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漂在北京的人--中国羽毛球队教练组北漂群像图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16:18 《羽毛球》杂志
在北京,聚集着成千上万远离家乡的打工者,他们被统称为"北漂一族"。在国家羽毛球队的教练队伍中,也有一大批"漂在北京的人"。来北京之前,他们曾是各省市队教练,在当地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然而,当国家队一声召唤,他们便义无反顾地抛家舍业,来到北京,来到国家队。从最开始住地下室、没有亲戚朋友、思乡心切到如今,他们在北京已经工作生活了10年,没有一丝后悔,没有一句怨言,他们用"教练"这重身份,书写着不一样的羽毛球故事…… 陈兴东:四川人,曾任四川省男队教练,现任国家队男双、混双主教练 事业成功背后的无奈 严厉,是所有队员对陈兴东的第一印象。在训练中,在临场指挥时,陈兴东总是眉头紧锁,屏息凝神,给队员一种无形的震慑力。严肃,是所有媒体对陈兴东的第一印象。接受采访时,总是不苟言笑,有一说一,让人心生敬畏。 其实,陈兴东说这不过是他的角色使然,教练的角色需要他诠释的是一个压得住台的形象,私下里,他也经常和队员说说笑笑;卸去了教练员的身份,他也能和媒体轻松地交流。1.80米的魁梧俊朗,却也掩饰不住陈兴东内心深处那一方柔软的田地。 动摇:现实的取舍 1997年从国家队退役以后,有两份出国打球的合同放在了陈兴东的面前。但是四川省的领导希望他能留下来执教,说要不出去个一两年就回来,又说要不就出去半年吧,最后干脆说那就别出去,直接当教练得了。陈兴东也没多做考虑就留了下来,毕竟四川队近几年就他这么一棵独苗,他也希望能为家乡队做点贡献。 1998年3月执掌四川队没多久,陈兴东就带队在当年的全国锦标赛中历史性地获得了团体第三的好成绩,赛后总教练李永波问他要不要来国家队执教,这一次,陈兴东更是没做考虑就一口答应。既然选择留在了国内,当然向往国家队这个教练员心中的最高学府,于是,说走就走,陈兴东于1998年10月5日来到国家队,成为了男双二队的主教练。 10多岁就出来打球,一个人走南闯北惯了,面对国家二队当时住在地下室的艰苦环境,陈兴东一笑置之,但是当他面对更为现实的收入问题时,笑起来未免有些勉强。 陈兴东并不是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否则当初他也不会放弃那两份待遇优厚的出国打球的合同。虽然他很少去想收入、待遇之类的问题,但是朋友之间总会提及这个最为现实的话题。那时候,国家二队的待遇并不好,陈兴东成了朋友圈里最为清苦的一个,他时而也会动摇,也会假设一下当初如果做了另外的选择,今日肯定不是这样一番局面。他是一个男人,需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的确,单就收入来说,选择做一名国家队的教练失去很多,但是,选择作为一名教练,选择羽毛球这项事业,所获得的荣誉和回报却更多,陈兴东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后者的吸引远远大于前者的诱惑。陈兴东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就要遵循它的游戏规则,在某些方面得到的也许不如别人,但是在更多方面却得到了其他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得到的体验,对于他来说,这就是最大的财富。 压力:现实的激励 队员--省队教练--国家队教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陈兴东完成了一个漂亮的三级跳。得益于多年来打球的经验和许多老教练的帮助,陈兴东从队员到教练的这一角色转变,完成得并不困难。 除了得到许多前辈的提点,陈兴东从执教伊始就养成了一个对业务很有帮助的习惯,那就是不停地记笔记。不论是平日的训练,还是奥运会这样的大赛,坐在教练席上,陈兴东的手里总是必备着笔和本子,对于看到的一些环节和细节总会一一记录下来。尤其在比赛时,陈兴东会记得格外仔细,因为临场的一些发现是平日里未必能留意到的,回来以后就会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场上的问题。陈兴东坦言,记笔记这种方式对他执教有着很大的帮助,因为比赛时队员的表现最为直观,而他自己的感受也最为真实,如果等比赛完了再回想,一些瞬间的感受肯定就没有了。他的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身在中国羽毛球队这样一个成绩显著的集体中,陈兴东难免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为了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1999年底,陈兴东从二队调到了一队,出任混双组主教练。