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要闻回顾:

陈艳青张国政老当益壮 中青年延续辉煌--06举重综述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10:31  中国体育报

  2006年对中国举重来说,在奖牌上是一个丰收年,但从成绩上来说,还没有足以骄傲的筹码。毕竟,2006年对世界举重来说是一个习惯性的平静年份,大家都在重新构建、夯实自身基础和实力,为2007年的提高年和2008年的冲刺年添砖加瓦。

  回顾2006年,印象最深的就是老队员的恢复和坚毅表现,无论是张国政还是陈艳青,都用行动证明着举重人的坚毅和执著。其次是女子75公斤以上级中韩两国之间的抗争,这将是未来几年内世界举重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女子58和男子69老当益壮

  中国举重队男队员中超过30岁还在坚持训练的队员不多,而在30岁时大放异彩的队员就更不多了。女队员出成绩较早,多在20岁左右就将世界冠军、奥运冠军揽入名下,其后为了理想而再坚持的女选手几乎就是凤毛麟角。因此,张国政和陈艳青在2006年的表现尤显难能可贵。

  张国政重返冠军领奖台发生在2006年的收官之战——多哈亚运会男子69公斤级的比赛现场。此前,他因伤已经远离冠军位置近一年时间。这枚金牌背后蕴含着的辛酸只有他和教练知晓,所以,当他以336公斤赢得总成绩冠军时,这枚金牌确实值得感动。回想过去的一年,与2004年的他判若两人。两年前他在比赛中展现出来的最好成绩是352公斤,这是在他伤势较轻、训练系统的情况下发挥出来的。2006年伤病的干扰迫使他不得不反复中断训练,导致成绩出现波动。多哈夺冠时刻,张国政兴奋的笑容是2006年一整年平复心境、重树自信的表现。

  陈艳青是名副其实的“奔三族”。自2004年杀入国家队后便势不可当,冠军一个接一个,新纪录一项接一项,证明了她“感觉自己还可以”的话。2006年的陈艳青仍旧强势,虽然为亚运会放弃了世锦赛,但蓄积的能量在多哈得到了全部释放——三次改写世界纪录,对一个老运动员来说尤为难得。陈艳青在奥运会后还能保持实力并再提高,除了她对奋斗目标有着清醒认识外,她和教练组对身体机能的掌控以及选择性参赛把握的较为准确,对老队员预防、缓解伤病有着积极的影响。

  女子75以上针尖麦芒

  女子75公斤以上级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这种激烈程度已经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女子级别。从赛场延伸到后台,从队员延伸到教练组。韩国选手张美兰的迅速崛起和突破将正处于新老交替的中国女子75公斤以上级逼入困境,年轻的穆爽爽在2006年两次与张美兰争锋,双方平分秋色。

  自女子举重2000年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后,女子75公斤以上级已经为

中国队贡献了2枚金牌,并多次刷新该级别的世界纪录,是我国女举7个级别中不折不扣的优势项目。在悉尼奥运冠军丁美媛因伤恢复、雅典奥运冠军唐功红退役后,女子75公斤以上级曾出现了短期的尖端人才断层局面。之后,以穆爽爽为首的年轻队员撑起了这个级别。就在这期间,韩国的张美兰“乘机”将世界纪录改成她的名字,第一次摆脱“银牌”阴影。2006年,张美兰和穆爽爽两人的竞争日趋激烈,训练成绩可能张美兰略有胜算,但赛场上比的不仅仅是实力,还有抗干扰能力、教练组的战略部署能力等,看似简单的个人举重,其实融合了团队的智慧与谋略,尤其当选手实力在伯仲之间,团队合作更为重要。

  今年的世锦赛上穆爽爽赢得了1枚抓举金牌,在总成绩方面她与张美兰相同,但因体重大于张美兰而屈居第二;一个月后,穆爽爽全面压过张美兰,打破了抓举世界纪录不算,还在总成绩上首次超越张美兰赢得多哈亚运会金牌。但一次胜利不能代表中国队保持住了优势级别,反而要继续保持冷静头脑,在努力提高自身实力的同时研究更为周全、精细的战略,以“稳”争金。

  中青年延续辉煌

  2006年经过世锦赛和多哈亚运会的历练,基本上可以宣告中青年队员已经扛起了中国举重队的大旗。2006年是恢复和积蓄年,因而在世界大赛上表现出的成绩不够高,但对比国外选手,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男子77公斤级的李宏利、男子69公斤级的石智勇、女子48公斤级的王明娟、女子69公斤级的刘海霞都是为中国举重队争得荣誉的中层选手,有相对较多的国际赛事经历;男子56公斤级的李争、男子62公斤级的丘乐、男子85公斤级的陆永、女子75公斤级的曹磊的国际赛事经验相对较少,尤其是综合性洲际、国际赛事,他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参加亚运会;而男子62公斤级的毛角、男子53公斤级的李萍不仅年龄小,参赛次数更少,多哈亚运会是毛角第一次在大型的国际赛事中露脸。但是,这些中青队员都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参赛任务,延续了中国举重队的辉煌。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在2007年提高的自信和希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