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申奥成功五周年纪念日 志愿者奉献五份燃烧的热情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10:43 北京日报
申奥成功五周年纪念日志愿者奉献五份燃烧的热情

奥运工地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申奥成功五周年纪念日志愿者奉献五份燃烧的热情

奥运志愿者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热情,为2008的辉煌燃烧

  今天,是北京申奥成功5周年的日子。

  今天,距离2008年奥运会开幕还有757天。

  今天,又是很平常的一天。

  北师大的学生金海鑫为几十个幼儿园的孩子上了一堂奥运知识课;

  周又红老师跑了几个社区给大家讲如何正确地给垃圾分类;

  城建集团的袁国跃和往常一样在奥运工地上忙碌着;

  大学生志愿者马泽仁为即将举行的志愿者交流会准备发言稿;

  又有上千人乘坐了405路车售票员王猛的“奥运车厢”;

  还有更多的“金海鑫”和“袁国跃”在为

北京奥运的筹办,在各自的本职岗位上忙碌着……

  当被问到“5年前的7月13日,您在干什么?”很多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很多:在莫斯科申奥现场;在天安门广场狂欢;在酒吧里喝酒庆贺。当五年前的激动和兴奋成为美好的回忆,激情却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褪去,而成为为北京奥运会努力和奉献的热情。

  奥运场馆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志愿者招募即将启动,奥林匹克教育在北京的中小学普遍推广……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的庄严承诺正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天天成为现实。

  学几句外语,多一些微笑,上下车排队,清理好自己小区的环境……每个人都能为北京成熟、友好的城市形象出一份力。

  伸出你我的双手,奉献大家的热情,让我们共同拥抱2008的奥运梦想,让我们期待2008会更好。

  本报记者周文丽RJ080

  青年突击队

  奥运工地就是赛场

  驱车经过北辰西路,奥运工地繁忙依旧,但与几个月前不同的是,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已经拆去绿色的防护网,初露新颜。走进工地,一面面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青年突击队队旗迎风飘扬,由团市委开展的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在这个无形的赛场上,队员们用激情和汗水实践着“燃烧青春,奉献奥运”的誓言。

  在国家体育馆项目工地上,步入中年的北京城建集团五公司副总经理袁国跃,在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突击队里,无疑是惹眼的。他每天和小伙子们一起摸爬滚打在工程第一线,干劲儿丝毫不输给年轻人。多年来,他和项目部全体职工大部分时间吃住在工地。有一次,妻子过生日,还是妻儿赶到工地,等他到很晚才吃上一顿团圆饭。

  在工地干活儿,没有时间概念。队员们白天在工地指导、检查,晚上回办公室研究技术,最后一顿饭往往夜里一两点钟才能吃上。研究生毕业一年后就来到工地的刘汉朝说:“原来我们都在外面租房住,后来发现一个月也回不了几趟家,索性退了房,把工地当家了。”

  因为每个周末几乎都扎在工地上,好多小伙子至今还是单身汉。队长孙彦军打趣说:“到了奥运工地没时间谈恋爱。我们的小伙子个个都是好样的,可惜养在深闺人不识啊。”

  由于工作紧张,不少女孩儿把自己的婚期一推再推。这些无暇打扮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不起眼的,可一旦到了男性居多的奥运工地上,则成了抢眼的群体。

  国家体育馆地下室封顶的时间在初冬,女技术员董小红和男技术员一样拿个手电筒,独自一人下到黑漆漆的地下室里验收。她说,当自己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工作中时,对黑暗的恐惧感就消失了。

  所有的姑娘和小伙儿都用“幸运”和“值得”来形容自己在奥运工地工作的这段经历。对于高强度的工作,年轻的工程师王伟说:“大家不是不想歇,但是奥运工程容不得一丝闪失。我们要对工作负责,往小了说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往大了说是要对得起全国人民的关注。”

