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奥运之队科研保障不惜重金 刘翔团队专家达十人

  ■ 特派记者 白志标

  本报北京4月14日电

  2009年4月10日~4月12日,北京奥体中心公寓,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体育科研人员会聚于此,交流北京奥运会科研保障的经验和新成果。从训练监测到医疗保障,从心理服务到兴奋剂检测,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军团科研保障工作的科研人员详细地介绍了在过去奥运周期中的各项科研保障情况。作为与会的唯一媒体,本报记者从中了解到许多不为外界熟悉的“秘密”。

  在中国体操队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心理、运动生化和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10多个体育科研专家成为了中国体操队中除教练之外最重要的指导人员;而刘翔的科研保障团队则联合了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科研专家多达数十人。事实上,这只是中国体育军团备战北京奥运会时科研保障中的一个缩影。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司长蒋志学在介绍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保障时表示,作为备战北京奥运会科技工作的关键和保障,整个奥运备战期间参与的科研人员来自国内外80多个单位,共有36支科研团队,总人数达到3600人次。“在北京奥运会科研攻关课题方面,共立项313个课题,参与人员大约3600人次;而在雅典奥运会周期,立项的课题则为169个,参与人员1470人次。课题涉及运动训练的各方面,包括科学选材、专项训练规律、运动员体能恢复与运动营养、运动员心理训练、伤病防治、反兴奋剂以及比赛器材等方面。”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的努力和积极性,蒋志学透露,国家体育总局加大了奖励力度,“在雅典奥运会周期,我们给予科研人员的奖励是160万元,而这一次则接近5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笔在科研人员所有课题经费之外的“纯收入”。

  此外,在科研设备配置上,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奥运会周期也是不惜重金。“除了在全国体育系统建设了28个重点实验室外,各国家队的科研基础条件也进行了改善,我们从2001年开始就逐步为训练局、奥体中心等7个训练基地配备了4284万元先进仪器设备,而自2005年以来,还专门在青海、云南、贵州等高原训练基地投入经费930万元。另外,还投入了500万元,在17支国家队开展科学训练信息化平台建设。”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