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价郭焱未来难有大作为 国球为何成富人游戏?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3月19日15:47  华商报

  花钱赚吆喝?

  “我们12000名职工为郭焱呐喊加油助威,她的拼搏精神鼓励着我们,我们觉得值!”

  只是小CASE?我们很理智?

  “对于年税后赢利五六亿的山西大土河,这只是企业的一个小项目而已。”

  “我们觉得很值得,竞拍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计算,比较理智。”

  天价摘牌费郭焱会涨工资吗?

  答: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27岁的郭焱创造了乒超联赛的“天价”摘牌费记录,不过,无论摘牌费的记录是多少都不会影响郭焱在乒超联赛中的收入。根据中国乒协制订的乒超薪酬标准 (特级运动员年薪80万~120万,一级运动员年薪30万~60万),郭焱这个赛季的收入,无论转会费是多少,最多只有120万。

  与中超联赛转会费全部归原俱乐部所有不同的是,乒超中关于转会费的分配,除去支付运动员工资和原单位的培养费之外,剩下的70%作为联赛的公共奖金,30%仍旧作为培养单位的收入。也就是说,摘牌价格越高,那么乒超联赛奖金池的资金就越多,原培养单位也就越受益。

  山西大土河俱乐部花了上千万的投入,但是他们得到的是郭焱两年的使用权。第二个赛季俱乐部只需要再向郭焱支付最多120万的工资,不需要再支付运动员使用费和奖金费用。因此有人认为,相比马琳501万一年的价格,郭焱的1133万摘牌费似乎也不算高得离谱。综合

  55次举牌叫出1133万

  1133万元!在昨日的2010年乒超摘牌大会上,上赛季仅列女团排行榜倒数第三的山西大土河俱乐部,为特级甲等球员郭焱举出了这样的价码,这是在多达55次竞价之后得到的结果,换到的仅仅是郭焱两年的使用权。这一数字创造了乒超历史最高纪录,相比国内其余职业联赛的标王身价也毫不逊色。此外,山西大土河还以520万的高价摘得国家队中的二线球员范瑛。在稍早时候,郝帅以451万被浙商银行摘得成为男标王,张超351万、马琳258万紧随其后。

  昨日的摘牌大会,和男子球员共有六人挂牌不同,三名女将被九家俱乐部争抢。据了解,当时有江苏中超电缆俱乐部、内蒙古银行俱乐部和山西大土河三家竞标郭焱,在喊到600万时,江苏中超电缆率先退出,其他两家则竞相飙价直至上千万,最终山西大土河以10万的差距甩下对手竞标成功。当然,内蒙古银行俱乐部也不是无功而返,他们以620万的价格拿下了姚彦。

  同样是竞标,马琳、马龙、郝帅、许昕四人的总价竟不敌郭焱一人,当记者联系上乒羽中心主任刘凤岩时,他坦言没有想到。“此前我们曾经估计到在只有三名女球员参加摘牌的情况下可能会拍出一些高价,但是没估计到能拍出这么高。可以说男、女运动员,价格和水平出现了不平衡。”

  ★天价解读

  1133万,什么概念?

  纵向对比:接近三位男乒标王总和

  乒超自2006年起首次实行转会制度,当年“标王”马琳的身价为501万,那年夺冠后陕西银河也退出了乒超;2007年的乒超摘牌大会理性了许多,“标王”王励勤的身价骤降到235万;2008年摘牌大会再度出现“狼多肉少”的局面,郝帅以423万的高价转会四川全兴。马琳、王励勤和郝帅三人身价之和为1159万,仅比郭焱多出26万。

  此前的数届乒超摘牌,转会身价最高的都是男子球员,这次是乒超历史上第一次女球员的转会费超过男球员。2006年的首次摘牌大会,女子球员无人问津,结果挂牌的女队员重新回到原来俱乐部。2007年的标王是李楠,身价155万;2008年的标王是郭跃,身价为420万。

  横向对比:中超CBA转会也望尘莫及

  自2003年以来,近7年中超,无一人转会费超过千万,除了郑智的850万之外,其他几届中超标王的转会费都没超过500万。唯一一个转会身价超郭焱的,是2003年吴承瑛创造的1300万的转会历史记录。但足坛的转会是永久转会,而乒超只是购得两年的使用权。CBA职业联赛的转会标王身价最高纪录,是薛玉洋的160万。而去年王博与浙江广厦俱乐部签订了5年1000万元的天价合同,这也是CBA14年历史上薪金最为巨大的合同,依然没有超过郭焱的转会费。围甲的转会纪录则是谢赫七段创下的90万。 综合

  ★记者连线

  总经理直言:老板很喜欢乒乓球

  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昨晚电话联系上了山西大土河俱乐部总经理白坚。1133万到底值不值?白坚告诉记者:“摘牌可以说也是市场经济,郭焱是唯一的特级球员,而且她之前与我们相处愉快。”当然,能够出手如此阔绰,和该俱乐部背后的大老板山西大土河煤焦企业集团董事长贾廷亮的支持分不开,5年前他和夫人便以40余亿的资产成为山西首富。“我们老板很喜欢乒乓球。”白坚直言道。

  在球迷们看来,与其砸钱经营关注度极低的女乒俱乐部,还不如与竞技水平更高的男乒俱乐部合作,白坚表示目前他们还没有这样的想法,“我们最大的任务还是先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对于乒超市场化程度很低的现象,白坚告诉记者这是他们进入乒超的第三年,可以说是摸索着前进。针对上赛季不售票、没广告赞助的情况,白坚表示大土河俱乐部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解决办法。

  ★深度调查

  花这么多钱,值吗?

