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密莫斯科奥运安保档案 打掉各类犯罪组织黑社会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27日14:21  中国新闻网

  7月将去,奥运将至。令国人期待了整整7年的那一刻转瞬已在眼前。如何将本届奥运会办成一届充满着平安、和谐气氛的体育盛宴,对于东道主来说,无疑是一项最严峻的挑战。

  其实,早在“9·11”事件之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就多次强调,当今世界奥运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而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他再次提醒,奥运安保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竞赛本身。

  于是,当对公共交通进行安检、加强签证管理以及关闭酒吧等一系列政策开始出台时,便很自然让一些媒体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否会因此而缺乏一个奥运会主办城市应有的欢乐派对气氛?

  对此,国际奥委会执行主席吉尔伯特·费利先生近日给予了回应:“我认为,那些刚刚抵达的人,可能从来没有参加过奥运会。奥运会之前就是这样,安保措施就是这样严密。”

  那么,历史上的奥运安保都是什么样呢?本期话题,就从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安全保卫战”讲起。

  说起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就不能不提一个将被历史恒久铭记的场面。那是8月3日,在该届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一个巨型吉祥物“米莎熊”又被簇拥着出现在体育场中央。现场观众突然发现,米莎熊没有露出开幕式上的笑容,眼角却涌出了晶莹的泪珠。当然,这是用技术巧妙“设计”出的泪水,但除了寓意激动,又何尝不是因为那届奥运会的残缺不全而流出的伤心泪水呢?可爱的米莎也许要用泪水告诉人们,奥运会需要团结、需要友谊、需要和平。

  许多年以后,人们也许渐渐淡忘了那段因冷战而相互抵制奥运的历史年代,但无论到什么年代,奥运与安保,都将是一对永难分割的统一体。任何一届成功的奥运会背后,都离不开投入巨大、组织有度的安保,从前如此,在后“9·11”时代的今天仍将继续,虽然,米莎的泪水不必再为“抵制”而流。

  克格勃送回内幕情报 莫斯科如愿承办奥运

  28年前的那个7月,第2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莫斯科开幕。由于前苏联在奥运开幕前出兵阿富汗,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对此届奥运会进行了抵制。而它在从申办到筹备再到举办的全过程,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可以说,当年莫斯科申办奥运会也并非是一帆风顺。早在1970年,莫斯科市就提出过举办奥运会的申请,但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阻挠而输给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随后,申办第22届奥运会的只有两个城市:前苏联的莫斯科和美国的洛杉矶。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莫斯科自然是志在必得。1974年4月,在国际奥委会确定最终举办城市的半年前,前苏联克格勃向苏共中央政治局发来密电称:国际奥委会及其主要成员对莫斯科情有独钟,莫斯科获得第22届奥运会举办权的可能非常大。

  事态的发展果然不出克格勃情报所料,1974年10月,国际奥委会第75届会议决定由莫斯科承办第22届奥运会,克格勃的内幕情报让前苏联申奥在正确的时间和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最终大获全胜。

  莫斯科取得了第22届奥运会的承办权,这一进程似乎比想象得要来得更为顺利,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让前苏联头痛万分,西方的抵制使得奥运安保形势十分严峻。摆在全体前苏联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障参赛运动员、来莫斯科观看比赛的各国政要以及数十万旅游者的安全。

  慕尼黑惨案阴影犹存 内外交困形势颇严峻

  回顾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奥运会,可以说基本上都沾染了些许“恐怖”的味道。而这其中又尤以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为甚。而就是在慕尼黑奥运会悲剧发生两年后,莫斯科取得了第22届奥运会的承办权,可以想见,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慕尼黑事件的阴影根本不可能散尽。因此,前苏联安全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障参赛运动员、前往莫斯科观看比赛的各国政要以及数十万旅游者的绝对安全。

  与此同时,前苏联当时的国内局势也十分不稳定,各种恐怖事件时有发生。1977年1月8日,发生了一起震惊全苏的重大恐怖爆炸事件,7人死亡,40多人受伤。此次爆炸事件被称为是前苏联时期最严重的一起恐怖爆炸事件,更重要的是这起恐怖爆炸事件就发生在第22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莫斯科。这起事件不能不引起国际社会及前苏联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当年夏天,在前苏联还发生了一起恐怖分子劫持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客机的事件。而从1978年秋季起,前苏联警方也接连在莫斯科郊外发现恐怖分子安装的自制爆炸装置。

  另外,当时国际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各类恐怖组织,它们或是出于对前苏联的成见,或是出于对前去参赛运动员国家的仇恨,都扬言要在莫斯科奥运会上制造恐怖事件,一时间,莫斯科的上空恐怖阴云密布,形势空前严峻。

  而在当时东西方阵营冷战正酣的形势下,1979年圣诞节前夕苏军出兵阿富汗,更是给了西方国家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一个口实,这也成为1980年那场声势浩大的莫斯科奥运会抵制运动的导火线。抵制运动在1980年元旦前夕就开始酝酿,美国总统卡特发表声明:前苏联若不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将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卡特的声明,如同晴空霹雳一般炸响在奥林匹克世界。紧接着撒切尔夫人也要求英国奥委会参与抵制。随后,联邦德国等国也开始发难。

  这种抵制的最大受害者,无疑是奥林匹克运动和运动员。于是,当时许多美国运动员都对美国总统卡特发起的这项抵制表示了不满,甚至有些人勇敢地提出了法律诉讼。但根据美国1978年业余体育法,美国奥委会要对政府负责。随后,美国体育界人士投票,结果还是以1604票赞成抵制,797票反对抵制,而通过了美国政府的抵制奥运会声明。

  面对这种政治阴云下的奥运前景,1980年4月底,国际奥委会会议上,除了国际赛艇运动联会之外,其它各体育项目的国际联合会都表示反对抵制行动,然而民间组织毕竟还是奈何不了国家意志,最终,国际奥委会已承认的147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中,公开抵制或拒绝参加的占五分之二,参赛的仅有80个。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举行前一周,由于美英两国政府联合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施加压力,奥运会组委会的人员中都产生了一种疑虑感觉:如此大的政治压力之下,前苏联能否独自办好这届奥运会?能否让奥林匹克运动顺利度过这次危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2008北京奥运专题 

更多关于 奥运 的新闻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