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无法攀登”的马特洪峰 245公里雪道让你滑到疯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09:59  东方体育日报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开门见山,还有比这四个字更惬意的开场白吗?清晨,迷糊着双眼推开窗子,想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结果一抬眼,棱角分明的山峰就“撞”进了视野。对采尔马特的过客们来说,马特洪峰的存在感总是强烈到让人无法忽视。

  “有型”的马特洪峰,以现代人的审美来说,这句话是切在了点子上。马特洪峰呈角锥造型,它的四个面各朝着东西南北四个方面,又因为每一个面都非常陡峭,所以永远都只有少数意志力顽强的雪才会黏在那上头,其余大部分都静静地躺在了峰下的冰川里。也许,在欧洲人的集体记忆里,外形如此独特的马特洪峰才是阿尔卑斯的象征,哪怕它的海拔高度赶不上欧洲第一峰的勃朗峰。

  无法攀登作为一个死结,在马特洪峰的海拔高度经由三角测量法测算得出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使这处角锥型的自然造物被登山者们“忽视”了。直到1865年7月,英国人爱德华·温伯尔率领了一支登山小队沿着马特洪峰的东北山脊向上进发。最终,他们成功了,但代价惨烈——七人小队中的四人在下撤时发生意外,坠落丧生。这场山难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甚至有人建议应该在当地禁止登山活动,但无论如何,在这场血的献祭后,马特洪峰高不可攀的冰冷面具总算是被打破了。

  究竟是人类登上了山峰,还是人类创造的工具代劳了这项使命?如果这个讨论会让你哈欠连天,那至少有一条应该明确——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攀登形式都源自于阿尔卑斯式攀登,包括攀岩、冰攀、混合攀登等。阿尔卑斯式攀登诞生于十八世纪的阿尔卑斯山区,攀登者以个人或两三成队的形式快速行进,他们装备轻便,途中不依靠外界补给,一鼓作气地爬上山顶,即便不能登顶也要立即折返。

  采尔马特的过客,新旧交替,咫尺可望的马特洪峰,棱角依旧犀利。而今,不论是哪一面的山脊,都已经被勇敢的尝试者们标记上了可行的攀登路线,而对慕名而来、渴望一路向上的登山者来说,也许,这就是桃源。

  最佳观景点

  在云端之上

  推开一扇窗,你看到的是马特洪峰挺立的轮廓;背上登山行囊,你可以用身体去感受它的犀利与冰冷;搭缆车上观景台,你得到的是从侧面欣赏角锥型山峰的视野——但这并不是全部。操控着滑翔伞从高处起飞,途中变换着方向与角度,这才是观察马特洪峰的最自由的视角。

  阿尔卑斯和滑翔伞,这里头有一些渊源。大约是30年前,居住在阿尔卑斯山区沙木尼小镇的法国登山家贝登利用一顶方形降落伞从山上成功地飞降而下;1984年,另一位法国登山家霍特·菲永从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的勃朗峰上成功起飞,使滑翔伞名声大噪,并迅速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

  采尔马特是欧洲的一个高消费区域,但考虑到得天独厚的“飞天”条件,愿意为此掏腰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一周1500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9600元)的培训加体验打包价,或者是2500瑞士法郎两年有效的会员资格,总之当地的滑翔伞行情的确不便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