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没民运会很多项目早就失传 民族体育能否变大众体育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5月28日09:19  新华网

  新华网银川5月27日体育专电(记者张钦、艾福梅)二十多年间,宁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从寥寥四五个增加到23个,增加了4倍,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伞。

  选手比观众多,裁判比记者多。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体育技艺持有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不少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人们多加关注。

  民族体育发展的喜与忧引人思考,民族体育能否变成大众体育更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如果没有民运会,很多项目早就失传”

  赶“牛”了,赶“牛”了!

  在宁夏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场,14名穿着回族传统服饰的小伙子每人手持木棍,一队选手站在赛场一大四小5个坑边防守,一队人马则挥棍赶“牛”,发起进攻。

  那“牛”不是黄牛、水牛,而是一块直径15厘米的六棱木块。之所以叫做“赶牛”,是因为发明人是已难考证姓氏的西海固放牛娃。现在它又被人称为“平民曲棍球”。

  “赶牛”是首次与公众见面的项目之一。据自治区民委主任马力介绍,本届宁夏民运会共新增5个竞技类和表演类项目,参赛人数远超历届,规恼前。

  颇具西北特色的方棋、木球,朝鲜族的珍珠球、藏族的押加……尽管是一场区域性的民运会,但也令人眼花缭乱,堪称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博览会。

  长期潜心研究民族体育的宁夏老体育工作者刘宏章说,不少项目在整理时已经濒临失传。“如果没有民运会,诸如‘赶牛’之类的民族体育项目早就失传了”。

  生活方式变了,群众基础薄了

  令人担忧的是,尽管运动会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民族体育的群众基础无疑变薄弱了。

  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民运会的选手多是大学生和中学生,观众多是学生的家长。一场比赛安排有两个裁判,而关注的记者只有一名。

  采访发现,民族体育的群众基础变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了,民族体育技艺的持有人生活方式变化了。

  专攻腿法的回族武术“踏脚”被列为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虽然“踏脚”的发源地泾源县在当地培养了300多名踏脚选手,但在曾经最为盛行的泾源县园子村一带,已经很难看到人们对练“踏脚”了。

  泾源县“踏脚”队教练李光辉认为,“踏脚”多在农闲时玩,近些年人们多愿意外出打工,农忙、农闲的概念变淡了。

  列入全国民运会竞技项目的木球,原型是在宁夏回乡甚为流行的“打梭”,但现在“打梭”也成了稀罕事。

  中卫市“90后”木球队员马兴认为,玩“打梭”的人多为年轻人,现在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可供“00”后选择的游戏很多也很时尚,玩家自然少了。

  新的商业模式助推民族体育

  跆拳道、空手道本是韩国、日本的传统体育项目,经由商业运作,已经众人皆知。生活方式的转变削弱了民族体育的群众基础,能否借商业模式使部分民族体育产业化,增强其群众基础

  在过去的200多年中,发端于宁夏吴忠的回族杨氏拳一直作为“家传绝学”秘密传授。其第六代传承人杨文玺改变传统,开办了武术学校。他的徒弟中已有人在全国武术争霸赛中摘得金牌。

  采访杨文玺,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希望延伸回族杨氏拳的文化产业链。”他说,开办武术学校只是第一步,下一步他打算逐步在国内开设武馆,争取在中东、东南亚也招收弟子。

  这一模式启发了不少人:应当让包括民族体育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计化,持有人受益了,也就有传承的积极性了。

  有人建议,民族体育也属民俗文化,完全可以在办“农家乐”开发乡村旅游时,将一些趣味性强的民族体育项目融入其中,作为体验式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