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系统工程塑造“国之栋梁”--刘国梁父母的故事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10:06 《乒乓世界》杂志 | |||||||||
1976年1月10日上午,河南新乡市,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以几声嘹亮的啼哭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来临。乐不可支的奶奶忙不迭地向一脸焦急地等在门外的儿子报喜:“又是一个放牛的!”那位汉子纠正母亲道:“您应该说,又是一个世界冠军才对!” 这个一出生便被父亲定了位的小家伙就是日后威震国际乒坛、如今执掌国家男队帅印,刚刚迈入婚姻殿堂的刘国梁。
而那位望子成龙的汉子,就是刘国梁的父亲刘占胜。 刘占胜,河南新乡人,年少时酷爱乒乓球运动,直拍正胶快攻打法的他曾取得过1964年河南省中等专业学校团体、单打两项冠军。刘占胜的父亲是一位老红军,在新乡市政府担任领导,他对子女管教甚严,一心想要刘占胜多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走仕途之路。空有一胸壮志的刘占胜不得不在乒乓桌前止步,但他对于乒乓球的热情和对于乒乓球尖端技术的钻研却没有因此而搁置。 直到1972年父亲病逝后,刘占胜才正式调入新乡市体委,但此时他已经过了角逐赛场的黄金年龄,只能从事乒乓球教练的工作了。 1972年,刘占胜和文玉香喜结连理。谈起这段姻缘,看起来至少比实际年龄年轻五岁的文妈妈抿着嘴笑着说:“当初我们也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刚和国梁爸爸认识的时候,他脾气挺好,特别有活力,其实要问我感觉,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喜欢他爱运动的样子。” 当红遭遇蓝,当风带走叶,当任劳任怨的文玉香遇见将乒乓球事业视为第一的刘占胜,两颗心靠拢了,一段爱情即将结出硕果。忙于事业的刘占胜在家里基本上什么家务也不做,确切地说,是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做。但文玉香不怨,她把几乎所有的家庭琐事都揽在了自己的身上,这不辞辛劳地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刘占胜教球,文玉香持家,这恐怕就是中国乒乓球界大多数教练家庭“男耕女织”生活的真实写照。 1974年4月,爱球如命的刘占胜喜得贵子,他给小家伙起名“国栋”,并风趣地对也是球迷的爱人文玉香说:“你最好再生一个儿子,‘国之栋梁’配齐!”天遂人愿,两年以后,刘国梁来到了这个世上。 然而,家庭美满的刘占胜并没有陶醉在四口之家的幸福中,他还有一个梦,一个关于自己,也关于两个儿子的梦——亲手让国梁和长他两岁的哥哥国栋圆自己心中的世界冠军之梦。 熟悉刘国梁的人都知道,他打球时脑子非常好用,平时在生活中思维也非常敏捷,堪称继徐寅生之后中国乒坛的又一个“智多星”。这一点,国梁深受父亲遗传。走上教练岗位刚刚两年的刘占胜就带领新乡队在1974年的比赛中取得了河南省的冠军。 时至今日,戴着一副眼镜,两鬓有些斑白的刘占胜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日日夜夜,自己在一天的训练结束后,就着一盏昏黄的台灯琢磨训练方法,研究乒乓球技术了。“我喜欢看乒乓球技术书籍,但那个年代这种专业书籍很少。另外,我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理解,总结了一些乒乓球的发展规律,带的队员一般都比别人带的进步快。国梁和我一样,都是喜欢动脑子的人,性格也有很多方面相似,都对乒乓球的钻研比较执著。国栋、国梁哥俩都进了专业队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管做任何事,都要真心投入,在任何阶段都应该超前,意识超前、训练超前、技术超前。” 1980年春天,刘占胜特意带着刚刚6岁的国栋和4岁的国梁两个儿子去了一趟北京。他此行的目的是去拜访自己的老乡、乒乓球世界冠军张立以及张立的丈夫李振恃。在张立家,刘占胜特意让国梁摸了摸那些金牌和奖杯,然后问他,“这些冠军胸章和奖杯是什么做的?”幼小的国梁天真地回答说:“金牌当然是金子做的呀!”刘占胜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语重心长地说:“除了金子,还有汗水,甚至是眼泪和热血!” 看着国梁在张立家的荣誉柜前流连忘返的样子,刘占胜默默地从心里对儿子说:“只要你愿意下苦功夫,将来的这一切你都会得到的。” 谁又知道,这趟意义非凡的北京之行,竟然孕育了日后中国乒坛的一个大满贯得主。从北京回来后,刘占胜连夜改制了两块球板。从此,国栋和国梁成了父亲门下的徒弟。 训练场上的刘占胜,不苟言笑,宛然川剧变脸的高手,将平时生活里慈父的形象改头换面,用最严格的纪律和近乎完美,甚至有些苛刻的尺度来要求着国栋和国梁。作为妻子,被刘占胜勒令不得在训练时间进入训练馆的文玉香至今还有些耿耿于怀,但谈到丈夫的敬业,她又用一丝淡定和微笑表示理解。“当时新乡体育馆的训练条件已经很不错了,但夏天没有空调,到了训练馆国梁他爸就给队员先买几十根冰棍降降温,然后再给他们擦上风油精,因为训练馆里蚊子非常多。冬天,馆里也没有暖气,孩子们都是穿着棉衣、棉裤去训练,打球的时候再脱掉。