  竞技价值?

  调查结果:郭焱未来难有大作为

  平心而论,郭焱的实力并不值得山西大土河花费如此大手笔。在郭焱的荣誉表上,虽然曾多次获得过世乒赛的女团冠军,并也有在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问鼎女单冠军的经历,但是在三大赛的单打赛场上,却仅在2006年拿到过女乒世界杯的冠军,也就是三大赛中含金量最低的冠军。

  在昨日稍早进行的男乒摘牌大会上,同为特级甲等球员的马琳、马龙、许昕价格均与郭焱相去甚远,这显然与世界体育竞赛规律不符。论影响力,乒超男团比赛的受关注程度远非女团所能及;论打法,男选手的技术特点也更加多变有力。目前,张怡宁已经淡出了国家队,虽然退役与否尚无定论,但是新一姐的竞争似乎已经与郭焱无关,国乒女队主帅施之皓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李晓霞与刘诗雯的双核配置将在未来挑起大梁。纵观郭焱去年参加国内外一系列比赛的成绩,在世乒赛这样最为重要的比赛中也只取得了女双亚军、女单8强,对于已经27岁的郭焱来说,从年龄上来看恐怕将难有太大作为。

  市场价值?

  调查结果:乒超花钱都买不来吆喝

  众所周知,体育的职业化是市场供需的产物,但是在原乒羽中心主任蔡振华高喊着要把中国的乒超联赛打造成中国的NBA多年后,中国乒超联赛可以说依然没有“市场”可言。比赛如开会一般死气沉沉,自愿购票入场的观众寥寥无几,俱乐部在赛季前每每东拉西凑组成的草台班子,主办方四处乞讨般的拉赞助,在全国市级以下行政区四处游荡的乒超主场,时不时砸拍子踢挡板的乒超大牌……这些乒超赛场上的怪现象早已代替了激烈的国手之争深入人心。

  那么山西大土河愿意掏出上千万的天价买下郭焱,是否意味着他们的市场运作有着不同之处呢?记者打开记录了该俱乐部上赛季售票情况的网页,几乎每场比赛都写着不售票的字样,也就是说山西球迷根本不买俱乐部的账,而俱乐部自然也不指望用销售门票的方法挣钱。据山西同行介绍,那为数不多的去看乒超的观众,也都是山西大土河组织的职工。没有人看,自然也不会拉来胸前背后、挡板等各种赞助;没有人关心,自然也不会有球迷在街头巷尾议论大土河有一支乒超球队。要说在一个毫无市场的环境下愿意花费如此大手笔,只有山西大土河不差钱这一个原因了。

  企业价值?

  调查结果:把钱用在别的地方收益更高

  尽管一千多万元的转会费,摘牌的俱乐部老总都觉得有些高,却认为绝对值这个钱。郭焱高达千万元的2年使用权到底值在哪儿呢?且听这位俱乐部总经理的原话,“……企业觉得值!我们企业有12000员工,每次乒超比赛大家都会喊‘郭焱,加油’,她的刻苦训练和场上的拼搏精神鼓舞着我们的员工。”同时,白坚也否认了上千万元的出价是冲动的结果,而是谨慎做出的“科学决策”。

  好的,既然购买天价郭焱是构建企业文化,做大做强企业品牌的一部分。那么请问,用一千多万元让全体职工高喊“郭焱加油”这四个字是否太昂贵了?另外,既然是做企业品牌,让全体职工喊“郭焱加油”,并没有起到宣传企业的功效,郭焱是打乒乓球的,不是开煤窑的老板。还有,花一千多万元摘郭焱的牌,是否就是一万多名企业职工的强烈愿望,经过企业职代会同意了吗?就凭几个老总拍几下脑袋就定了,是否太草率?这笔钱用在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用在员工培训,用在企业的技术改造上,比花在郭焱身上应该更实用,更对企业有益。这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明白的事理。

  ★现象剖析

  国球为何成富人游戏

  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诞生了郭焱这样的天价转会标王,折射的一个现象是,作为国球的乒乓球,正逐渐成为少数富人把玩的游戏。长此以往,国球不是走向市场,不是走向产业化,而是走向权贵阶层。

  本报曾在去年连续曝光了三期中国乒乓球现状的真相,在有关职业化这一专题上,本报记者通过大量的采访和调查,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中国的乒超联赛并非像某些体制内人士所宣扬的那样,正日益成为像NBA那样的职业联赛。相反,乒超自诞生之日起,既没有市场经济的任何要素,也没有职业化的任何特征。俱乐部根本就不是联赛的主体,既没有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也没有起码的经营自主权,联赛优质资源被乒羽中心垄断,球员的转会,俱乐部并不能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我们的行业主管方面甚至这样说:搞职业联赛,既解决球员收入问题,又给了国手国内练兵的机会。至于俱乐部的利益,这些体制内的人是不会关心的。

  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乒超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不时涌现花天价购买球员的富豪俱乐部;一方面是一些老板玩腻了,纷纷退出乒超联赛。还有一个现象更加雷人,在一些乒乓球水平不高的地方,突然出现一个热衷投资搞乒乓球的老板,他们不计回报,不计成本地烧钱购买国手,营造的却是短期繁荣的景象。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现象的背后成因,恐怕不是老板个人喜好所决定,而是以国球为媒介,进行的一场资本与权力的交易。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梁军 丁潇雅 采写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郭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