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运正在改变国人千年陋习 能否夺文明金牌待检验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25日09:06  中国青年报

  奥运前夕,泰晤士报记者马丁·弗莱彻来北京“闯荡”了一番,他想看看,北京是否为奥运做好了准备。

  结果,仅仅会“你好”和“谢谢”两句汉语的他,在没有翻译人员陪同的情况下,去了天安门、王府井、秀水街、“鸟巢”、五棵松篮球馆等地。他的感受是,大部分人都令人愉快,“我们到过的地方没有比北京给人的感觉更安全,在这里甚至没有遭遇扒窃。我们没有看到醉汉和举止粗俗的人,也几乎没有看到有人随地吐痰。”

  一些陋习已伴随中国人千百年。1845年出生的美国人明恩浦,就在《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毫不留情地揭露长在我们民族头上或身上的“癞疮疤”,其中包括缺乏公共精神、缺乏同情、漠视时间、漠视精确等。

  如何让北京人文明起来?这曾经是一个令官员们头痛的问题。美国《时代》周刊就曾评论说,这“等于是要在中国首都进行一次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转变,以迎接奥运会。”

  奥运来了。这几天,本报记者在京城街头采访,虽然也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但和泰晤士报记者的整体感觉是一样的:文明随奥运一起走来。

  “我们看到了中国观众非常高的素质”

  2004年11月,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曾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个论坛上表示,他“最困扰的问题,最难做到的,就是开奥运会时,我们参差不齐的市民素质”。

  他担心,奏别国国歌时,中国观众会不会起立;而没有赢得金牌的选手,能不能赢得同胞的掌声。他说,像网球运动,不到比赛间歇的时候不能进出。这是一种文化。结果我们有的观众,包括领导干部,进出很随便。该出声的时候不出声,不该出声的时候又出声。

  他感叹说,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最难的就是实现人文奥运的理念”。

  几年过去了,一场考验突然摆在北京面前。2008年4月,由于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发生了不愉快。一时间,所有与法国有关的东西也变得非常敏感。

  而这正处于“好运北京”测试赛期间。4月19日,奥运击剑馆迎来了中法对抗:中国女子重剑队对阵法国女子重剑队。

  很多人都担心,击剑馆内会不会出现令人尴尬的情况:不向法国运动员鼓掌?喝倒采?甚至攻击、辱骂她们?

  而比赛的进程也确实让人情绪难定,东道主中国队一直保持着微弱的领先优势,却在最后一轮没能把握住机会,法国队反超中国队两剑,最终以32∶30战胜中国队。

  比赛虽然输了,然而,令人担心的一幕却没有出现。相反,现场的观众给了中法运动员最热烈的掌声,感谢她们带来的精彩比赛。

  国际剑联主席、法国人勒内·豪克说:“在决赛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观众非常高的素质。”他认为,这充分显出了大国的风度和中国观众的素质,“他们给所有人都起到了榜样作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