训练结束后,孩子们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满身是汗,经常坐着不起来,连衣服也顾不上穿。”文玉香清楚得记着,每次训练结束后,自己才被丈夫默许进入训练馆给国栋和国梁换衣服,穿衣服。当时那种源于母性的辛酸和心疼,是用再华丽和动情的语言也难以形容的。 在刘国梁的记忆中,自己的孩提时代,就是站在乒乓桌边接受父亲的熏陶,一天天挥拍度过的。“童年对我和哥哥来说,只有一件事——练乒乓球。家里除了球拍和乒乓球,什么玩具也没有,就连一本小人书都见不到。邻里的孩子形容我和哥哥是只会打乒乓球的小傻子,就连亲戚家的小孩儿也与我们格格不入。一年365天,我们天天全勤训练,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我和哥哥常常吃着饭就较上了劲儿:‘我能赢你,比比看!’放下饭碗直奔训练馆,父亲就兴冲冲地给我们当裁判。当然,那时候我是输多赢少。” 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叶子绿了,叶子黄了,国栋和国梁在父亲的精心哺育和严厉教导下,逐渐成长为同年龄段国内最优秀的少年选手之一。“苦练发球,突出特长,强化主动得分手段”是父亲给国梁制定的发展方向,沿着这条路,国梁走得很坚定,很用心,他只用了六年的时间就走出了河南,又用了四年的时间走进了国家队。 1985年初,刘国栋进入河南省队。1986年,刘占胜带着国梁和新乡队一批少年选手坐着硬座从新乡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北京。10岁的刘国梁先是在北京什刹海和先农坛横扫同年龄的对手。接着,刘占胜又在张立的引荐之下,带队到红山口和八一队一较高下。还未曾洗去一身的劳顿,一帮河南小子就打了八一队的少年高手们一闷棍。5比4,新乡队胜,时任八一男队教练的陆巨芳心有不甘,他安排刘占胜和队员免费住进了八一体工大队的招待所。隔日再战,被刘占胜称为“以劳待逸”的孩子们又以8比1赢了第二场比赛。俗话说得好,事不过三,当新乡队在第三场比赛中以大比分获胜后,八一队上上下下开始用不一样的眼光来打探着远道而来的刘家父子。 当年10月底,刘国梁正式收到了来自八一队的入伍通知书。 国梁记得很清楚,是父亲送他到部队的。分别时,刘占胜对儿子说:“国梁,你现在当兵了,你的路要靠自己去走,我回去了!” 这一别,同时也宣告刘占胜作为国栋和国梁乒乓球教练身份的结束,两个儿子在不同的环境和地域中仿佛试翼的鹰隼,探求着,努力着,翱翔着,让刘占胜和文玉香记挂着,骄傲着。 1994年的一个晚上,刘占胜和文玉香失眠了,彼此心照不宣地看着电视,聊着天。此时,刘国梁、丁松等一批国手正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法国参加第3届世界杯团体赛。“呤……”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刘家凝固在午夜时分的寂静。“赢了,赢了!国梁他们拿冠军了,这是他第一个世界冠军啊!”刘占胜一边说着,一边看着妻子文玉香哽咽着。十二年过去了,提起这段往事,素来严肃的刘爸爸再一次有些激动,透过不厚的眼镜片,记者看到了这个河南汉子有些湿润的双眼。“每次说起这件事,我都会非常激动,这个冠军虽然对国梁来说不是最重的一个,但在我看来,却是对我们一家十几年来望子成龙、艰辛付出的最好肯定。” 河南,是黄河流域孕育了古老殷商文明的神奇热土,而从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河南人身上,随处可见中国人的传统品德。每当提到国梁,刘占胜总要谦虚地重复着这样一句话,“做人不能忘本,国梁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蔡指导(蔡振华),尹指导(尹霄),还有八一队,国家队的上上下下,他都要铭记一生。当然,还有河南队,毕竟河南队给我的工作一直以支持,国梁也是从河南走出去的世界冠军。” 1999年,已经退休的刘占胜又开始了新的一轮耕耘——在新乡创办了一所乒乓球学校,想为小孩子们在通往世界冠军的道路上铺好第一块基石。但由于投资方的原因,两年后学校停办。2005年底,不愿在家享清福的刘占胜再度萌生办乒乓球学校的想法,并与位于厦门西海岸的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达成共识。厦门“未来之星”国际乒乓球培训基地得到福建省厦门市体育局批准之后,刘占胜亲自参与基地的筹备工作,2006年6月基地正式对外招生,他就一直担任着总教练的职务。目前,基地已经招收了各年龄层,分别来自内地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五十多名学员。 在刘占胜看来,“未来之星”虽然只是一个孕育在襁褓中的婴儿,却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他在探求一条体教结合,文化和球技并重的发展道路,“我们国家的乒乓球训练基地北方比较多,我想在南方搞一个,南方经济发达,观念超前,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虽然两个儿子一个是中国男队主教练,一个是新加坡男队主教练,但刘爸爸并不满足于生活在两个儿子的光环之下。“我当了30多年的乒乓球教练,经验非常丰富,我自己感觉现在还年轻,身体也很好。我还可以把自己的精力和技术传授给需要我帮助的人,为乒乓球队输送更好的人才,为乒乓球事业多做一点贡献。” 谁又敢预言,新的乒乓球世界冠军不能从“未来之星”中走出来呢?(本刊记者 宋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