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小U站点燃城市热情--大运志愿者:我在这里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8月19日14:5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在这里”,这是深圳大运会志愿者的口号,正如这简短的4个字所传达的信息一样,不管是分布在城市四周U站的、坚守在场馆内外身着绿色志愿服的赛会志愿者,还是遍布街头巷尾的“红马甲”,深圳大运会的志愿者仿佛无处不在,就像这座城市一样,用他们的微笑和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

  小小U站点燃城市热情

  “来,看着摄像头,给个微笑吧。”志愿者何欣宜举着一个摄像头,正在给一个小朋友拍照。在她所呆的那间橙色小屋的墙上,已经贴满了不同的笑脸。一旁的另外一位志愿者,则在给一名游客指点怎么搭地铁去往大运中心。这种橙色小屋被称为U站,是深圳为迎接大运会特别开设的志愿者服务站,专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包括信息咨询、文明宣传、应急服务在内的多项志愿服务。全市800多座U站遍布街道、场馆、社区。

  为了宣传大运会,首个U站早在今年4月13日就亮相于深圳街头。在U站的宣传推动下,整座城市的热情被点燃了,志愿服务精神在这里蔚然成风。目前,深圳市有20%的市民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大运会,全市志愿者超过127万人,深圳高校报名做志愿者的大学生占到八成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探索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等方面有了不少新的尝试,U站采用的是社会共建模式,包括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社会机构、社区等都主动报名承担了U站服务。

  “红马甲”传承义工精神

  公务员陈女士这天休息,此刻她身着一件大红色的马甲,正站在深圳东门老街的一座过街天桥下,四处寻望着周围如织的游人,随时准备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在她的红马甲上印着“深圳义工”4个大字,这让从身边走过的人看她的眼光带有几分敬佩。大运会期间,有25万个这样的“红马甲”遍布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已然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在深圳,人们习惯称志愿者为“义工”。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从一部“为您服务”热线电话开始,义工服务在深圳起步。20多年来,深圳义工群体不断壮大,注册义工数量由最初的46名壮大为目前的27万多,“有时间做义工,有困难找义工”也早已成为深圳很多市民的生活方式。

  本届大运会,25万名城市志愿者全部由深圳市现有的25万名注册义工转化而成,他们是大运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基石。“这次整体转化,让深圳义工的素质得到一次大提升。”罗湖区义工联义工辛明华表示,从4月以来,城市义工们开始接受外语、法律、应急处理、礼仪、大运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成为大运会志愿者,帮助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

  香港志愿者身经百战

  与城市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相比,2万名赛会志愿者更加辛苦,他们直接服务于赛事场馆的各个岗位,要求更高。在这些人当中,还有178名来自香港的志愿者,他们被分配在深圳湾体育馆、深圳大学元平体育馆和深职院体育馆3个竞赛场馆服务。香港志愿者协会主席叶振都表示,自去年10月大运会志愿者在香港招募以来,报名非常踊跃,有超过2700名市民报名,深港两地一河之隔,同根同源。港人争当深圳大运志愿者,体现了深港两地的“兄弟情”。

  这些来自香港的志愿者不少是“身经百战”,叶创兴就是其中一位。北京奥运会、香港东亚运动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上都有他志愿服务的身影。他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为了参加大运会,他还专门向自己工作的机构请了假。叶创兴表示:“做志愿者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种感觉非常好,机会很难得。”

  (本报记者罗俊文深圳8月18日电)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