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点将世乒赛之陈玘:雅典一夜成名 鹿特丹双打是关键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5月02日07:14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还有一周的时间,第51届单项世乒赛就将在荷兰鹿特丹开幕,新浪体育从今天起将推出“世乒赛点将台”系列文章,为您介绍参加男女单打的14位选手,展望他们在世乒赛上的前景,今天出场的是中国男单虎将——陈玘。

  在中国男乒当中,陈玘一直是一名颇具话题性的人物。他很早就进入了主力层,却始终在绝对主力和一般主力之间徘徊;他双打技术出众、荣誉无数,单打战绩却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随着马龙、张继科、许昕这些年轻一代的崛起,陈玘原本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他的名字仍旧出现在了鹿特丹世乒赛男子单打的参赛名单上,于是又写下了下一个故事的开端。

  2004年雅典奥运会,刚满20岁的陈玘与马琳搭档获得男双金牌,一夜成名。此后,他在国家队的地位可谓扶摇直上,逐渐坐稳了主力之位。2005年上海世乒赛,陈玘的名字出现在了男单、男双和混双三个项目的参赛名单上,这对于一个首次参加世乒赛的队员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在那次比赛中,陈玘的表现没有太出彩的地方:男单进入八强,苦战六局不敌后来的冠军、东道主选手王励勤,比起被梅兹的高球“放”出局的王皓和郝帅,那一届陈玘在男单比赛中的表现至少比较稳定;混双与张怡宁搭档,陈玘也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两人的组合在1/8决赛2比4不敌队友阎森/郭焱;至于最被寄予厚望的男双,陈玘与马琳这对奥运冠军组合也只是进入了四强,在半决赛1比4负于德国组合波尔/苏斯。

  两年之后的萨格勒布世乒赛,陈玘依旧是队中主力,男单和男双都没有缺席,只是去掉了一个有些鸡肋的混双。然而,两年的磨练却没有让他成熟多少,在男单1/8决赛中,他在3比2领先的情况下被队友郝帅逆转,止步十六强。由于不少人喜欢将他与年龄相仿的郝帅拿来比较,认为他们两个是直接竞争对手,这场直接对话的失利自然也让陈玘被减了不少分。不过这一次,男双比赛的结果倒是值得陈玘欣慰的:他与马琳的组合在决赛中4比2力克队友王励勤/王皓,首次捧起伊朗杯。

  在那之后,陈玘虽然成为了08年奥运会中国男乒的替补队员,但当时间进入到伦敦奥运周期时,他在队中的地位却随着成绩长期没有突破而继续下滑。虽然双打能力突出,但在如今的奥运赛制下,单纯的双打奇才是很难得到教练组青睐的。2009年横滨世乒赛,虽然陈玘仍旧获得了男单和男双两个项目的参赛资格,其中男单更是挤掉了选拔赛成绩排在自己前面的郝帅和张继科,但与马龙等后起之秀相比,他的受重视程度显然已经大不如前。

  陈玘的横滨之旅跟此前两次世乒赛之旅都有相似:男单比赛中,他虽然在争夺16强名额的比赛中苦战7局淘汰了队内选拔中表现抢眼的小将许昕,但在1/4决赛中却再次碰到了“老冤家”王励勤,打满七局仍旧败下阵来、再次止步八强;而男双则是再一次给了他安慰,尽管搭档从马琳换成了王皓,但他仍旧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双打能力,与搭档一起在决赛中4比1逆转马龙/许昕这对强档,个人第二次捧起伊朗杯。

  但是,一切也仅限于此了。双打不管怎么换搭档都成绩优异,单打却始终未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就这样蹉跎了岁月,如今的陈玘被很多人认为已经过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期,难以再有所突破了。曾经被他挤掉的张继科如今上升势头迅猛,曾经被他淘汰的许昕也是日渐坐稳了主力之位,马龙的地位他也是无法撼动。随着这些年轻球员的日渐成熟,陈玘更是被从伦敦奥运会的竞争名单上剔除出来了,这一点从他落选莫斯科团体世乒赛名单也不难看出来。

  对于这些,陈玘自己也是明白的,但他自己并不想认输。“以我这个年龄,让我去追求更高的目标,说实话,可能有点太难了。但是最起码我想想中自己应该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自己就要做到那个高度。”陈玘所说的“高度”,并不是指具体的成绩、目标,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水平上的,或者说一种感觉”。其实换个角度想,陈玘虽然这么多年单打没有冲到过最顶峰,但他却一直维持了比较稳定的水平,并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低谷,这一点倒也是难能可贵的。

  此次出征鹿特丹,陈玘并没有给自己制定很明确的目标。“对我来说,定目标没什么意义。每次都定目标,但定完之后还得一场一场去打。不可能说你的目标是冠军,你就直接打决赛了。所以,每场球都尽自己所能去打就可以了。”其实,很多人都明白,陈玘已经跟伦敦奥运会渐行渐远了,但此刻的他或者想法很纯粹,就是超越自我。既然生为双打奇才,那就向个人的第三座伊朗杯发起冲击,又有什么不好呢?况且这一次,与他组队的还是老搭档马琳,机会不可谓不大。(殷雨)


分享到:

相关专题:第51届鹿特丹世乒赛专题 

更多关于 世乒赛 陈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