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叶永烈:何智丽式人物何止一个 争议中迸发灿烂火花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3月10日09:09  南京报业网-南京晨报

  何智丽原本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过着平静的生活,但随着《何智丽:我想有个家》一文在《新民周刊》发表以及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勾起众多网民往日的记忆,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炸药,把已经边缘化了的何智丽一下子推到新闻焦点,何智丽再度成为中国的“热议人物”……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何智丽,著名作家叶永烈再度撰文,向读者披露了当年何智丽风波的真相。

  前事回顾>>>>

  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不经意之中写了《何智丽:我想有个家》一文,在第9期《新民周刊》发表之后,完全出乎意料,引起了如此强烈的反响: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东方网、搜狐网、网易网……几十家网站加以转载,众多的报纸摘发。

  网络的优势是不仅迅速,而且可以与成千上万的网民互动。在东方网转载之后的短短两小时之内,网友的评论便超过了五百条。我在博客上也转载了此文,在短短两天内点击率高达七十多万,而网友们的评论则超过六千多条,真的像炸开了锅一般!

  网上评论七嘴八舌,五花八门:有人赞扬、同情何智丽,有人透露爱意,也有人冷嘲热讽何智丽,更有不少“愤青”恶骂何智丽,“叛徒”、“卖国贼”、“汉奸”之类的帽子又戴到了她的头上。有的朋友说我踩了地雷,也有的朋友说我捅了马蜂窝,而我事先全然没有想到,真可谓始料不及。

  那时猪年春节进入尾声,拜年电话的铃声渐渐稀疏了。正月初六———2007年2月23日晚上,电话铃声骤起。那是上海《新民周刊》编辑张伟给我打来电话,不是拜年,而是约稿。我毫无思想准备。在聊天中,我偶然说及“何智丽前天到我家拜年”,立即被他抓住话题:“对,对,你就写一下何智丽的近况!明天就完成,五千字,多配些照片!”就这样,一言为定。我如约完成了《何智丽:我想有个家》。

  2008年已经近在眼前,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对何智丽的热议反映了中国国民对于体育的极高的关注度。然而,网友们对于何智丽的过度批评,却又使我觉得,为了迎接2008,我们应该有宽广的胸怀。

  “何智丽式”的人何止一个

  随着中国大开国门,不仅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体育也日益世界化。何智丽只是走出国门加入外籍的中国运动员中的“先驱”,何况她已经是“过去式”。如果对于十几年前何智丽为日本夺取的那块广岛亚运会的金牌仍耿耿于怀,那么在2008年,当时郎平作为主教练率领美国女排与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相遇的时候,你又作何感想?当诸宸代表卡塔尔夺金摘冠的时候,你又作何感想?

  乒乓是中国的“国球”,走出国门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格外的多。在2005年的第48届世乒赛上,进入女单32强的,就有“海外兵团”严池梅、张瑞、帖雅娜、李佳薇、高军、张雪玲、林菱、谭文玲、刘佳、柳絮飞、桑亚婵、李佼,竟然占据了十二席!在男单32强中,原中国队员而如今代表外国的有冯喆、张钰、何志文,占据三席;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的奥地利教练刘燕军、西班牙教练张东平等等。

  从诸多网友的过激言论中,我发现,他们对于何智丽并不了解或者并不知道何智丽几番风波的真相。在这里,作为何智丽的老朋友,追溯何智丽的脚印,看看她一路是如何走来,也许会使我们的体育观冲破封闭,走向开放,走向大度,走向国际……

  反抗“让球”的大无畏精神

  我跟踪采访何智丽达二十个春秋。我所看重的不是她在1987年3月所夺取的第39届世乒赛金牌,而在于她在夺取这块金牌时反抗“让球”的大无畏精神。

  “让球”是中国乒乓球队体制中的肿瘤。那时候,中国乒乓球队不以“让球”为耻,反而鼓吹“让球”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是“国家利益第一”的体现。23岁的何智丽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反抗“让球”,使我深为敬佩。我曾经问她:“当时你想过没有,如果你在决赛时输给韩国选手梁英子,回国之后你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她说:“在当时我坚信,我定能够为祖国夺取金牌!”

