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乒球亚洲杯为何门庭冷落 中国太强大or选手太孤傲?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08:40  杭州日报

  本报记者 廖旭钢 采写

  昨日上午九点,第22届亚洲杯乒乓球比赛在杭州体育馆正式拉开帷幕。体育馆门口被布置得很有气氛,印有王皓形象的巨幅海报,占据正门面的半壁江山,于此相对的,则是馆内的观众席,始终稀稀拉拉,尽管杭州媒体宣传比赛不遗余力,赛前通过媒体活动赠送出上千张门票,但首日全天的馆内观战人数,始终在两三百之间徘徊。

  组办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比赛时间被安排在工作日进行,对杭州观众到现场观战产生一定影响,而到了晚上七点半左右,馆内观众并没有明显增加。此时的体育馆外小公园,几个小家庭成员正悠闲散步,做着每日例行的饭后休憩,却没有进馆看比赛的打算,至于一到国际大赛就无法绕开的黄牛党……记者待了一天,没有发现黄牛党的活动踪迹。

  是不是因为没有对手?

  乒乓球,当人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球队包揽世界级大赛所有项目金牌后,亚洲级比赛逐渐失去吸引力在所难免。此次亚洲杯,中国队派出的6名选手不乏大牌,“追星”成了观众进场看球的最大理由,而对于比赛本身的关注却少得多,因为基本没有悬念。

  以昨日进行完毕的单循环小组赛为例,三男三女六名中国选手,总计参加了18场小组赛,每场都是五局三胜的比赛,我们全部拿下保持完胜不说,六个人加起来,也只输了五局,其中的两局还是王皓比赛前期一直兴奋不起来,“半买半送”出去的。

  记者在场内观战时,听到观众席第一排的一对父子有着这样的对话。

  父亲:这次柳承敏有没有来?

  儿子:没有。

  父亲:那波尔有没有来?

  儿子:……老爸,这是亚洲杯好不好。

  父亲:谁都没来,没劲啊。

  回想十年前,蔡振华带队来杭州打比赛,当时的体育馆全场爆满,,与如今的人气不能相比。中国在乒乓球界太过强大,似乎成了日趋严重的问题,小球改大球,21分改11分,换胶皮……依然无法扭转乒球的日益惨淡,以前,这种惨淡是国际层面的,现在似乎漫延到了国内。

  是不是因为签名太难?

  昨日的观众群中,还是能够找到几个发烧程度很高的球迷的。比如两个在杭州工作的湖北姑娘,长相靓丽的她们是开小差出来看比赛的,从上午九点一直坐到晚上六点多,直到饿得不行,才退场出去填肚子。问她们哪里来的劲头,两名漂亮姑娘异口同声道:“王皓。”

  “乒乓球嘛,从小就喜欢看,不过今天来,主要是为了王皓,我想要他的签名很久了。”其中一位姑娘说道。不过,她们的愿望最终没有达成,包括王皓,马龙在内的几名国手,虽然在每次比赛结束退场时,会给一些球迷签名,但幸运球迷只有两三个,多了就不签了,记者粗略估计了一下,每次赛后退场,男队员的平均签名数在三个左右,女队的郭跃和刘诗雯停留时间长一些,能签五六个,日本“瓷娃娃”福原爱态度最好,每次都签十个以上。

  到小组赛第三轮结束后,其中一名湖北姑娘终于怒了,“这次好不容易挤到看台边,笔都递到王皓鼻子尖上了,他连头都没回,直接就走出去了。”

  类似情况发生在张继科身上。首轮小组赛结束,场边观众不停叫着张继科名字,要求签名,张继科不耐烦地叫了一句:“鞋!鞋!我要先换鞋!”把观众们吓了一跳,随后张继科也意识到自己语气可能不太好,换完鞋后走到场边,匆匆签了几个出场了。

  前文提到的两位湖北姑娘,在聊天中也承认,足球、篮球、乒乓球的比赛她们都喜欢看,都不会打,不过场面上,前两项更精彩一些,看乒乓球主要冲着明星,或者是从小的一种习惯。

  因为中国队选手与其他国家选手水平有明显差距,比赛过程中,最能调动情绪的多拍情况出现很少,而外国选手之间出现多拍,又无法挠到中国观众的心中痒处,馆内氛围一直比较沉闷。

  赛制安排上也有一些问题:场中四张球桌,男女总共32名选手,一批8人依次上场打球,打完一批换一批,既没有明星球员的亮相仪式,也没有场间休息时调节气氛的表演环节,流水账般没有任何起伏的赛事过程,很容易让人有烦闷,以及昏昏欲睡的感觉,加上馆内观众又偏少,许多赛场上观众自娱自乐的节目也很难在昨日的亚洲杯赛场上看到。

  让人欣慰的是,虽然观众为数不多,但并没有如想象中,出现明显“老龄化”的趋势,学生、年轻观众依然占据观众总数的三分之一多一些,这让人对乒乓球群众喜爱度的前景,保留了一丝希望。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相关专题:2009年国际乒联巡回赛专题 

更多关于 王皓 福原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