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乒赛十大经典战例:王励勤战柳承敏质量是硬道理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12:02 《乒乓世界》杂志 | |||||||||
男团决赛:王励勤VS柳承敏 质量是硬道理 首场比赛是王皓对吴尚垠,王皓的准备确实充分,而吴尚垠有点紧张,发挥受到了限制,很快就0比3告负。此时,第二场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为它将决定两个队是进入相持不下,还是进入一边倒的局势。从技术上说,王励勤和柳承敏是两种打法,一横一直,但他们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都以击球的力量作为击球质量最重要的构成因素。现代乒乓球
比赛一开始,双方心里都不太有底,于是都拼命地想发挥自身特长,想借助正手高质量的进攻来寻求突破。前三局,柳承敏略显上风,主要因为是直板,正手上手范围比王励勤广,连续性和王励勤差不多,因此主动的概率略高于王励勤,而王励勤在与柳承敏比正手时,还是稍微有一点下风。但反过来说,之所以两人这时还能基本处于胶着状态,也正因为王励勤还是有着相当高的正手质量,假如换作其他人,可能差距就会拉大。 整场比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两局1比1僵持,到柳承敏2比1领先;第四局中局阶段,双方再度进入僵持;第四局后半段到第五局,变成王励勤相对优势。这种局势演化的背后,既有技术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技术原因:第四局中局后,王励勤是以一种特短对特短的战术赢得了主动,他两边上手,试图先自己站稳脚跟,再争取调动柳承敏。随着反手对反手、反手相持转变线这些技术一点点用了出来,王励勤愈显上风。 心理原因:第四局开局,3:1领先的柳承敏,其实占有很大的心理优势,而王励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时给人们的感觉是,只要柳承敏把球发过来,王励勤都不知道手该往哪儿放了。恰恰在这时候,柳承敏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发球失误,给了王励勤一点点喘息之机。王励勤的压力一缓过来,再接柳承敏下一个发球就处理得比较好。综观全局,假如柳承敏不犯这个错误,局势还很难讲。 给我们的启发是,像柳承敏这种打法的对手,无论我们平时的公开赛赢他多少次,无论我们有多少人赢过他,真到这种关键时刻,他给人的压力是巨大的,这种压力非一般人所能顶住。所以,我们必须练就坚强的意志,能够顶过这种关键球,能打硬仗、打恶仗、敢变化,否则,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一幕,到2008年并非没有可能重演。 男团决赛:马林VS李廷祐 避实就虚 曲线作战 考虑到三个背景,这场球对马林是很不利的:一,马林前一天半决赛中输给波尔,受到的心理打击较大,所以能否放开手脚,对马林是非常严峻的考验;二,李廷祐前一天以3比1很漂亮地赢了高礼泽,而后者与马林打法相近只是握拍手不同,这会令李廷祐信心倍增;三,去年松下中国公开赛,李廷祐4比1无可置疑地赢了马林。因此,中国队权衡利弊之后,还敢于让马林上场,本身就是非常大胆的用人方案。 当然,从临场表现来看,马林可能占了中国队前两场胜利的心理优势。但更为重要的是,马林对教练意图的贯彻十分坚决,这并不是说他的特长发挥得多么好,而在于战术对头。李廷祐尽管力量没有柳承敏大,但上手速度很快。与他相比,如果同样拼单面拉,马林无论是步法移动的速度、范围还是正手进攻的连续性,至少目前都没有优势可言。因此,马林在场上比较强调的是——这肯定是国梁的想法——两边上手以后再转回正手的相持,这样马林就站得更稳了一些。只有自己站稳了,才能更好地控制;如果站不稳,往往只会想到拼命上手,控制能力肯定会打折扣。 实战中,双方的争抢主要集中在前三板。接发球,李廷祐的特长是一板摆短,出手速度比较快,然后正手上手,接下来连续拉。如果马林试图对李廷祐这板摆短强行上手,手位势必先要沉下来,就不可能再把球拍搁到台上控制对方。因此,李廷祐摆短后,马林采取的办法是,回摆他一个反手位短球,而李廷祐反手再摆的速度远没有正手摆短那么快,多半是放慢速度搓一板,这时马林可以反面拉一下,正手再拉一下,李廷祐一下就“架”了起来,马林就能从容地展开正手进攻了。