  本报记者张咏RJ182

  孙戉摄RJ134

  清华大学学生马泽仁

  让奥运志愿服务成为快乐的事

  “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让志愿服务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在北京奥组委定期组织的奥运志愿工作研讨会上,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大学生言辞恳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就是曾经做过雅典奥运会和都灵冬奥会志愿者的马泽仁。

  从都灵冬奥会回来后,马泽仁便频繁出现在北京奥组委的奥运志愿工作研讨会上,与高校学生、民间志愿团体、专家一起交流探讨奥运会志愿者的心得和经验。从岗位类别、交接班时间、遇到的业务困难,到工作中的趣事,马泽仁说的每个细节都激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对于希望更多地了解奥运志愿者的人来说,马泽仁传递的信息是珍贵的。“我希望我的志愿工作经历,能给北京奥运会志愿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为参加北京奥运会积累经验,是马泽仁去雅典当志愿者的初衷,也正是这次雅典之行让他与北京奥组委牵上了手。帮忙发邮件、上传数码照片、解决电脑故障、修理打印机,奥运村网络中心里的繁琐事情让马泽仁忙得团团转,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明星和赛况,但他对奥运会志愿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回到北京没多久,北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为了解雅典的志愿工作情况找到了马泽仁,这让他非常兴奋,一股脑儿地将所有的见闻和心得和盘托出。

  今年2月,马泽仁只身踏上了去都灵的旅程。这次他拥有都灵冬奥会志愿者和北京奥组委“编外人员”的双重身份。在奥运村娱乐休闲中心里,马泽仁利用每天的工作间隙,给北京奥组委拍摄、整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内容细致到哪个时段人流量最大,哪项设施或服务最受欢迎,每天有多少人使用健身房、游戏机、电脑设施等等。马泽仁自豪地说:“我尽可能不漏掉工作中的任何点滴,相信它们都会派上用场。”

  志愿者不但要有热情、能吃苦,还要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这是马泽仁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他没忘记希腊同事提醒自己不要把手放进裤兜,要展现良好精神面貌的一幕,也记得那位从1984年起就出现在每届奥运会上的老人。同他们并肩战斗,让马泽仁亲身体会到了真正的志愿精神,也更坚定了他为奥运志愿服务的信念。“为奥运志愿服务就是我的爱好,我会一直坚持下去。”马泽仁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汪丹RJ209

  西城环保教师周又红

  在心田种植“绿色奥运”

  为什么冬天北京街头巷尾的绿地大都枯黄了,而学校里为生物实验而种的冬小麦却绿油油的一片?能否把冬小麦作为校园绿化植物?走在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环保组高级教师周又红正在指导学生针对一些触手可及而又影响广泛的环保问题展开研究。

  早在1985年,周老师就开始到学校开展环保教育。她指导学生研究的《盐溶雪对行道树影响的调查》、《口香糖污染环境》等环保项目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很多学生的研究还获得了全国乃至世界学生环境科研的大奖。2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周老师辅导,她当年指导的学生有的已经成了她现在的同事。

  周老师说,很多课题都是孩子们自己发现的。涂改液刺鼻的气味、手机辐射的污染、临近马路的高层建筑受到的噪声困扰、绿地里的射灯,甚至一棵枣树、一条河流,都能发现环保课题。对于孩子们来说,关键在于教育和启发。

  在周又红等老师的指导下,一个14岁的中学生用了两年时间钻研起了冬小麦作为校园绿化植物的环保课题。虽然经历了社会考察的阻力、实验的失败和学业的压力等困难,但在周老师的鼓励下,他凭借一股韧劲,最终取得了成果。

  申奥成功以来,周老师更忙了。除了本职工作,她还要给大学生讲课,给老师进行环保培训,到社区去普及绿色奥运的理念。周老师认为,北京的环境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变,环保理念也正在深入人心。绿色奥运理念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奥运,以实际行动迎接奥运会的到来。

