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扬发起设立“冠军基金” 帮助运动员再就业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5月30日10:06  新闻晨报

  晨报驻京记者 陈敏

  “退役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一直在考虑,‘我是谁’,该如何自我定位。”杨扬笑着说。

  离开自小起相伴了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几年的竞技舞台,结束艰苦且相对简单、封闭的生活,在退役、真正走入社会之初失去目标,不知该如何转型、再就业,对自己的未来倍感迷茫,是许多运动员包括世界冠军在内的共同感受。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告诉记者,我国每年大约有3000名退役运动员。其中,绝大部分是普通运动员。

  为了加强运动员教育培训和帮助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我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在国际奥委会的支持下,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携手,于上周在京发起设立了“冠军基金”。

  虽说名为“冠军基金”,但申请的条件只有一个,“只要你是一名运动员”,杨扬这样告诉记者。这一体育公益基金的设立,对于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退役安置计划,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配合。

  五年前,举重全国冠军邹春兰当“搓澡工”一事被媒体争相披露,让退役运动员的出路,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后奥运时代”的今天,随着运动员退役安置计划的不断拓展和补充,退役运动员的明天正在变得更加光明。

  “让更多退役运动员发现自我”

  “冠军基金”启动仪式上,温哥华冬奥会两金得主周洋也来了。对于年仅20岁的她来说,“退役之后”这个话题似乎还非常遥远,“以我现在这个年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还没想太多。现在最想的是,将来有一天不练了的话,能把英文学好。”退役之后,到大学里充电,把运动员时期落下的学习补上,是目前绝大多数运动员较能明确的目标。但完成学业后呢?

  尽管现已在某著名网站任职,但作为“冠军基金”的“运动员职业发展培训大使”之一,冬奥会亚军杨阳仍是坦言,当大杨扬向她发出该项目的邀请之际,“我当时感触特别强烈,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刚刚退役那会儿,从当运动员时取得成绩、站在最巅峰到一下子落到最低谷,相差太大了。那时候内心的彷徨,要重新在社会上找到自我定位,真的很难。”

  杨扬也已成功转型,从曾经的中国短道速滑女皇、一个夺得了包括中国第一枚冬奥会金牌在内的59个世界冠军的传奇,变成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两个基金会的创始人,而位于上海浦东的三林体育中心冰场在今年年底竣工后,也将全权委托给她和她的团队经营管理。所以,她说自己特别能理解,一个运动员在退役以后需要什么。“不仅仅是我们,很多人在从一个行业转到另一个行业,刚开始时都会感到迷茫。比如说,在退役后,我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好像都是比较模糊的概念。这个项目就是帮助他们完成自我发现,知道重新出发的起点在哪里。”她说,这里的“冠军”,已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运动成绩的代表,“冠军不仅仅是梦想和荣誉,更应该是一种能力和素质。”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特意发来了贺电,这个项目得到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职业发展培训项目的指导。国际奥委会于2005年开始实施运动员职业发展计划,由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ADECCO做技术支持,免费为运动员提供培训和推荐工作,目前已经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培训计划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教育、生活技能、就业,主要采取团体培训,时间为两天到八周不等。

  在冠军基金组织的第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运动员职业规划和培训”课上,目前在北体大冠军班攻读硕士学位的前女排国手冯坤、张娜和杨昊等人听得特别认真,两个小时下来,仍有些意犹未尽。这个项目,并非是给运动员提供优质工作岗位的,正如课堂上,国际奥委会运动员事业规划项目负责人、主讲教师帕特里克所多次强调的,是要让运动员“认清自己”,“对运动员来说,如何做到运动、教育、事业三者相辅相成,是他们一生都要面对的挑战。”

  杨扬说,这个项目将先面对冠军班,然后会“上门服务”,未来会通过逐步完善建设的网站扩大申请的渠道。“目前主要是‘上门服务’。这方面,我们会和总局的相关部门去协调,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是没法进行的。”

  “邹春兰现象”的背后

  相比那些奥运冠军、世界冠军,那些位于中国体育金字塔底部、更多的普通运动员在退役后的转型,面临着更大的困难。邹春兰,无疑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在国家队及省队的注册运动员约共有14000人,连同市队和县队及少年体校,全国运动员人数约达20万人。运动员一般自六七岁开始接受全职专业训练,根本无法完成普通学校的教育课程。退役运动员由于既无学历,又欠缺谋生技能,在重投社会时皆面对重重困难,对运动员或教练员参与国际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亦构成障碍。”这是“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成立时的背景概述,至今仍写在它的官网上。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多个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解决了具有全国性、普遍性的一些问题。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依托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建立了运动员奖学金、助学金、关怀基金、伤残互助保险等制度,有效地解决了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的一些特殊问题。但作为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退役运动员就业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就业渠道单一、就业状况不佳等。

  若从所从事体育项目和社会所需技能匹配度来看,“举重、铅球、摔跤这几个力量项目的运动员,退役后的转型最难。”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人才服务部主任刘光涛告诉记者。

  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体育行政部门采取各项措施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运动员在生涯期间基本都能边练边读书,大多数人退役时都能拿到体育专业的大专、本科学历。“但当他们去社会上的招聘会应聘时,不少人会很失望。因为招聘单位既要看学历更要看能力和相应的实践经验,而且大多对体育专业的本科学历不感兴趣。”曾多次和运动员一起去现场招聘会的刘光涛说,有些退役运动员到后来,甚至在应聘时都不说自己是体育专业的学历。

  但刘光涛也坦言,类似招聘会上,还是有一些退役运动员不愿意去健身俱乐部这样的企业单位,仍是想着找机会留在体育系统内的事业单位。杨扬也指出,有些运动员在退役后的传统思维,“可能更习惯的是一种被就业,被安排一个工作岗位,喜欢或不喜欢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心理上的调适,消除失落、迷惘、自卑等消极情绪,消除等、靠、要、拖的思想,是运动员退役后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无论是人力资源中心,还是“冠军基金”,在培训课程中都以此为首要内容。“冠军基金”的“运动员职业发展培训大使”之一李小鹏这样说:“和老一代运动员相比,现在的运动员机会更多,但和训练比赛一样,找一个好的工作岗位没有快速成功的秘诀,只有不断学习、接受教育,才有可能取得社会生活中的成功。希望20年以后,我们还是冠军!”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