后来,我们看到马林的正手用得还是挺多的,正是因为这一板回摆锁住了李廷祐的反手位,所以正手才能“哗哗哗”……发球环节,李廷祐有两个特长,一是发半出台球之后等着侧身反拉,二是对方摆短,他撇过来或搓下去,再等着反拉,这两板球在对高礼泽的比赛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马林接发球时,基本能较高质量地摆短,下一板也不勉强上手,实际又回到自己发球轮那种状态,然后等李廷祐回板长球,两边拉他一下。虽然质量不高,但我站得定,肯定能拉开落点,你就不敢乱动,这时你反手再挡一下、“架”一下,我就活了。 直板拉球,如果单论正手的质量,马林目前自然是独步国内,但在遇到正手单面拉实力与我们相近的韩国选手时,我们就要多琢磨,怎样多一项技术来克制对手,然后再转移到自己真正的特长球,争得正手高质量抢攻的机会。 男团半决赛:马林VS波尔 拼的就是变化 在这场比赛中,双方实际是比谁更善于变化、更敢于变化、胆量更大。 一开始,马林之所以能够2比0领先,几乎没遭遇什么抵抗,是因为他猜透了波尔的常用套路——即马林前三板中摆短后,波尔习惯于回摆。马林抓住这一点,对波尔回摆的旋转、节奏判断得非常准。对于质量还凑和的回摆,马林能一板搓下去到波尔中路,波尔抬一下,马林再拉;如果波尔摆得不好,速度稍慢一点,马林就直接上手。因此,前两局马林占尽上风。 第三局起,对于这板球,波尔恐怕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被动,几乎就放弃了原有的“回摆+托球”的模式,改为两边挑打,而且有直有斜,尽管有失误,但他硬着头皮坚决挑,给马林的压力骤然上升。反观马林,却没有适时地相应变化,结果任由波尔的特长无限制地发挥:波尔挑一板,马林一抬,波尔紧接着就是一板极为准确的反拉,马林似乎束手无策,只能一“架”到底。波尔越挑得上,马林就对摆短质量的要求越高,无谓失误于是陡然增加,而马林想减少失误,手稍微一松,再摆就容易冒,波尔挑打的准确性就更高,到最后波尔想怎样就怎样,正反手全有球。归根到底,还是马林的胆量确实太小,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搬起初很奏效的处理方式,缺乏变化。 说起来可能比自己上场容易,但其实马林有两种选择:第一,如果在波尔挑打前,马林一局能够增加哪怕一、两板挑打,哪怕是失误,局势或许就会不一样,波尔就不可能站得那么定;第二,对波尔的这种挑打,马林应该有意识地等着反攻,只要等住了哪怕一个,波尔马上就会把手缩回去,绝不会再这么一直毫无顾忌地挑下去。 应该说,这场球波尔的变化比马林快,而马林在应对这种变化时胆量不够。如果一直就是这种胆量,关键时刻很难不犯错误。 男团半决赛:柳承敏VS李静 以不变应万变 这场较量,是在两位打法相同而风格不同的选手之间展开的。其经典之处,或者说决定胜负之处,在于攻防转换,尤其是第四板、第五板的质量。在前三板的争夺中,李静的控制无疑比柳承敏更严密,如果有统计,李静的抢先上手率应该会占到六成。作为直板选手,上手率是非常重要的,但李静仍然没能赢,这恐怕是因为,现代乒乓球决定胜负的,除了积极主动、抢先上手外,还要有上手之后由攻到防、再由防到攻的转换能力。 柳承敏对王励勤,是务必抢在前面上手,而他对李静的整体思路,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是一种取其次的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等到第四板、第五板的攻防转换过程中争取主动。柳承敏具体的战术,其实就是一条:无论是接发球,还是发球后的第三板,都是搓底线长球到李静的反手,无论李静是反手拉还是正手拉,柳承敏跟着就是反拉,然后形成正手对正手的对拉。这种对拉,不论是力量还是速度,柳承敏都远远高于李静。柳承敏这种坚决而且非常奏效的战术,令李静无论怎么打都感到很被动。 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作为直板,以后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积极主动、抢先上手的基础上,一定要在第四、五板的攻防转换上有更多打开局面的余地。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直板还需要向柳承敏多多借鉴。 男团半决赛:王励勤VS波尔 两强相遇勇者胜 如果说马林对波尔是比谁胆量更大、比谁变化更快,王励勤对波尔则是比谁更硬气。这种硬气体现在两点:一是比谁的特长技术用得更好,二是比谁更坚定、更敢用。王励勤之所以能够胜出,正是因为他更坚定地发挥了自己正手的特长。无论是由防转攻,还是由攻转防,只要是形成相持,王励勤都比波尔显得信心更足。