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伤痕没能成为功勋 王德显师徒决裂的背后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11:20 东方体育日报 | |||||||||
本报评论员 杨健 我相信,艾冬梅们还在秦皇岛基地跑圈的时候,是真心实意把王德显当爹看的,尽管当时的境遇与现在比,并没有什么“改善”:工资也没入卡、身上也刚被“招呼”过。人是疲惫的,人心是怨愤的。但怎么说呢,功名在前。哪天奥运金牌得了,停船靠岸了,什么都好说。谁去翻那烧饼,谁还提那陈芝麻烂谷子的事?
问题是,不是每个人的前途都是光明的,蓦一回首,曲折的道路全成了冤枉路,难免会有受骗上当的感觉。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些认死理的农村姑娘,修炼不到那份上。想法是很单纯的,情绪也很直接的,跟着你王导练是觉得有奔头,现在奔头没了你王导两手一摊,不反目成仇、对簿公堂才怪呢。 成也王德显,败也王德显,王德显是笔风险投资。既然是投资,盈利抑或折本,事物的发展总有两方面的可能。同样是一句“家长式的管理”,不同的口气会有不同的涵义,有可能是饶有趣味的花絮,也有可能是千夫所指的黑幕。 这么说不是为王德显开脱,他能摆平一切的时候,想不到日后会掀起那么大的风浪。“我为她们操碎了心,一个照应不周全,居然成了被告。”——在《大家看法》的录制现场,王德显哽咽落泪。没准,王德显比艾冬梅还憋屈,当初在彼此看来都合情合理的事怎么回过头来一琢磨就天理难容了?两种合理性,经由时间一冲刷成了非此即彼、没有第三条道可走的针尖对麦芒。 有没有体罚现象,有没有克扣工资?不必追究曾经的师徒、如今的诉讼双方到底谁在说谎,这应该由法庭定。其实有一点,无论是王德显还是他的弟子都忽略了,在彼此一拍两散前,都过于痴信那种斯巴达式的训练方法和清教徒式的管理模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艾冬梅们拜在王德显门下时,怀揣的多半是此类传统而朴素的认知。 成功的动机很强烈又很单一,前景又有些朦胧,惟有一把抓住王德显这根稻草,全托付给这根稻草。而在水没顶前,自我维权的意识让位给了人伦情感上的一时冲动,将私刑当成宠爱,所谓打得再凶再狠也是家法,再吝啬再刻薄也是“父亲对女儿”。孙英杰、邢慧娜在“控诉”王德显时,都不忘加一句“当初把王导当父亲看”,相信这决不是为博人同情的高调。 就王德显来说,且不论他是否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他肯定是坚信棍棒底下出成绩的。而棍棒落在身上,就会留下伤痕,就会留下亏欠。 一旦伤痕没能成为勋章,那伤痕就永远是伤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