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改变不会是颠覆性的--08后体育体制和战略不会突变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17:1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25日电(记者李丽、徐征、郑道锦)2008年奥运会无疑是中国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08年之后中国体育体制和战略将会走向何方,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副司长潘志琛认为,会有变化,但不会发生“突变”。

  改变不会是颠覆性的

  潘志琛说,目前的竞体工作仍以2008年奥运会为重心、2008年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的体制和战略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认真研究。

  他说,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有潮起潮落。“1964年日本集举国之力举办了东京奥运会,之后随着日本进入后工业社会,体育发展也进入休闲和终身体育阶段。韩国在汉城奥运会后的体育战略也有类似变化。一般来说,都是从竞技体育转向更重视全面体育。”

  但他同时强调,这种变化是动态的、发展的。“有些看法认为

北京奥运会后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没有根据的。”

  潘志琛介绍,目前举国体制的核心是4个体系,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即各级体育局)、训练(各级体工队和体校)、竞赛(各级运动会)和目标体系。

  “这是中国竞技体育的特点,如果说奥运会之后一下子全撤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仍需要参加国际大赛,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综合国力,人民群众依然希望看到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也就是说国家仍然需要,其存在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我认为现有体系不会有剧烈变动。”

  从以奥运会为主体到以项目为载体

  至于变化,潘志琛认为可能会出现四种趋势。首先,政府管理为主过渡到社会和企业更多参与。政府也会做此引导。第二,单项协会职能得到更大发挥和加强,赋予它们更多职能和要求。第三,在高水平训练中重视科学训练和运动员文化教育。第四,随着场馆设施等条件改善,以单项体育为载体的学校、社区和俱乐部体育会得到飞速发展。

  潘志琛认为,目前将体育划分为“竞技、群众和学校”三种,但今后的体育模式应该是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多方面的发展,消除所谓界限,形成真正的大众体育。

  他举出在英国访问的例子。当他同有关部门表示自己希望看到英国的学校、精英和群众体育的范例时,他却被带到了同一家俱乐部。“所以国际上没有这种划分,他们就是通过固定参与一、两项运动,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通过参与某个项目的某个俱乐部,个人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都得到发展,再向上形成体育文化、体育产业,达到‘体育为人人’的最终目的。”(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