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晖工程"造价70万 台球神童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09:32 新体育 | |||||||||
不拘一格出人才 2005年年底,完全依靠家庭培养的台球“神童”丁俊晖相继取得中国斯诺克公开赛、英国锦标赛冠军,继2002年后再次荣获了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中国台球特别贡献奖”。 丁俊晖的成功,不仅对中国台球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人才的
在网球、足球、赛车等领域也有人和丁俊晖一样前进,也许他们永远都不可能达到丁的高度,也许还有一些人为障碍在阻挡他们成才,但这种有益的尝试至少给一些有天赋的孩子带来了机会和挑战。 1987年4月1日,丁俊晖出生在江苏宜兴的普通家庭。3岁时,家里做起了批发香烟、副食品的小本买卖,生意还算不错。8岁的丁俊晖第一次接触台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和天下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父亲丁文钧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了期许,只是与其他家庭不同的是,丁文钧选择的是不被他人理解的“台球之路”。 儿子学球后,只有小学文化的丁文钧开始收集资料、观看各种比赛,仔细揣摩每个著名球手的角度和走位,总结出来写成书面资料,再一点点教给丁俊晖,“如果不是后来几次搬家弄丢了,现在我真会出书。”为了儿子能随时练球,丁文钧关闭了副食店,投资40万元开了间台球房,七张标准的斯诺克球桌专门留出一张给儿子练球。每个月花七八百元雇来台球手,充当丁俊晖的兼职教练。丁俊晖还记得自己的第一根球杆价值500元。 丁俊晖很快就打遍宜兴无对手。不满足的丁文钧开始带着丁俊晖四处比赛或观摩,无锡、上海、广州……那时看比赛不用买票,只要有大型比赛,就能看到丁俊晖父子的身影。1997年11月去广州看比赛的十来天里,父子俩的开销,包括住宿费、伙食费、车费,每天的花费大约是200元左右,类似的经历在丁家父子的行程中经常出现。 由于经常在外,丁文钧无暇顾及生意,球房生意惨淡,最终血本无归;卖房时,买家吃定他们等钱急用,叫价20万的房子硬是被压价到14万多。在邻居的眼中,这家人为了台球,孩子书不念了、生意不做了、房子也卖了,“在广州打球就是赌博,他们夫妻俩带着孩子去打,真是不务正业。” 卖房子的钱除了还债没剩多少,丁文钧在俱乐部的球馆里帮工,一个月挣500元钱,球馆给他们父子提供三餐,也就是两三块钱一顿的盒饭。陈习娟的伙食还要另付,240元一个月。扣除这些,全家就剩下200多元生活费。球馆员工宿舍外面不到6平方米的走廊,靠近厕所的地方用木板隔出一个小角落,就算是一家三口的容身之地。广东天气热,又买不起风扇,三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只能侧着身睡。有时半夜丁俊晖醒来,发现妈妈没睡觉还在为自己赶蚊子。 在东莞,由于高强度的训练,当时读初一的丁俊晖只能再次退学。丁俊晖平常训练的比赛厅是一个单独的房间,对外每小时的消费是120元人民币,但他一直是免费使用的。在这个30来平方米的屋子里,丁俊晖经常一呆就是一天。 虽然让儿子辍学,丁文钧却有自己的 打算,他专门请了家教,每天补习两小时英语课,每小时25元。为的是父子俩共同的憧憬——有一天丁俊晖能去英国打球。 2002年,15岁的丁俊晖获得了8个大赛冠军,其中亚洲锦标赛、世界青年锦标赛和亚运会的的冠军头衔,为他赢得了3个职业排名赛参赛资格。这引起了英国方面的极大关注,2003年,丁俊晖年满16岁,世界台联立即给他发出工作签证,8月份丁俊晖踏上了去英国的征程。一个月后,他正式转入职业球手。 丁俊晖在英国威灵布勒小镇的生活基本上是三点一线,每天早上10点到晚上6点坐班车去威灵布勒斯诺克学院练球,回来就在家里看《三国演义》,或者看碟。每月的生活费基本控制在400英镑左右。为了让丁俊晖尽快融入国外的生活,丁文钧在当地又请了家庭老师,每周补习两堂英语课(这笔费用由经纪公司负担)。 从东莞的东英台球俱乐部到留学英国,再到去年年底从东莞搬到上海,丁文钧诠释着自己那句“人,不要赌,但要搏”的人生格言。在一次次棋行险招中,丁俊晖父子的“斯诺克”冒险之旅,开始见识到了美妙风景。 当丁俊晖成功闯入中国公开赛的决赛后,嗅觉敏感的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立即放弃了原定时段的F1赛事转播。