尤为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当波尔先上手以后,王励勤在这一板上没有犯马林的错误,他的防守更多是带有进攻性的,比如正手快带或者反拉,反手带有一定弹击性的压下去——因为波尔第一板上手都是高吊弧圈,很少有前冲弧圈。相比之下,当王励勤上手时,波尔要偏软一些,只是到后来,波尔有几板反手反拉斜线,正手的反拉也有几板漂亮球,但这时再硬未免为时已晚。在整场比赛中,王励勤从来没有动摇过,相持中大家都能看到,他有直线有斜线,波尔则偏于保守,多数处于应付的状态。发球、接发球,双方半斤八两,没有出现像马林对波尔那样大起大落的情况。 和波尔对阵,只要你认准了,一定要更硬气。实际上,波尔是很容易软的,因为他的击球质量并不是很高。当你自己硬起来以后,波尔的变化就不会像对马林那么奏效。只有你自己软了,他的变化才会随心所欲。 女团决赛:张怡宁VS帖亚娜 寄望他人不如以我为主 这场比赛之前,帖亚娜已经3比2赢了郭跃,王楠赢柳絮飞也并不顺畅,因此,张怡宁的压力可能会更大一些。但同样是面对帖亚娜,张怡宁的表现与郭跃是截然不同的。郭跃更多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上场的,期望靠着比较稳当的办法,等对手失误,只要最后自己能拿下来就行。这种心态,造成帖亚娜怎么打都能上台,因为郭跃的击球质量不高,给帖亚娜的压力不够。而张怡宁非常坚决地贯彻了“以我为主”:我不管你上不上台,反正我要执行我的战术。 具体来说,张怡宁有两点值得郭跃参考:第一,自己先上手的时候,一定要有质量,绝不能为了保险而牺牲质量,否则会很被动,因为帖亚娜在由防转攻的过程中是非常有特点的,张怡宁无论反手上手还是正手上手,都很注重质量,哪怕有点失误,也在所不惜;第二,两条直线的运用是帖亚娜的特长,即反手的弹打直线、正手的快带直线,对此,张怡宁可能有比较充分的准备,采用了先发制人的办法——先给你一板中路,紧接着就给你正手,这时,你就不可能在靠近球台的第一时间再给我来板直线,因为这种落点变化是由我主动发起、主动控制的。所以,要想不让帖亚娜的特长发挥出来,一定要有一个先手的变化,你才能控制她。而郭跃不敢变,或者是变的胆量太小,或者是变的质量太差。给人的感觉就是:当比分看着已经没有什么挽救希望的时候,郭跃的战术运用绝对正确,击球质量也提高了;但在比分一接近的时候,郭跃马上又回归保守,不是以自己的主动思维方式来调整技战术,而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对方的失误上。 对阵帖亚娜这种选手,无论张怡宁还是郭跃或是王楠以及女队其他人,一定要立足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来调动她,否则谁都很难打,只要你的击球质量低一点,她的质量立刻就出来,因为这就是她的特长,防你一板然后接着来两下。尤其帖亚娜在中间偏正手位捅你反手底线长球的时候,你这板进攻要有点质量,哪怕可能失误,否则整个局面就会被她所控制。 男团小组赛:瓦尔德内尔VS梅兹 只扛一板就难以从正手突破 这是一场两代人的较量,更是一课右手对阵左手的示范教材。从这场球看,备战2008的时候,我们绝不能忽视了瓦尔德内尔,尽管那时候他已经45、46岁了,尽管他现在已经时常打第三场了,但还是有可能、有实力给你意外的一击。 对梅兹、盖亭这种反手比较弱的左手选手,中国队也一直在强调从正手突破,再打开局面。问题在于,我们从正手突破时,自己的心可能不是那么定。比如这次1/4决赛马林对希拉,马林也知道从正手突破,但对手拉了一板之后,平常很好的马林,到这种时候心不定,下一板防不出调正手压反手所需要的效果,结果被对手越拉越被动,最后还是靠着自己主动争抢才赢下来。对希拉,你这样可能行、可能不行,但对梅兹恐怕就不行了,毕竟梅兹的实力高于希拉。看看瓦尔德内尔,却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从正手突破:我是没什么主动进攻,但我防得住要防,防不住也要防,而且做好了准备,我不是防一板就转入进攻,我有可能连续防守三、四板再进攻。 这给人以很大的启发:调正手压反手,远不是我们防一板就能完成从正手突破这项战略意图的,我们必须做好能扛一板,也能扛两板甚至三板的准备。否则,我们天天讲的调正手压反手,就可能难以实现。如果你只能扛一板,或是你平常就只能练那一两板,真到奥运会决赛的时候,你一下就会软下来,根本就谈不上从正手突破了。目前,我们的队员,无论刘国正、王皓还是马林,打左手多少让人感觉心里发虚,如果我们转变一下观念,日常训练中借鉴一下瓦尔德内尔这种方法,或许能让我们的路更宽一些。 男团1/4决赛:李静VS施拉格 直板当以变立足 从场面上看,李静是比较主动的,上手比施拉格快,灵感比施拉格好。