春露则是出自行政部门的国家干部。通俗地说,领队是组织上派往运动队的领导,也就是“当官的”。李琰所言“王春露是队里唯一的正式官员”,说得再清楚不过。而在实际的管理中,主教练名义上在业务方面占据主导权,但在队伍管理,例如球员去留、训练安排等环节,领队同样拥有发言权。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在最关键的奖金分配问题上,行政部门的“监军”自然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王春露说李琰:“外聘教练没有权力签字。 ”道理很简单,当驾驶员和副驾驶员都要抢方向盘时,一定会出事故。
对于领队王春露失职的处罚,看似一张罚单,其实只是一纸调令——离开短道速滑队的王春露,将到冬管中心训练竞赛部履新。
确实,虽然名义上调离了短道速滑队,但训练竞赛部仍旧对短道速滑队的训练、比赛拥有管理权力,“青岛事件”中已经撕破脸的李琰和王春露,今后还是要低头不见抬头见,而王春露则从李琰的工作搭档,变成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
这边调离,那边上任,这样一来王春露被调离也没有了惩戒的意味,这与冬管中心在调离王春露的公告中宣称她“造成很坏的影响”的事实并不相称。
很多人就此感慨:这样的调离完全是在走过场。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很多人“调离王春露并非出于冬管中心本意,而是迫于上层压力”的推测。而如此简单的挪挪位置的处理方式,恐怕会留有后遗症:王春露走了,但是矛盾没走。
王濛事件闪回
8月4日 处罚结果出炉:冬管中心宣布开除王濛、刘显伟,并对他们禁赛。周洋主动退出国家队。王濛表示自己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把真相告诉大家。
8月5日 李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只处罚王濛等运动员很难解决目前队伍存在的问题,领队王春露的工作方法直接影响到了队伍的团结。同时,李琰也披露了“丽江事件”后队内矛盾的一些内幕。
8月6日 央视新闻1+1栏目,白岩松对王濛进行了专访。
8月7日 赵英刚表示,目前冬管中心和地方体育局都在做王濛的工作,“交流比较顺利”。有与王濛私交较深的记者认为:“这个发布会应该是开不了了。 ”同日,周洋回冬管中心认错。
8月9日 《城市晚报》报道,国家反兴奋剂中心已经监控王濛,不论她是否开发布会,都将查查她是否牵扯兴奋剂问题。
8月12日 《城市晚报》报道,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亲自做王春露的思想工作,最终使王春露选择三缄其口,忍气吞声。
8月15日 冬管中心宣布,调整中国短道速滑队领队王春露的工作岗位,调离国家短道队。此后,王春露发布公开信,向全国冰迷道歉。
8月16日 冬管中心新闻发言人姜世才证实,王春露将到中心训练竞赛部履新,“主要协助部长工作,保留正处级待遇。”
8月18日 媒体分析的王濛“12月份回归”并未得到冬管中心的确认。冬管中心副主任兰立说:“王濛何时才能回归,这个关键看她本人。回归是水到渠成的事,应该是综合的考虑。我们过去没有这样的先例,她是第一个,但总的来说,还是给运动员留了机会的。” □本报记者/李 翔
微博争锋
本期主持:李翔
康康(央视棒垒专项记者):如果还是满脑子奥运争光,王濛就不是最后一个,拿个奥运冠军对国家有多少实质意义?是不是牺牲了好多人的健身经费换来的?体育总局和中国奥委会啥时能分开?还是那句话,顾拜旦要是知道有个国家这么理解奥运会,非得哭死……
潘采夫(专栏作家):王春露调离,王濛择日回归,教练、队员完成大逆转,领导则来回抽自己的脸,打架事件看来尘埃落定了。但这事让人恶心,真相未出,规则不存,公理和法都成看客,来回较量的是伤害别人的能力,潜规则变成了显规则。
张蒙Michael:既然说有内幕,现在又不让曝光,这也太赤裸裸了吧!
408孔军:在王春露与王濛的博弈中,前者一开始就注定要落下风的。不管王濛犯了什么错,只要她还能为国争光,就是有用之才。
□本报记者 /黄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