  后来我在采访乒协副主席孙梅英的时候,才知道其中的内幕:何智丽敢于反抗“让球”,“后台”就是孙梅英。在何智丽离开北京前往新德里的时候,孙梅英就料到球队领导会叫何智丽“让球”。孙梅英叮嘱何智丽,你当场不要说不“让球”,不然他们会不给你上场。你上了场,真打就是了。孙梅英再三交代何智丽,“你的任务就是夺取世界冠军 如果他们要整你,我来给你顶住 ”正因为有了孙梅英这样的主心骨,何智丽毅然举起了反“让球”的大旗,震惊了中国体育界。

  回国之后,中国乒乓球队领导要何智丽写检查。孙梅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为何智丽奔走呼号,上书中央领导。国家主席杨尚昆说 “不能处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说 “处分何智丽,全国老百姓通不过 ”这下子,才使何智丽没有受到处分。

  巅峰之时被迫离开中国队

  回国之后,何智丽在孙梅英指导之下,加紧训练,迎接1988年的奥运会。本来,奥运会没有乒乓球比赛,从这一届开始,乒乓球列入比赛项目。但让何智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中国乒乓球队领导早已对“不听话”的她深恶痛绝,竟然把她排除在奥运参赛选手名单之外!

  孙梅英又急又气,以中国乒乓球队顾问的名义,在1988年8月9日《中国体育报》发表了《奥运乒乓女队人选之我见》一文,列举何智丽历年的比赛成绩,指出“何是可以作为乒乓球单打最佳人选之一参加奥运会的”。当时何智丽24岁,正处于球艺的黄金时期。倘若她参加1988年奥运会,她肯定会为中国摘取那块乒乓球女子单打奥运会金牌。

  然而,乒乓球队领导置孙梅英和大多数队员的意见于不顾,依然决定把何智丽排斥于中国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名单之外。在这样的情况下,何智丽显然无法再在中国乒乓球队呆下去,她义无反顾,只能卷起铺盖被迫离开中国乒乓球队。所以,何智丽实际上是被“逼”走的。

  广岛金牌使她成争议中心

  何智丽再度成为争议中心,是1994年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当时担任中国乒乓女队主教练的张燮林,并没有把何智丽放在眼里。

  1994年10月13日,对于整整30岁的何智丽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天。上午,3 1,何智丽赢了小自己四岁的陈静,闯进半决赛。下午,何智丽又是3 1赢了小自己五岁的乔红,进入决赛。晚上,何智丽与中国队主帅邓亚萍争夺冠军。邓亚萍小何智丽九岁,是当时世界女子乒乓的第一号种子。然而,何智丽不仅球艺高超,而且心理素质也极佳。她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沉着应战,连胜两局,以3 1斩邓亚萍于马下!

  何智丽随之名声大振,同时又一次陷入争议的旋涡。她为日本队夺得的这块金牌,受到日本的热烈欢呼,同时也遭到诸多中国球迷的唾骂。据许多中国球迷称,他们最反感的是何智丽每胜一个球,都要喊一声“哟西”。当我把此事告诉何智丽的时候,她竟茫然:因为她在日本练球时,已经习惯于喊“哟西”为自己加油。本来就因邓亚萍的节节失利而着急万分的中国众多球迷,就把气出在那一声声“哟西”上。

  打击越重,迸发的火花越灿烂

  何智丽说,未能成为奥运会冠军,她为此抱憾终身。对于何智丽来说,最大的人生挫折,莫过于家庭的破裂。她专注于乒乓球比赛,没有顾及“后院起火”。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使她陷入更加孤独的境地。

  我不由得记起,在采访庄则栋时,他曾用富有哲理的话评价何智丽:“你受到的打击越重,迸发出来的火花越灿烂!”何智丽的人生之路,就是一次次受到重击、一次次迸发绚丽火花的历程。何智丽如今退出体坛,与世无争,只愿过着普通人的平静的生活。

  这一回,由于我的一篇文章,打破了何智丽平静的生活。网络无国界。何智丽在日本也见到了“愤青”们的种种网上恶骂,使她自2005年受邀出席上海世乒赛以来的好心情受到影响。当然,她也见到《中国青年报》等中国报纸发表评论,批评“愤青”们的过激言论,对何智丽表示深切理解和同情。

  我希望“愤青”们记住鲁迅的名言:“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在2008奥运会即将到来之际,“愤青”们不妨多喝点“

王老吉”去去火气。毕竟是2008年奥运会东道主的国民,必定会落落大方,充分体现东方文明古国的大国风范。

  作者:叶永烈/来源:南京晨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96,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