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归体育 回归仪式—深圳大运会开幕式筹办纪实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8月12日22:59  新华网

  新华社深圳8月12日体育专电题:回归体育 回归仪式——深圳大运会开幕式筹办纪实

  新华社记者车晓蕙、詹奕嘉、乌梦达

  8月12日晚,没有烟花、不请大腕、崇尚运动、回归仪式的深圳大运会开幕式,改变了我国历届大型赛事开幕式带给人们的场面宏大、表演精湛、气势恢宏的固有印象,以“简约不简单”的理念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和清新的感受。

  欢乐、激情、本真,数千名年轻的大学生和同样年轻的导演团队呈现了这样一个“不一样”的夜晚。新华社记者走进大运会开幕式主创团队,还原大运会开幕式千锤百炼的诞生历程。

  (小标题)由奢入简非易事

  12日晚上10点35分,深港交界处蜿蜒绵延的海景与灯火辉煌的深圳湾体育中心交相辉印。熊熊燃烧的大运圣火,既是此刻万千青年学子目光的焦点,也是“不请大腕、没有烟火”的开幕式上唯一的明火。

  圣火映照下的开幕式场地,俯视如同中间镶嵌贝壳的大运会奖牌“海之心”图案。时长只有2个多小时的开幕式,也恰似深圳大运会追求“不一样精彩”的第一块金灿灿的奖牌。

  作为继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场体育盛典,深圳大运会提出了“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的核心理念。

  如何在开幕式上演绎“不一样的精彩”?这引起大运会主办者和开幕式主创者们的深深思索。深圳大运会组委会副主席、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开幕式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深圳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年轻城市,做任何事都想探索一些新的途径,对于参与和承办国际性赛事,同样要进行新的探索,大运会开幕式将围绕“回归体育、回归仪式、以大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简约、环保,不攀比排场、不攀比投入、不攀比豪华,力争办出新意、办出特色。

  深圳大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姜浩杨说:“大运会开幕式要有全新的突破,无论从形式、内容乃至理念上都要与传统大型赛事的开幕式要‘不一样’,同时又要‘精彩’,要契合深圳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创新城市的身份。”

  长期以来,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开幕式受到空前重视,主办者加入大量文艺表演,以至于形成“开幕式=文艺演出”的思维定势,而人们也象期待“春晚”一样期待大型赛事的开幕式表演。开幕式在运动会中的分量也不断增加,“精不精彩看开幕式”,甚至超过了运动会本身。

  而对深圳而言,不走文艺奢华盛宴的开幕式老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个从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的中国著名经济特区,2010年的GDP已达到9510亿元人民币,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一点都“不差钱”。

  “我们和世界的融合与交流已经正常化,利用开幕式来提升我们的国际形象已经不再是唯一选择。”姜浩杨告诉记者,“运动会的重要内容是竞赛和交流,只有让开幕式降降温,体育精神和运动美学才能凸显。”

  放弃鸿篇巨制的奢华说易行难,“回归体育、回归仪式”要从天马行空的“遐想”变成活生生的节目,其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按照这个原则,大运会开幕式放弃动辄万人的人海战术、早早宣布“不请大腕、不放烟火”,让运动员和大学生担当开幕式的主角。在这场全新开幕式的艰难征战过程中,拥有丰富经验的主创团队,长时间在“摸着石头过河”。

  (小标题)千锤百炼出新篇

  年轻的城市办青春的盛会,这是一个历史的巧合。2006年深圳开始申办第26届大运会,那一年是深圳特区成立26周年,城市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

  承担开幕式重任的同样是一个年轻而资深的团队。说年轻,是因为整个主创团队几乎都是“70后”和“80后”,更有一些节目及职能是由刚毕业的学生担纲;说“资深”,是因为主创人员多数都曾参与过国庆六十周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等大型活动,“70后”姜浩杨更曾经是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2002年亚洲博鳌论坛开幕式晚会、2003年世界超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等活动的舞美总设计。

  对于经验丰富、成绩斐然的他们来说,舍弃过去的思维定势更为艰难。首先,“不放烟花、不请大腕”,如何在“宣布开幕”的瞬间营造热烈隆重的气氛,就给开幕式团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主创团队曾经有过这样的创意:从深圳湾15公里休闲带到全长4公里左右的深圳湾大桥上,在闪耀的霓虹灯下放射绵延近20公里的烟花,深圳湾大桥烟火瀑布倾泻而下;15公里休闲带公路设计成七彩跑道,夜幕降临后一用LED灯光照射,俯瞰深圳湾便成为一个闪亮的大型田径运动场。

  然而,为了让青春的盛会在清洁的空气中进行,大运会开幕式最终在“宣布开幕”之后使用影像演绎的虚拟烟花,让成百上千的大学生演员举着发光UU球穿过“世界之门”欢呼跑入,用年轻人热烈的欢呼和充满青春活力的舞蹈渲染气氛,这样既不污染环境,又点燃了观众的激情。

  在主创团队策划开幕式时,还曾经有过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方案:在深圳湾休闲带上修筑26个高度逐级提升的火炬塔,每个火炬塔都是历届大运会火炬塔的仿真建筑,像点燃长城烽火台一样“接力点火”。

