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小知识:马拉松标准距离为什么是42公里195米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21:02 竞报 | |||||||||||||||
皮埃特里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冲刺瞬间 供图/CFP
1908年伦敦奥运会,英国选手纽沃尔获得女子双轮射箭的冠军 昨天上午,2006年北京马拉松赛决出了男子组和女子组的冠军。男子方面肯尼亚选手基普桑以2小时10分36秒夺得冠军。女子方面中国选手孙伟伟以2小时34分41秒摘金,这是中国女子选手第15次夺得本项比赛的冠军。 赛后,基普桑毫不吝惜对北京的喜爱之情,“北京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明年我一定会再回来的。”自从198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创办之后,它已经发展成为影响较大的传统性国际赛事,并且在世界长跑运动员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马拉松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它26英里385码(合42公里195米)的距离又是根据什么来规定的? 马拉松在首届奥运会上被称作“奥林匹克之魂” 马拉松赛跑是历史悠久的奥运项目,自从1896年第1届现代奥运会开始以来,每届比赛都少不了马拉松项目。马拉松原为希腊的一个地名,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在马拉松河谷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波斯军。当时担任传令兵的菲迪皮得斯,奉命把这一胜利消息迅速转告固守待援的雅典。这名尽忠职守的士兵从马拉松一直跑到雅典,抵达时他已经精疲力尽,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了广场上。 1896年首届奥运会之前,法国语言学家米歇尔·布里尔写信给顾拜旦,建议在奥运会田径赛中专门增设一项马拉松比赛,他还捐献了一座“布里尔银杯”作为对冠军的奖赏。在雅典举行的第1届奥运会上,为了纪念菲迪皮得斯,马拉松赛采用了昔日这位希腊战士所跑过的路线,从马拉松至雅典全程近25英里。当希腊选手斯皮里东·路易斯第一个冲进运动场时,全场欢声雷动,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甚至亲自步下观礼台来迎接这位凯旋的英雄。所有人都认为斯皮里东维护了希腊的民族精神,他们把希腊民族英雄的称号颁给这名马拉松运动员,并把他称作“奥林匹克之魂”。 首届马拉松比赛获得了成功,并且推动了这一项目在全世界的发展。但4年之后的巴黎奥运会上,马拉松比赛却成了一个笑话。组委会决定把比赛的起点和终点都设在跑马场的跑道上,而路线则是在巴黎市区转上一圈后再折回。一共有19名选手参加了这次马拉松比赛,但由于场地的原因,只有法国选手对巴黎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他们甚至在拐弯时可以“走点近路”,从而占了不少便宜。结果,本土选手泰阿托获得冠军。19岁的瑞典小伙子法斯特原本很有实力夺冠,但巴黎市区错综复杂的道路却毁掉了他的冠军梦———一名当地的警察指给了他一条错误的路线,导致瑞典人只获得季军。 顺从王后意愿标准距离42公里195米
从1896年希腊的雅典到1904年美国的圣路易斯,马拉松比赛已经连续三届出现在现代奥运会中了。但是比赛的距离却没有一个标准,每一次都是临近比赛开始才由组织者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数据。例如第1届奥运会上,雅典人确定了一个250千码的距离,不到25英里。4年之后,巴黎奥委会决定把马拉松的距离凑成一个整数———25英里。而1904年的圣路易斯又把距离改回了24英里和25英里之间。 混乱的规则对于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并没有好处,国际奥委会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了,和国际奥委会持同样意见的是1908年伦敦奥运会的组织者们。不过,这些人选定的“规定距离”却有拍马溜须之嫌———他们希望顺从亚历桑德拉王后的意愿,把起点设在温莎堡,终点则定在了体育场内皇家包厢的正对面。后来,具体的路线是:从温莎堡的东侧平台前开始比赛,到体育场入口处正好是26英里,然后为向所有观众展现马拉松运动的精神,运动员需要在场内再跑一圈儿,最终在皇家包厢前冲刺。这样一来,全程距离正好就是26英里385码,合42公里195米,国际田联后来就把这段距离定为马拉松的标准距离。 名字被颠倒的皮埃特里五次跌倒终于率先撞线