调查数据显示,决赛当天的电视直播国内收视率突破1亿;丁俊晖夺冠的第二天,北京市西城区某体育用品商店出现了台球杆脱销的情况……丁俊晖掀起的“台球热”愈演愈烈;丁俊晖11岁时无意中说过的“读书无用论”,也被各路媒体翻出来炒得沸沸扬扬。又一则家庭式培养案例的成功,像一块石子,在持有传统教育观念的家长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 丁文钧如是评价自己的孩子:技术好、心态成熟,年轻气盛容易激发潜力,“5000年才有一个”。除去夸张自恋的成分,却也是实情。“就算按照我从前的方法、一样的投入,谁都无法成为第二个丁俊晖。”不可同日而语的物价水平、成长机遇、比赛环境,成为丁文钧笃定“丁俊晖模式”无法复制的重要原因,“再说,为什么要成为第二个丁俊晖呢?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十余年来,在儿子身上的投入,包括训练器材、比赛经费、教练的报酬、全家生活费等,丁文钧大致估算已花费七十万元左右,虽然从1997年起丁俊晖开始赢取比赛奖金(第一笔冠军奖金1000元)、俱乐部工资(每月3000元)、企业赞助、政府奖励等等,但“成本至今没有收回。为了生存,每次比赛我们只能赢,不能输”。去年丁俊晖回上海参加国内比赛,虽拿到了冠军奖金一万元,但因为他从英国往返上海的机票就要八九千,加上其他费用,最后还是亏了。 18万,仅仅拿到足校毕业证 文/申伟 世界杯未能出线,职业联赛的乌烟瘴气。使得中国足球历史性地陷入了最低谷。在此情况下,作为中国足球根基的足球学校也在短时间内大面积萎缩。 据记者调查,目前陕西的足球学校与2003年以前比,已经不足五分之一,即使是还存在的学校,也都是在勉强维持。而记者在大量采访了这些曾经或者现在还在经营足球的人士后,归纳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花钱多,没保障,没前途。 从1998年到2003年期间,随着中国足球虚假繁荣和陕西国力足球队在西安创建的金牌球市,陕西足球环境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不仅人气高,而且实际参与足球事业的人或者单位也非常之多。在那期间,足球学校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创办足球学校成了非常赚钱的行业,当时比较大的足球学校如毛三虎足球学校、博爱足球学校、唐信足球学校等,几乎逐年都在扩大学校的规模,但是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大部分足球学校都因为难以为继而关门或者倒闭,现如大一点的足球学校仅剩下博爱一家艰难地支撑着。而学校人数也从以前最多的五六百人,锐减到了现在的一百多人。 足球方面的高投入,使学生家长望而生畏。记者采访了几家足校的收费情况,从表面上看,其收费还算合理,也不算是高收费或者乱收费,但是由于在足球方面的投入时间长,不可预测性强,一个家庭要供孩子到成人,投入之大,令家长咋舌。 以博爱足球为例,该学校占地五十亩,可以说是陕西最大的足球学校,该校招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目前他们的收费情况是,一名小学生住宿费、学费和训练费一个学期要向学校缴纳3800元。学校的安排是早上和晚上上课,下午进行足球训练。另外,学生在学校吃饭一日四餐,一个学期还要再缴纳1500元。除此之外,还有体检费、服装费等相关费用。每年全国的足球学校都要集中到某地进行训练或者比赛,除了足球学校会承担很少一部分费用外,大部分费用,包括交通费,在外地的食宿费用都要由队员本人支付,一个球队集训半个月一个月,又是好几千元的支出。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承担这部分费用,显然孩子就无法参加球队的集训。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家长也不得不再掏钱让孩子到外地训练。 粗略地估算一下,一名孩子一年的投入至少应该在15000元。那么小学六年,加上中学三年、高中三年,总共12年的学习生涯中,其花费至少应该在18万元。显然家长投入了这么多才仅仅是高中毕业,孩子能不能成材,还是个未知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名学生的母亲说,现在要想让孩子成材,如果没有个二三十万元的灰色投入,孩子还是进不了职业队,“进职业队是孩子成材的惟一渠道,你进不了职业队,你就没法多打比赛,打不上比赛怎么进步?