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2007年迎奥运不忘民俗 传统文化也“回家过年”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10:57  北京日报

  沉寂了多时的民俗文化,如今又渐渐热闹起来,从数百万人涌向新春庙会来看,用一个拟人化的比喻就是:民俗文化也“过年回家”。大众重温古老民俗,重新拥抱民间文化,就像我们常人过年想家、想和父母大人及亲眷团聚的心情一样迫切。民俗,何尝不是一种深深植根于骨肉同胞的心灵、且世世代代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带给我们每个华夏儿女以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脉,突显于民族节日、盛大庆典等喜庆场合,也点缀着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从打牛鞭春到撰写楹联,从燃放爆竹到悬挂灯笼,从踩踏高跷到张贴窗花,从敲击锣鼓到放飞风筝……我们每个人忘不了的童年记忆,也在唤醒着每一位孩童对古老文化的好奇与热爱。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先人是谁、打从哪儿来,不至于数典忘祖,忘记了自己的根。

  民俗,是一个民族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的生动体现,也是他们内心情感表达和宣泄的方式,是民族个性的一种张扬,也是民族大家庭意识的一种强化。中国虽没有古

罗马和现代巴西那样狂放恣肆、袒露无遗的狂欢节,但是我们有同样热烈火爆、奔放豪迈,同时又欢欣适度、温情款款的露天庙会。就说正月十五的灯市、灯会吧,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为证:“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凤箫吹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具有现代意识和观念的人应该同样尊重传统,当然包括民俗文化。2007年的新春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年味儿加重。其实,这绝不只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尽管小康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或许年味儿不只是年味儿,而是一种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培植;正像民俗不只是民俗,而是镌刻在人们心灵上的温馨国土。而一些身为政协委员的文化专家、学者所提出的,将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作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倡议,也是基于这样一种传承文化的考虑吧。RJ075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7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