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锦赛男排失利仍陶醉于亮点 欲破怪圈必师夷技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18日09:00 解放日报 | |||||||||
1981年3月22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一场世界杯预选赛上,中国男排反败为胜,3比2力克韩国队。就在那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以北大学生为代表的中国大学生激动之余,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回顾这段历史是想说明,曾经拥有“网上飞人”汪嘉伟、“世界最佳二传”沈富麟的中国男排,曾经比中国女排更早地以精神力量感动中国。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
今天的中波之战,再次演绎了这一怪圈。其实,在中国男排赛前的如意算盘中,输给波兰、阿根廷这样的欧美强队,早已经被内定为正常的结果。难怪,今天比赛尽管输了,中国队上下仍陶醉于其中的一些“亮点”。 在这里,我们当然无权指责中国队员没有出息。当实力的差距明摆在那儿,你再喊100遍口号、再做100遍“家庭作业”,也不会有用。赛后,我就听到一位中国男排的队员说:“我今天的快球速度已经够快了,但在人家那里也许只是毛毛雨。” 中国男排“逢欧美强队必败”,问题显然不在心态上,也不在一次次大赛前的临时抱佛脚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许,中国男排到了实行“门户开放”、全面学习欧美强队的时候。 欲破怪圈,必师夷技。技术是中国男排目前和欧美强队最大的差距。而学习技术,光靠交几次手、看几遍录像、请几位讲师,是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的。在这方面,也许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譬如,在国内男排联赛中,可否提倡俱乐部聘请高水平的外援或者外籍教练?日本国内的排球联赛就是这样做的,巴西和古巴的外援提高了日本排球联赛的水平,也让日本球员学到了外国选手的优秀技术。再譬如,在国家队层面上,为何不能请高水平的外籍教练? 中国男排的复兴之路,征程漫漫。如果我们不敢于突破一些框框,而是仍然小打小闹,整日盘算着和日、韩两队争所谓的“亚洲老大”,也许最终连亚洲一流都没法保证,更不要说重铸昔日辉煌了。 (本报日本埼玉11月17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