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馆曾经无比"喧闹" 体操队训练"平地生烟"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10:20 竞报 | |||||||||||||
当年游泳馆氯气消毒的防毒面具
体育馆里的老游泳馆 摄影/本报记者 李岩 喧闹 四支队伍大合唱 如果要让从中国返回日本的大松博文谈谈对练习馆的印象,他一定不会漏说一个“吵”字。 在经历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施工火灾后,北京体育馆于1954年拔地而起,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综合性体育馆。如今走在体育馆路,依然可以在马路南侧看见一排长长的淡黄色建筑,这座算不上高的体育馆明显显露出浓郁的欧式风情。来自苏联的专家,是当年的设计主力。 几年后,为解决训练场地问题而辗转各处的国家队队员终于以此为家。再也不用挤公共汽车去训练,这让运动员们感到无比幸福。可是,仅仅占地4334平方米的练习馆,却一下子涌进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数支队伍,大家各踞一方,热闹异常。 每天,眼花缭乱的篮球、排球和乒乓球在地板上无数次落下和弹起,不同项目的教练与队员在一个屋棚下高声喊叫。如此嘈杂的环境,倒也锻炼了队员们如何在比赛中应对喧闹的体育场看台。到了夏天,尚未见过空调的队员们把练习馆南北楼的大门一开,不但对流了空气,也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 慢慢的,乒乓队走了,去了如今的体育医院;体操队走了,去了如今的跳水馆。2003年后,练习馆才全归体操队所有,从此“闲杂队伍”一律免进。
改变 蓄谋已久大乱局
现在的体操队员,已经无从感知这个场馆当年的喧嚣,也不会对每天上器材之前在手上擦的镁粉没有漫天飞扬感到奇怪。 但在当年,体操馆里不但没有先进的中央除尘系统,甚至没有一台吸尘器,唯一的清洁工具就是湿布。训练的时候,队员每一个落地动作,都会制造出平地生烟的效果。数十个队员同时训练,馆里便只能用“白烟瘴气”来形容。 上世纪90年代,全国政协百余人下基层视察,提出要到北京体育馆观看运动员训练。时任体操队教练的黄玉斌见视察团差不多到齐,立即中止训练,带领全体队员从四边抬起自由体操的方毯,玩命地抖,顿时,体操馆犹如下起大雾,十米开外不见人影。从大家的默契配合中不难看出,这一行动绝对蓄谋已久。 馆长懵了,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她甚至已经说不出一句话;委员们也懵了,他们无法想象国家体操队的队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训练。 之后,一笔改造资金购入了技术领先的除尘系统,粉尘问题得到了解决。
表演 热心慰问工农兵
在1959年人民大会堂落成之前,比它更早诞生的北京体育馆承担了国家大型会议、领导人接见外宾的任务。贺龙还在比赛馆楼上拥有一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桌上放着一部神秘的“红机子”———可以直通中南海的电话。 逢年过节的时候,北京体育馆总要组织演出,慰问工农兵。在比赛馆东侧可以容纳两千名观众的游泳馆内,“东道主”游泳队先为观众演绎现场版的《水上春秋》,在观众还为国家队泳将的水中神速惊叹不已时,水线已被快速撤下,跳水队的小将们奉上更让人期待的滑稽表演,包括骑自行车跳水等在现在看来也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 在有六千个观众席的比赛馆,常常还有规模更大的体操、篮球和乒乓球表演。当时参加表演的都是国家队里的专业运动员,而且这样的体育表演总有文艺演出同台进行,体育表演与马戏、大戏、武术、气功穿插进行,共同打造一台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