此时,他肩上的压力就更大了。然而,在悉尼奥运会上,当初出茅庐的张军/高凌意外问鼎混双时,刚刚升任主教练的陈兴东还沉浸在夺冠的喜悦之中,并未完全感受到压力的侵袭。但是当2004年雅典奥运会悄然而至时,陈兴东第一次有了一种无以言表的压力。 悉尼奥运会之后,张军/高凌的状态陷入低谷,2003年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公开赛上,他们的状态也未见好转。李永波就对陈兴东说:"咱们做一个协议,如果这一次公开赛他们俩夺冠,又或者雅典奥运会时他们蝉联,那咱们就重新设一个混双组你来带。"结果,张军/高龄没能站上中国公开赛的最高领奖台。赛后,李永波将一张明信片递到了垂头丧气的陈兴东手上,陈兴东看见李永波在上面写下了"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这样一句话,感觉到很大的鼓励,他对自己说:没有翻不过的山,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到的事。 但是,接下来的奥运年,张军/高凌的成绩依旧未见起色,面对夺冠的最大对手韩国名将金东文/罗景民,在奥运会前的9次交锋中,张军/高凌只赢过对手一次,而奥运会前最重要的一次练兵日本公开赛,他们又是铩羽而归。此时,陈兴东所承受的压力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但是国家队团结互助的氛围却帮助他减轻了不少的负担。日本公开赛后的一次聚餐中,李永波、钟波、唐学华都对陈兴东说:"你不可能永远都是第一,关键要看在最重要的比赛中能不能打好。所以不要紧张,放松一些,做万全的准备,要相信咱们的队员,也要相信自己。"有了大家的鼓励和开导,陈兴东觉得这个压力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在背负,有这么多教练一起帮他分担,他顿时觉得轻松很多。果然,在美丽的爱琴海畔,陈兴东再次看到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家庭:现实的无奈 1999年结婚,只是匆匆请假回四川领了结婚证,陈兴东说那时候刚到国家队执教没多久,实在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办喜酒,而这一拖就是八年。八年间,陈兴东经历了最初异地分居的无奈,现在,却依然经历着一地分居的尴尬。 刚结婚那会儿,陈兴东的爱人邓敏对丈夫的选择有着诸多不满,她认为留在四川省队当教练就挺好的,每天上班、下班,回家过日子,是一种理想中的生活状态,为什么一定要去国家队品尝聚少离多的滋味呢。于是邓敏免不了和陈兴东嚷嚷几句,可陈兴东却也不是"妻管严"的主儿,新婚的小两口诸多口角,三天两头总是吵架,能见面就见面吵,不能见面就电话吵,但是吵归吵,日子还得过。 为了陈兴东,邓敏2000年从深圳来到北京。虽然同在京城,但是夫妻二人的日子并没有比之前改善太多,一个住在国家队公寓,一个住在公司宿舍,依旧过着分居的生活。虽然陈兴东租了一处朋友的房子,但是实在没有时间收拾和打理,那所房子就这样一直在灰尘中搁置着,而他们俩也一直这样分居着。 不是没有想过买房安家,但是陈兴东说现在想这个不太现实,即便是买了房又怎样?自己还不是得经常住在队里,这个"家"的概念岂不全无?对此,邓敏还是会和陈兴东吵吵,说家不像家,夫妻不像夫妻,但是通过和其他教练、队员的接触,邓敏看到所有人都是这样一幅生活画卷,渐渐地,她也就理解了。 周末,是夫妻二人难得的团聚时光,宾馆,此时成了陈兴东和邓敏临时的家,而吃饭、逛街、看电影三步曲,则是他们的保留节目。陈兴东说,每次上映的新片他们都会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京城大大小小的影院几乎被他们走遍了。可是问他最近看的一部片子是什么时,陈兴东一时语塞,他不好意思地说:"看电影是陪老婆,基本上我都是去电影院打瞌睡去了。" 虽然邓敏给予了陈兴东莫大的支持,但是家中老人抱孙心切,三番五次地催促陈兴东,而陈兴东每次都拿"哪有时间"来搪塞。其实,在陈兴东心里,生孩子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一种义务,自己现在压力如此之大,成日带队在外集训比赛,总不能把孩子交由爱人一人承担,他希望孩子是能够在一个正常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出生成长,可是,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呢?陈兴东皱了皱眉:"至少也要2008年之后了。"(《羽毛球》独家提供 文/李婷)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