施拉格意识到,如果因循守旧,仅靠稳妥平淡的方法,肯定是打不通的。所以,施拉格在不停地变化:发球由开始的中路,到完全去李静正手,然后在短球的基础上给李静长球;接发球,尤其接逆旋转发球,开始摆短,后来搓长也不行,最后改为两边挑打——应该说,如果不是施拉格有相当丰富的变化能力,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很难与李静僵持到最后。 如果比谁变化快,李静是不及施拉格的。比如接发球,李静起初多是慢摆,尽管很稳妥,但施拉格随后送一板长球到李静反手,李静抬一下,施拉格正手单面上手,李静就很被动。尽管形成正手对拉后,李静也拉了几个好球,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面对施拉格这种变化,李静没有坐以待毙,尽管自己心里不太有数,还是以坚韧的意志支持自己增加应变的办法,比如台内抢先挑打上手,以及等施拉格挑打后自己反拉,这一点应变足以影响全局。同样,施拉格接发球摆短,李静回摆,施拉格再搓长时,李静用反面拉了两板直线非常奏效,施拉格一兜起来,李静就用正手连续上手,整个局面很快改观。 作为直板,自身的技术不是那么全面,当对方变化时,自己更要有胆量积极应变,才有可能保持住对局面的控制。 女团决赛:郭跃VS帖亚娜 牵一发而动全局 乒乓球毕竟是世界性的运动,未必只有中国队打得好才是经典,人家打得好也可能是经典,像帖亚娜对郭跃这场球,就属于帖亚娜打得好,而郭跃打得不是太好。从平日的实力和成绩看,应该说郭跃占上风,无论是正手的质量、正手拉的连续性,还是反手转正手的能力,郭跃都比帖亚娜现代化。但从心理状态看,占有更大上风的是帖亚娜,因为她是把自己放到了拼中国队的位置上,而郭跃“加了保险”,心理偏软。 具体到技术运用上,帖亚娜的成功之处或许在于,较好地运用了自己的反手直线,来锁住郭跃的反手。郭跃的反手和正手相比,可能正手的效果会更好,而一旦被对方锁住反手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被动。帖亚娜抓住了郭跃的犹豫心理,自己并没有采取保守的方法,而是比较冒险地搏杀,所以在攻防转换的过程中更为坚决,她主动给郭跃一板正手长球,等郭跃拉起来以后,紧接着压一板郭跃的反手,郭跃这时可能不轻不重地回一板,帖亚娜再来板直线,局面就变成了帖亚娜反手能贴、能压直线,而正手始终不离开她自己的最佳击球点。 这场球可供我们参考的是,当己方实力不占上风甚至略显下风时,只要能在瞬息万变的比赛过程中,抓住对方的一点破绽——不论是技术破绽还是心理引起的技术破绽,就有获胜的可能性。 男团半决赛:王励勤VS许斯 不打无准备的仗 许斯比较年轻,特长是出手比较快,尽管力量不是很大,但整个上手技术、对前三板的处理,都颇具亚洲选手的特点。所以,在横板选手中,应该说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他给对手,尤其给中国选手的压力都会很大。他能够与王励勤形成对峙局面,一是波尔赢马林鼓舞了他的士气,二是马林告负对王励勤的情绪多少有点影响,令王励勤有点缩手缩脚,三是许斯的发球接发球、控制与反控制都比较凶狠。王励勤前两局落后,可能有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是接发球。许斯的侧上、侧下旋发球有点当年塞弗的感觉,和大多数欧洲选手不太一样,击球点离台比较近、比较低,无形中就加快了出手速度,他的手腕发力又能产生比较强烈的旋转。王励勤一开始处于落后状态,一是对接发球处理得不是很理想,二是对许斯第三板的搏杀心理准备不足。应该承认,王励勤的摆短质量还是不错的,但许斯还是能放开胆量强行挑打,因为他很清楚,如果平平淡淡的与王励勤形成相持,自己肯定会落下风,唯有靠突然性争得一定主动,才有机会取胜。许斯这板很重的挑打,为其领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同时,王励勤对许斯反手底线的上手质量要有充分估计,否则容易被他打乱。因为这板球有一定前冲力,假如你想等着他高吊自己再压下去,往往会感到措手不及。 所幸的是,王励勤根据情况不断调整,一点点地“活”了起来,最终没有被许斯“咬”下。假如换作别人,准备更不足的时候,被许斯这么打乱一下,可能就会方寸大乱,那对团体赛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你说许斯有强的实力?其实没有多少,关键在于重视。今后,中国队恐怕更要下大功夫在这两个环节上进行研究,以免对手突然冒出来让我们措手不及。(张晓蓬/文 李克非 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