  不过,这个方案预计的开销是5000万元。为了体现节俭低碳的理念,最后矗立在深圳湾畔的火炬塔仅有一座,它将被永久保留,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城市温度计”。

  “创意无限”的世界之门,在首次打开迎接运动员入场时的氛围渲染也令主创团队费尽周章。“有朋自远方来,迎接嘉宾自然是要锣鼓喧天,但大运会不可能像北京奥运会那样敲缶,怎么体现这种欢迎的气氛曾经让我们很头疼。”深圳大运会开闭幕式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石钢说。

  12日晚的开幕式上,“世界之门”上变幻出300多名鼓手与音响配合的表演,鼓体渐渐转成形状相似的中国算盘,开幕式倒计时与“算盘珠子”落下同时进行,倒计时到“零”时,“世界之门”徐徐打开,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数千名大学生运动员走入场内,整个过程自然而流畅。

  最让主创团队为难的,是开幕式要严格遵照国际大体联章程所规定的仪式进行。“在我个人从事十多年大型活动的导演中,之前从来没有碰过这么一个事情:要让仪式和表演融合在一起。”开幕式副总导演董学海向记者坦言,“这对我们要求非常高,压力很大。”

  为了实现既遵守仪式又融合艺术,艺术总监宁肖周从两年前开始介入台本写作,台本一共改了50多遍,就在离开幕式正式开始还有几天的时候,内容还在不断修改。

  开幕式上,《鲜花礼赞》、《开门鼓舞》、《激情之夜》、《春天的故事》、《与书共舞》、《绿道英姿》以及主题歌等表演元素,都成为仪式的铺垫和延伸,体现青春城市和大学生的生命活力、体育激情和梦想。

  令主创者们自豪的是,几乎每一个仪式环节都经过艺术化的包装。特别是《春天的故事》中,小提琴手杨帆在旋转的巨大风帆上独奏,钢琴手在台下应和,“世界之门”呈现出巨大的唯美印象。

  开幕式执行总导演杨嵘说:“《春天的故事》可能被演绎过很多很多次,但这样充满艺术气质和青春美学的情感和表现形式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这并不是传统的文艺节目表演,而是整个仪式的一部分,与仪式是融合在一起的。”

  (小标题)“业余演员”呈现青春本色

  大运会被誉为大学生的盛会,开幕式因此强调不请明星大腕、不找专业演出团队,主要邀请大学生和年轻的艺术爱好者来担任开幕式的演员,让更多普通大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分享快乐。

  “开幕式的参演人员60%以上都是大学生,不管标兵还是演员、管乐队,都是学生,我们倾向于不用专业演员。”石钢说。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对开幕式的演出质量形成了严峻挑战。姜浩杨坦言:“风险性很大,虽然起早摸黑都在训练,但我们心里实际上都在打鼓。”

  “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是开幕式演练团队最大的挑战。由于绝大多数参演人员是在校大学生,为了尽可能不影响高校正常秩序,导演团队尽可能等学生放暑假才开始正式排练,最早的一批大学生7月9日刚刚进场,此时距离大运会正式开幕已不足一个半月。

  曾经参与过《印象丽江》和《印象刘三姐》等大型实景演出设计的杨嵘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不需要太过职业的表演,我们希望大学生们表现出自己的青春本色和阳光笑容,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节日、自己的派对。”

  深圳大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清晰了、创意出炉了、主角到位了,但这场开幕式是否“精彩”,还必须通过艺术家们的创意和演员们的排练来充分体现。“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7月开始,深圳几乎有半个月天天在下雨,训练不得不经常冒雨进行,年轻的莘莘学子们只能穿上雨衣在暴雨中来来往往。

  对于这些“业余演员”,主创团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杨嵘告诉记者:“这些孩子所呈现的东西,和其他开幕式专业演员所呈现的东西不一样。他们很执着,很喜爱这件事情,很真实地在舞台上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在职业地表演笑容。”

  还有不少年轻的大学生,默默地在幕后为开幕式奉献着他们的创意和才华。以往运动会开幕式上引导员的服装都是统一样式,而深圳大运会开幕式上引导员的服装源自全世界征集的大运海报,主创团队从中挑选出160多幅后,深圳大学的20位大学生进行设计,与引导员的服装合而为一。参与设计的深圳大学服装设计学院大三学生温小昂说,她运用了“折纸”的创意,“因为折纸有立体感和线条感,既体现运动员坚韧不拔的坚硬线条,又不失柔美的曲线。我当时想,不要为了创意而创意,而是要把深圳精神、大学生的风貌体现到设计中去。”

  本着回归体育、回归仪式的宗旨,以大学生为主体,以体育元素为主角,以开幕仪式为主干,参与交流互动得到充分体现,全面展示了青春、开放、创意、绿色,展现了体育仪式艺术化的全新观感……这场开幕式有望成为深圳的又一个“创新经典”,在中国体育史上留下富有价值的印记。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评价说,开幕式从场地选择、过程策划、材料选择、新技术运用等多个方面都体现着“不一样的精彩”,也体现了“回归体育、回归仪式、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这种尝试将为深圳乃至中国日后承办大型赛事提供新思路,展示当代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更加从容自信的姿态和形象。(完)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大运会 开幕式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