怎么有机会到更好的球队踢球,而这些都需要高投入。”这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踢球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如果踢球踢的不错,就该到一些职业俱乐部踢球,但是你要想进职业队,你就得先交钱,一年至少得五六万,好一点得10万。“投入这么大,你的孩子能进一队那是最好,如果在这两三年当中没有特别之处,那孩子就会被退回来,等于是你的钱也白花了。” 培养一个网球手要花多少钱? 文/查娜 培养一名网球运动员家庭要投入多少?时代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这个数字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很多中国家长甚至在孩子十二三岁时,一年花费二三十万元人民币把孩子送到美国专业的网球学校学习。在进入专业队之前,一个网球运动员从服装、鞋帽到球、球拍、租用场地费、比赛报名费、请教练费等都由家庭承担。 这个阶段可以从孩子六七岁在少体校或是私人教练那里学习网球开始,一直到初中一二年级也就是孩子十二三岁进专业队之前。而按照现在中国网球的培养模式,进入专业队之后,这些费用将由国家、地方、个人各1/3的比例出资。 为了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培养孩子成为职业网球运动员要在哪些方面花钱,每一项花费多少,记者做了以下调查: 租赁场地费:室外塑胶场地15—30元/每小时,室内场地45—50元/每小时,一个星期至少要去两到三次,一次两到三个小时。 球拍:在专业的体育用品商店打六折后的碳素网球拍1000—1200元一只,3—4年内用2—3只。 球:一个球3—8元,刚开始练习的孩子费球,3、4元钱一个的球弹性不够,用一段时间表层的毛就会磨掉了,小孩不易找到球感。按8元一个球计算,一般一个月要用30—50个球,一个月买球要花费200—400元。 球线:专业运动员中男队员平均1天2根球线,女队员平均1天1根球线,进专业队之前一般一个星期一根。花费几十—几百不等。 网球鞋:一年十几双,要求耐磨,一双300—700元。 服装:一年长衣至少2套,一套200—500元;短衣4—5套,一套100—400元;2、3条网球裙,一条100—300元。 比赛报名费:青少年比赛报名费一般100元左右,专业队的国际比赛报名费一般250元。业余选手一般一年参加4、5个比赛,专业队以二线队员为例一年参加3、4个。 路途加住宿费:吃住一天至少150元,比赛一般在2—5天,路费根据所用交通工具及路线长短的不同而不同。 请教练费:150元/每小时—300元/每小时,一般一堂课在两个小时左右,一个星期2—3次。 按照以上的数据,一个家庭在培养一个网球运动员的初期,至少每年要花费一两万元,直到这个孩子进入专业队。而据统计,在中国的职业网球选手中,只有10%的家庭的投入得到了相应回报。 专家视线: 卢元镇:丁俊晖成功的必然与偶然 好生了得,丁俊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如果说中国GDP每年的增长率未必引起英国绅士们的关注的话,那么,丁俊晖在英国台球锦标赛上的一举成名,则必定引起英伦三岛的震动。一个东方的毛头小子向西方传统贵族运动项目的横枪挑战,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于是,在中国层出不穷的诸“现象”中,又冒出了一个“丁俊晖现象”,对此赞赏羡慕者有之,责备质疑者有之,研究探讨者不少,追随效仿者更多 。 丁俊晖现象的出现虽然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但仔细分析,有它的必然性: 必然之一:国运兴,体运兴 。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体育的兴旺提供了有利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造就一名高水平的台球运动员,需要巨大的投入,现今中国的一部分中产阶层家庭已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而中国竞技运动的辉煌成就,体育产业的迅速成长,运动员职业化的可观前景,使一些家庭看到这也是培养孩子成才的一条道路。与送孩子学弹钢琴 、拉小提琴一样,送孩子学打网球、打高尔夫球、打台球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多。