1908年7月24日,55名马拉松选手站在了温莎堡东侧的平台前,其中有来自加拿大曾经获得1907年波士顿马拉松赛冠军的印第安少年汤姆·朗博特,有不久前在纽约首届马拉松赛中获胜的美国人约翰·海斯,有英国王牌选手阿历克斯·邓肯,还有来自意大利的道兰多·皮埃特里。尽管皮埃特里在意大利已经相当有名,曾经获得过1905年15英里赛跑全国冠军,但同伦敦奥运会上的马拉松好手相比他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伙子,没有人相信他能够跑出什么好成绩。于是,皮埃特里无比郁闷地在运动员名单上发现自己的名字被颠倒成了“皮埃特里·道兰多”。 苏打水、大米布丁、香蕉、葡萄干、牛奶……奥运会马拉松赛委员会在沿途为运动员提供了大量的饮食。甚至科隆香水和湿海绵也随处可见,以至于参赛的运动员把本次比赛形容成“有史以来最为芳香的比赛”。刚开始,苏格兰人托马斯·杰克、英格兰人杰克·普拉斯都曾领先过,但在20英里之后,比赛似乎变成了南非选手海弗伦、皮埃特里和美国人约翰·海斯三人之间的争夺了。在伦敦的老橡树巷,皮埃特里第一次看到了海弗伦的身影,他开始加速,终于在距离体育场1英里时超越对手。然而炎热而沉闷的天气加上长途奔跑让意大利人的体力急剧下降,当出现在体育场煤渣铺成的跑道上时,他已经不知道终点线在什么方向了。《泰晤士报》这样描写当时的场面,“一个疲惫的人,他晕眩、困惑,几乎失去了知觉。他穿着红短裤和白色的背心,头发因为落满灰尘而变白。他蹒跚地跑着,却弄不清楚自己到底身处何方。这就是意大利人道兰多。”终于,皮埃特里倒在一个小土堆旁。裁判和医生赶忙跑过去救助他,但意大利人却坚持着要跑完全程,在接连摔倒四次之后,皮埃特里用尽全身的力气勇敢地向前跑去。在距离终点还剩下10码的时候,他又跌到了。比赛组织者杰克·安德鲁冲进场地,帮助意大利人成功撞线。 意大利代表团开始欢呼,皮埃特里被担架抬走。美国人海斯获得了亚军,他的成绩比皮埃特里的2小时55分18秒慢了32秒。
特殊奖杯颁发给了“奥运史上最著名的人物”
意大利国旗升上了旗杆,但是海斯却认为皮埃特里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撞线的。他的抗议被组委会接纳,冠军被改判给了美国人。 但人们却没有忘记勇敢的皮埃特里,在比赛的第二天他就被英国王室授予了英雄称号。为了纪念从温莎到伦敦的马拉松赛,在皮埃特里比赛的体育场内,英国亚历桑德拉王后颁发了一座特殊的奖杯给他,同时还为其题词:赠与皮埃特里。当时,体育场内其他项目的比赛还在进行,一些选手举起帽子向他致敬,而体操运动员甚至放弃了表演,穿过草坪来看这位神奇的人物。不久之后,皮埃特里回到了意大利,在国内他再次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甚至还有人为他写了一首叫做《道兰多》的歌儿,来颂扬他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上的表现。 后来,皮埃特里宣布退役,他开始经营一家咖啡店,也开过出租车。 不管怎样,当人们提起第4届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时,都会想到这个第一个跑到终点却没能拿到金牌的意大利人。1924年奥运会男子百米冠军、英国人哈罗德·亚伯拉罕更是把皮埃特里形容为“现代奥运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如果皮埃特里跑得再慢一些,他就会成为1908年伦敦奥运会的马拉松冠军。不过,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也就可能没人听说过他了。” 文/本报记者 葛小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