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格斗竞技的梦幻场:日本K1联赛大获成功有原因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09:45  东方体育日报

  奥格

  日本人对于武术搏击有极为独特的爱好,“武道大会”之类的格斗赛广泛地存在于动漫、影视、电子游戏等各种幻想载体之中。在这种近于狂热的土壤栽培之下,1993年诞生的K1迅速成为日本国内最具影响的格斗比赛,甚至号称“世界第一站立格斗赛事”,拥有大量拳迷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毫不出奇。真刀真枪的搏斗,相对简单的规则,让K1比赛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肉体角逐的原始向往。而高度的商业包装,又能让观众尽可能地从多角度观赏比赛,这是K1大获成功的原因。

  增设小级别 包装本土化

  K1赛事可说是建立在日本国内对于搏击的爱好之上,因此本土市场是重中之重。十几年来,尽管本土选手的成绩平平并未影响日本观众对比赛的投入,赛事方仍在想方设法未雨绸缪。2002年起,K1增加了MAX比赛,限定70公斤以下级选手参赛,这让身材较小的亚洲选手得以拥有更适合发挥的舞台。通常最高级别比赛理应受到最高关注,但K1-MAX却获得了赛事方面刻意的重点包装。MAX赛事比GP进行得更晚,是每年赛季的压轴戏,并且媒体在报道和评论中有意无意地灌输“小级别选手更加灵活”、“限定级别赛事更加公平、更有技术含量”之类的观点,加上观众对本土选手的偏爱,使得MAX很快获得成功。泰国选手播球、日本选手魔娑斗通过夺冠成为红人,知名度很快超过了成名更久的GP冠军们,成为K1赛事的代言人。

  此外,K1也大力推广JAPAN系列赛事。毫无疑问,K1-JAPAN赛级别要低于GP,按照规则K1-JAPAN冠军才能够获得直接参加当年GP正赛开幕战的席位,严格来说,K1-JAPAN甚至算不上GP的预选赛。但这项为了吸引本土大级别选手参加的赛事在日本仍然大受欢迎,许多体格明显吃亏的选手也热衷于参加无差别级赛事,由此可见这项赛事的巨大市场。

  ============================

  拳台上扬威 拳台下走红

  以看功夫片的眼光来看,K1比赛足够让格斗的美感幻灭,甚至比起西方动作片来,K1的技巧也显得粗糙,但比赛的真实性给观众带来的满足感是电影无法比拟的。在短短十几年中,K1拳台上走出了太多偶像级拳手。得过三次冠军的阿兹、胡斯特、帮加斯基,因病早逝的安迪·哈格,未得过冠军的米尔科、扎姆比迪斯,小级别的播球、魔娑斗都是武术迷们津津乐道的明星。在真正的格斗中,体能、力量、速度这些更基础的要素较之花哨的技巧更重要,这也是鲍勃·萨普、崔洪万这些体型巨大的选手能获得好成绩的原因。美国人萨普体格与奥尼尔相仿,韩国人崔洪万身高达到2.18米,这些在动作片中通常只能扮演反派和配角的拳手,因为抗击打能力强,自身力量大又不失敏捷,在K1和其他赛场上都是极具威胁的高水平选手。

  现实和传统概念上的反差,让萨普和崔红万在拳台之外也获得了成功。萨普在日本和美国都有大量粉丝,崔洪万在韩国更像是个娱乐明星,两人的体格让他们很容易吸引人气,而两人也毫无通常印象中那种巨人的木讷,谈吐风趣且随和,这些都让他们成为了另类偶像。而这也正是K1商业包装的成果。当然,也有拳迷对K1组织者过度追捧这些另类偶像感到不满,认为过度的商业行为容易影响到观众对赛事本身的关注。

  ============================

  打造顶级赛事

  现代社会不能允许无节制的赛事,同样,过于暴力的场面也会影响观众的接受度,如何把握格斗的尺度是赛事成功与否的关键。从规则的开放程度而言,站立格斗的K1介于拳击和允许地面技的MMA之间,如何在这两大格斗种类赛事夹击中发展,是K1要面临的最大问题。较之MMA赛事,K1的搏击远不够自由,事实上在允许地面技的赛事中,选手很容易纠缠在一起,反关节技巧是决出胜负的重要手段。而比起发展多年高度成熟的拳击,K1在市场培育和运作经验上都有巨大欠缺。但十几年的发展证明,K1仍有成功的理由。

  从第一届比赛开始,K1的宗旨就是举办最高水准的赛事,因此参赛选手锁定在一些知名赛事的冠军之间。随着K1本身知名度的提升,开始在全球进行一些预选赛以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高水平选手。值得一提的是K1没有门户之见,欢迎其他赛制的选手参赛。许多选手同时参加K1和MMA赛制比赛,如PRIDE和UFC,而这些赛事与K1其实存在竞争关系。正是这种包容,让K1能够吸引更多的明星选手。此外,K1也在开始举办一些MMA规则的比赛,尽管初步的尝试并不算非常成功,但这种开放的态度却是K1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