  本报记者罗乔欣RJ187

  405路公交车售票员王猛

  让奥运伴你我同行

  “妈妈,这是什么?”一个小女孩指着公共汽车挡风玻璃上大大的红色贴纸好奇地问道。“这是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这一幕发生在405路北京工人先锋号74549车上。近几个月来,登上这辆车的乘客都会发现,车厢内一下子增添了许多制作精美的奥运知识宣传展板,从奥运会的起源到福娃的“诞生”,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制作这条流动“奥运宣传画廊”的是405路公交车上的年轻售票员王猛。上学时就十分擅长图片制作的他,听说车队要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便灵机一动想到了通过图片宣传奥运知识的方法。说干就干,王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从制图到印刷一系列的工作。尽管每组图片都要花去他半个月的工资,但令王猛感到欣慰的是图片贴出来的第二天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小伙子,这些图片是广告公司帮你们做的吗?”一些乘客望着精美的展板问道。如今,王猛和他的“奥运车”在车队和乘客中已经小有名气了,而车上的展板也从最初的两块增加到了十块。放眼望去,仿佛置身于微型的奥运博物馆之中。“坐车本来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可坐他的车不仅舒心,而且还能学到很多知识呢!”一位经常坐王猛车的大妈乐呵呵地说道。

  最令王猛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天放学后一个小女孩走到他的面前,开心地说:“叔叔,今天我们学校举行奥运知识竞赛。有一道题大家谁都不会答,只有我答出来了。因为这道题我在您车上的展板上看见过,结果我得了第一名!”王猛听了心里美滋滋的,他说:“在我的岗位上,每天都要接待上千名乘客。当他们坐我们的车时,就能感受到奥运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随着申奥成功五周年的到来,王猛的“宣奥画廊”也要换上“新装”了。他告诉记者,今后这个画廊每三个月就要更换一次主题,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

  本报记者孙弢RJ212

  北师大学生金海鑫

  为孩子开启奥运梦想

  “我前年就是志愿者啦。”刚刚获得“畅想奥运、绿动校园——首都高校环保DV大赛”优秀奖选手的北京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金海鑫高三时就加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当时班主任告诉她,如果有机会她能当奥运会志愿者。

  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进入千天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二年级学生金海鑫和同学们举起了DV,走街串巷拍摄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我们的片子不但可以给没来过北京的孩子们看,也可以做‘人文奥运’的导游片。”

  按照最早的计划,金海鑫和同学们现在本应出现在青岛街头采访协办城市的奥运筹备情况。可是她却匆匆收拾行李回了家。大家都以为放暑假她好不容易回到襄樊,可以多歇会儿,金海鑫却又在家附近的幼儿园开起了“奥林匹克教育普及班”,当上了“孩子王”。她教小朋友们怎样登录北京奥组委官方网站奥林匹克教育频道,还握着孩子们的手点击教育频道上的

熊猫京京,为孩子们打印下载奥林匹克教育知识读本。金海鑫还出了一套简单的考题:“北京奥运会什么时候召开啊?”问题一出,一片小手举了起来。答对的小朋友得到了金海鑫从北京带去的福娃
贺卡
,孩子们看着贺卡上的福娃,眼睛笑得都眯成了一道缝儿。

  “襄樊不是省会城市,可能建不了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但我可以先告诉孩子们一些奥林匹克知识。”金海鑫说,自己当初服务奥运的梦想,就始于班主任的一句“你也可以当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如今她真的要当个小老师,为孩子们开启奥林匹克的梦想。

  2008年夏天,金海鑫正好要毕业了。但她却有着自己的“小算盘”:考上了研究生,就等于多了一个暑假,对金海鑫来说,正好可以踏踏实实地当回奥运会的志愿者。“能进场馆当然好啦,但只要是为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机场、酒店、公交车站,哪儿都行。”

  本报记者耿诺RJ215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200,000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