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夫妻档执掌俄女排 自称女排世锦赛至少进决赛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08:50 广州日报大洋网 | |||||||||
-本专题撰文/摄影 特派记者 杨 敏 本报北仑5月26日电 丈夫当主教练,妻子当助理,这在国际排坛上并不多见,俄罗斯主教练卡普拉拉与妻子基里洛娃正是难得的组合。这对跨国夫妻档明天将带领俄罗斯女排与中国女排展开雅典奥运会决赛以来的首次较量。意大利人卡普拉拉认为,在10月于日本举行的女排世锦赛上,他至少可以带领俄罗斯女排挺进决赛。
主帅俄语不灵光 妻子义务当翻译 卡普拉拉是2004年年底受俄罗斯排协的邀请出任俄罗斯女排主教练的,去年,他带领队伍夺得世锦赛参赛资格和欧锦赛第3名。不过,俄罗斯女排却整整一年没有涉足国际赛场,但有份力邀卡普拉拉过档的俄罗斯排协秘书长帕特金对卡普拉拉非常满意,他认为,用4年时间去打造俄罗斯女排,昔日的“排坛女沙皇”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上强势回归。“我也不知道俄罗斯排协为何邀请我,也许因为我在意大利执教的战绩不错吧,我是一个运气比较好的人,俄罗斯女排也需要好运气,也需要好成绩,而我也希望在这支世界强队身上体现出自己更高的能力,所以双方就一拍即合了。”的确,卡普拉拉在意大利的运气不错,他曾经作为助理教练协助意大利女排赢得了2002年世锦赛冠军,卡普拉拉率领佩鲁贾排球俱乐部在意大利联赛取得的成绩不是冠军就是亚军。 然而,以功勋教头的身份入主俄罗斯女排后,卡普拉拉面对的困难不少,“咆哮教练”卡尔波利时代的俄罗斯女排傲视国际排坛,主力中不乏赫赫有名的球星,尽管卡普拉拉对卡尔波利时代的老将进行了“一刀切”——不要超过30岁的队员,还从国内的联赛中发掘了几名身高接近两米的新星,但最后带领俄罗斯女排获得世锦赛参赛资格的还是前任留下的“世界第一主攻手”加莫娃。“我当上主教练后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大的困难是沟通问题,我说的是意大利语,而她们都说俄语,幸好有妻子在。”基里洛娃在丈夫的执教中功不可没,担任助理教练的她不仅要协助管理队伍,还充当主教练与队员之间的翻译。基里洛娃常常要把丈夫的话翻译成俄语告知队员,然后再把队员们的回应翻译成意大利语。“他过去一年都在努力地学习俄语,现在能说一点了,不过还没有学到家。”基里洛娃笑着用英语告诉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她还需要把丈夫所说的意大利语翻译成英语。 比赛不忘聚天伦 欲带女儿逛北京 基里洛娃是俄罗斯女排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夺冠的队员之一,离开国家队后,她到意大利参加俱乐部职业联赛,也因此认识了伴侣卡普拉拉。两人目前夫唱妇随,羡煞旁人,可是基里洛娃在说起二人的关系时有点害羞:“他是一个很好的教练,他觉得我是一个很好的队员。”倒是卡普拉拉大方地表示,妻子基里洛娃确实是他一个不可多得的“左右手”。这次来中国参加国际女排邀请赛,夫妇二人在指挥比赛之余还要为两岁的女儿操心。“我们把女儿带在身边了,我们不仅是教练,我们还是父母,我们都需要尽父母应有的责任。”基里洛娃的母爱表露无遗。基里洛娃打算在北京站比赛期间与卡普拉拉带上小女儿在北京城里逛逛。 与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一样,卡普拉拉夫妇与“铁榔头”郎平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在1990年时还是对手。”在16年前于北京举行的女排世锦赛的决赛上,前苏联女排击败了东道主中国女排,基里洛娃也是夺冠元老之一。“后来她去了意大利,我们还是对手,”卡普拉拉补充道,“由我们执教的俱乐部经常在冠军争夺战中相遇。”如今执掌美国女排的郎平和率领俄罗斯女排的卡普拉拉的见面机会也像以前那么多,“JENNY(郎平英文名)是一个优秀的球员、优秀的教练,还是一个优秀的人。”这是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卡普拉拉唯一用英语说的一句话,基里洛娃在一旁补充道,美国女排本来就是一支具备实力的强队,现在有郎平的加盟,队伍将会越来越强大。 在今天与古巴女排的交锋中,俄罗斯女排不仅以0比3告负,年轻队员们的基本功也让人不敢恭维,她们频繁出现传球落网、扣球起跳慢半拍、发球出界等低级错误。在谈到明天与中国女排进行雅典奥运后的首次较量时,卡普拉拉笑了,“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存在一箩筐问题,让我心烦的事情已经有很多了,与其估量强大的奥运冠军的战术,还不如静下心来纠正队员存在的毛病。” 如果大家认为卡普拉拉怕了中国女排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陈忠和既羡慕这位意大利人发掘了一名身高两米的“高妹”,又担心他让擅长高举高打的俄罗斯女排在打法上变得越发狡猾。俄罗斯女排在本次比赛中出现的青黄不接只是假象,因为主力队员都在俄罗斯度假,卡普拉拉正好借助这次无关痛痒的邀请赛筛选新人,他把今年的女排世锦赛看成自己上任以来的一次“中考”。在说到世锦赛的目标时,意大利人毫不掩饰自己的勃勃野心:“我希望队伍至少能杀进决赛,我相信俄罗斯女排可以做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