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2006年体育回顾之亚运会:在多哈衣食住行的20天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10:31 中国体育报
“在多哈,看谁家富裕不是看房有多大、车有多少,而是看院子里的树有多少。”这句有点半开玩笑的话,应该是流传最广的关于这个城市的说法——多哈缺水,据说“养”一棵树一年要花5000美金水费。亚运会期间,上千名中国记者在位于市中心的主新闻中心和远近郊区的各个赛场间奔波了20天,除了不知疲倦地发回各色新闻,这许多人也在这里暂时经营着自己的衣食住行,时时处处都有着无穷的新鲜感,类似这样“以树取人”的段子也比比皆是。 民以食为天,先说吃。多哈亚组委史无前例地给记者每天提供一顿正餐,食物品种丰富,而且免费,引起不小轰动。正式开幕前记者来得不多,正是“肉多狼少”的时候,每天采访完到新闻中心饕餮一顿,真切感受到了吃饱饭的人民有多幸福。但是随着亚运会的正式开幕,每天有4000名以上的媒体工作人员涌向那个只能容纳400人的餐厅,取饭的队伍便越排越长。最为登峰造极的一次是刚进餐厅门口便开始排队——三、四十米长的队伍至少得排一小时,简直让队尾饥肠辘辘的人们感到绝望。 不光排队漫长,连续吃了一星期后,发现所有的饭菜都还和第一天一样。说句实话,就算是满汉全席,连着吃20天也该吃到反胃了,更何况大多数菜里都有大量始终难以适应的香料。到最后一星期时,餐桌上基本上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女同志的盘子里只有蔬菜水果,男同志的盘子里则是一个巨大的原麦面包。没有了“免费午餐”刚开始时的兴高采烈,大家相顾无言,匆匆填进肚子了事。 在国内出发前探得消息,即使到了12月,多哈的天气还是比较热的,因此带衣服要以夏装为主,一位同事光T恤就带了7件。可惜到了多哈之后发现情报有误,那7件T恤基本上都原样背回。这里昼夜温差极大,有时晚上恨不得把带来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而白天看看记者们的装束,怎一个乱字了得,穿T恤的旁边就可能坐着一位穿羽绒服的。 多哈人并不喜欢高楼。在一次班车上的聊天中,一位从约旦迁居到多哈多年的同行对此表示完全赞同。当地人大都住在建有两层楼房的小院子里,房屋和围墙被漆成深深浅浅的土黄色。乘车经过时,一排玫红的蔷薇伸出墙外随风摇曳,有着一种不被我们熟知的阿拉伯风情。记者们住的媒体村临近波斯湾,海边有许多使馆,使馆的两堵围墙一直砌到海水里,圈起一片带有沙滩的大海,这是真正的面海而居。 多哈市不大,只有不到30万人口。因此在这里红绿灯很少,几乎全部用环岛来疏导十字路口的车流。这里的人都喜欢开快车,但交通秩序很好,全市的公路几乎找不到一条斑马线,但是当你犹豫不决地想要横穿马路时,一般都会司机友好地停下来让行。 因为出租车少,大多数记者都乘班车出行。班车不光是一个交通工具,一天的采访结束了,在返回媒体村的班车上,就会有无数关于采访或者购物的信息在传播,宛如一个新闻发布会。到了最后几天,记者们大都到了强弩之末,人人面有菜色,上车倒头就睡,这时的班车变成了一个大摇篮。 最后说说多哈的雨。据说多哈一年平均只下8天雨,但本届亚运会举行的15天期间便下了7天。好在天公还算给面子,开、闭幕式都在惊险中安然度过,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如果“下雨天留客”这句中国古话在这里也有着同样的意义,那多哈的天气可真是够“好客”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