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运会的深圳之路--深圳特区创新举措承办大运纪实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12:01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乌梦达 林德韧 周慧敏

  深圳,一个朝气蓬勃的城市;大运,一场年轻人的华丽演出。在2011年盛夏的中国,深圳与大运会走到一起。继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之后,中国即将举办又一个国际性重大体育赛事——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年轻的城市,年轻人的盛会,筹办5年来,深圳将自身特点与大运会紧密结合,探索出了具有独特气质的办赛模式,让大运会走出了一条特色的深圳之路。深圳,也因大运会而迸发出更新鲜的活力。

  “官民互动”的探索之路

  2011年1月,一个网名叫“幽壹”的深圳市民发帖建言“不比开闭幕式的深圳大运会应该怎么办”。他认为,大运会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扰民。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一次公开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完全不扰民是任何大型活动都难以做到的,但深圳会尽量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干扰,希望大家理解。

  这样官民互动的例子在大运筹办期间还有很多。

  如何兼顾城市运转与赛事需要、在办好比赛的同时满足群众诉求,考验着主办方的智慧。大运会是年轻的深圳30年来举办的最高级别的国际赛事,市民对整个筹办过程密切关注。当然,对于主办方针对大运实施的种种措施,市民们并非都是“全票通过”。

  从“清理高危人群”、“禁止民工集体上访讨薪”到“深圳大运开幕周边居民须离家5小时”,深圳的一些举措引起市民和网民的热烈讨论乃至质疑。

  不怕犯错,怕的是缺少倾听不同意见的胸襟和知错就改的勇气。

  对这些质疑声,深圳积极应对,与市民主动沟通,解疑释惑。对一些受到诟病的措施,深圳多次召开发布会,积极解释、主动道歉。

  在前不久的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上,有关部门对“禁电令”做出了修改,变“禁”为“限”,为使用电动车的低收入群体留下政策出口。深圳在办会的进程中体现出的对话态度和知错就改的精神也得到了更多市民的理解。

  7月中旬起,深圳发起了在大运期间自主申请停驶私家车的行动,政府不强制限行,这在以往大型活动中十分少见,而深圳市民也对政府人性化的倡议回报以充分的支持。截至8月1日,已有超过26万名深圳市民通过各种渠道主动申报停驶私家车。

  在不断的磨合与考验中,深圳人对大运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不断提高。大运会志愿者指挥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圳25万义工整体转化为城市志愿者,深圳高校八成以上的大学生踊跃报名担任志愿者,全市志愿者已达127万人。

  深圳,这座因为改革开放而生的城市,将浸入城市品格的包容和开放书写在承办大运的点滴当中。

 “盛会俭办”的实践之路

  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2010年11月,广州圆满完成亚运会的举办。到深圳大运,该怎么办?

  “我们需要一届成功的大运会,更需要一届尽量‘少花钱多办实事’的大运会,可以不花的钱,一定不要多花,”这是一位深圳市民2009年7月在网上发布的一则留言,在当时就引发了深圳市民如潮的响应和讨论。

  2010年,深圳全市GDP超过9000亿元。简而言之,深圳“不差钱”。但从开幕式的精简,到办赛期间部分场馆借桌椅办公,再到场馆的可持续利用——深圳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市民的呼吁。

  盛会俭办。

  深圳定位精准,目标为办一届简约、绿色、活力兼备的体育盛会。

  ——更注重活动创意,“把钱花在刀刃上”。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莫过于首创大运火炬网上虚拟传递。大运会火炬传递活动负责人赵光华介绍,深圳摒弃了火炬实地传递的“惯例”,将火炬实体传递从最初设计的50个高校缩减到3个,经费预算也从最初的8000万元减少到1500万元,但省钱不省创意,“火炬上网”,虚拟传递已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进行,远超最初50个高校的规模,参与人数近900万人。开幕式,深圳不请明星大腕、不讲规模排场,让青年人成为表演和活动的主体,回归大运本质。

  ——更注重低碳环保,让绿色成为赛事的主色调。仅大运中心对中水和雨水的利用每年节水就可达107.37万立方米。2011辆新能源汽车将承担一半以上的大运车辆使用任务,混合动力双层巴士、纯电动大巴和纯电动出租车将为大运提供无污染的交通保障。为不影响开幕式举办地附近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栖息的候鸟,深圳放弃了最早设计方案中从香港连绵到深圳湾的焰火表演。

  ——更注重青春活力,减少繁复的展示性活动。本届大运会的闭幕式选在世界之窗主题公园举行,没有声势浩大的文艺表演,主角就是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年轻人。他们一同参加一场简单而热烈的闭幕聚会,留下亲身参与的记忆。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深圳要节俭办大运,在满足活动最基本保障需要的基础上,坚持少花钱和会花钱。举办赛事的所有费用亦将在大运会后适时向社会公布。

  从北京到广州再到深圳,一种力求为民谋利、为环境出力、为发展着想的办赛理念不断完善、越发成熟。

  “回归本质”的追求之路

  十年之前,大运会首度来到中国,那时,刚刚获得奥运会举办权的北京把大运会作为奥运会的预演;十年后,大运会再次来到中国,人们对大运会的认识已有大的转变。与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这样强调国家、地区间竞争的竞技比赛不同,大运会更注重参与、沟通和交流,与奥运会相比,大运会更像一个世界青年交流的“夏令营”,让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们拓展见识,交到朋友。

  “世界在变,我们也在跟着变。回归体育本身,回归大运本身,希望能让更多人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大运会竞赛指挥部部长麦务强说。

  理念的回归,带动的是全民体育事业的迈进。

  在经历了北京奥运会金牌第一、广州亚运会金牌第一后,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成为国民的迫切期待,以提升全民体质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全民健身成为国民更为关切的问题。

  而在深圳这个“30出头”的年轻城市、一个拥有大量外来打工者的新兴城市,全民健身活动已成为这个城市的活力之源。第七届青工文体节、深圳市第二十届长跑竞赛等一场场活动蓬勃开展,深圳全城因大运而动。

  据统计,深圳全市每年要举办1600多场次的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420多万人,体育人口比例超过40%。

  而大运会使用的63个体育场馆在赛后将成为向市民开放的文体活动中心。其中很大一部分分布在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地区,“我们的设想就是要利用大运会的举办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黄伟文说。

  在大运会期间,深圳还将推出相关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世界校长论坛、世界大运会青年联欢节暨中欧青年论坛、沙滩音乐会等活动将构筑起各地年轻人进行青年人生、科技文化、国情市情等方面交流沟通的“深圳舞台”。这个舞台不仅展示技巧和力量,更是青春的风景线、阳光的散播台。

  回望5年办赛路,深圳传承了北京奥运与广州亚运的传统,而且发扬了深圳特有的首创精神与踏实作风,走出了一条官民协力之路,一条简约至上、创意致胜之路,一条全民参与之路。

  因此,有理由期待:深圳这条“不一样”的大运之路,能留下更多“不一样的精彩”。(完)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