如果说,丁俊晖是台球界的朗朗,那么,朗朗就是钢琴界的丁俊晖 。 必然之二:台球运动在中国的空前普及。笔者在二十多年前所写的“高雅台球运动之被改造”一文中曾有这样描述 “从京津街头到喀什巴扎,从深圳校园到东北边陲小镇,处处可见一张张墨胜于绿的台球桌。白日里,一群年轻人在此人头攒动,到黑夜,帆布一盖,任其风吹雨打……当今中国台球桌俯拾皆是,排排场场摆满一街。脏兮兮,灰仆仆,好不壮观 。”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没有任何一个运动项目像台球一样实现了这样规模的普及。就在这“一群年轻人”中造就了丁文均——丁俊晖的父亲。更重要的是,二十多年来中国台球逐步走出了自生自灭的民间游戏的普及状态,一部分人转向专业化和高水平化,进入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新境界。于是,就有了丁俊晖在国内拜师学艺,以及丁文均夫妇带儿子出国深造的意愿。在同一篇文章中,笔者曾有过悲观言论:“有人断言未来的台球世界冠军必出自中国,实难苟同”,今天很为自己的食言而惭愧 。 必然之三:台球运动是非奥运项目。在中国,台球不是重点项目,甚至在一段时期里处于文化、体育两不管的状态。这个项目少有政府的经费资助,没有国家队的集训,不设金牌的指标任务,它是一个“体制外”的运动项目,当然也成就了它的社会化、市场化的品格。同时它又是一项观赏性很强、运动寿命很长的竞赛项目,因此在国际上它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化运动项目。这就为丁氏父子的成功运作埋伏下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 然而,上述的必然性就注定能培养出千万个丁俊晖来吗?显然不行。“丁俊晖现象”的背后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 。 偶然之一:丁俊晖的个人天赋。丁俊晖从8岁站在纸箱子上代父亲打球就表现出了异常的天分,无师自通的谋算,精准娴熟的技巧,沉稳平静的心态,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更是同龄男孩无以项背的。丁俊晖的天才更在于他对成功的执着追求和对困难的艰辛忍耐。他的经历是惨淡的,荆棘多于鲜花。在物欲横流的诱惑面前,如今有多少神童、天才少年被湮没,就是因为他们耐不住成功前的寂寞。“中国几百年出一个,世界几十年出一个”,丁俊晖就是台球桌前的这“一个” 。由谁来结束“丁俊晖时代”?人们开始了无望的翘首。 偶然之二:丁文均的慧眼识珠。丁阿伯自己会打台球,懂得台球的成功之道。这和一些家长的“超早期专门化”训练、魔鬼训练不同,他们的揠苗助长大多归于失败,我们在电视节目中已看到不少先例 。老丁一眼认定性格内向的小丁有台球天赋,便收拾了家业,变卖了家产,孤注一掷,陪儿子上路,去上海,下广州,越洋到欧洲,这种破釜沉舟的举动和承担失败风险的魄力,恐怕是多年经商锻炼的结果。 偶然之三:义务教育制度的特例。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人口流动的频繁,造成了义务教育的一些“盲区”。这就使丁俊晖有机会得以远离学校,摆脱应试教育,走上一条另类的成才之路。这一事件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义务教育是否允许特例存在?丁俊晖如果完成了义务教育是否也能在台球桌上获得成功?如果一些家庭模仿丁家的作法,但孩子没有在台球上搞出名堂,又如何收场?近闻丁俊晖进了学校,希望他在学业上同样不甘人后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小卒丁俊晖已经过了河,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吧,我们为你骄傲! 夹缝中的壮苗 文/易剑东 不经意间,一个奇异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中国体坛仿佛在一夜间涌现出一批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明星。 中国已有人在世界性的台球比赛中笑傲江湖了,而且还是金童玉女;中国已有人站在A1的国际比赛场上了;中国人在世界上最高难度的汽车拉力赛中不再垫底;中国人居然可以参加美洲杯帆船赛了,中国的国家马术队得到民间资本的大力资助而举队在德国训练。丁俊晖、潘晓婷、董荷斌、周勇、黄祖平这些名字正在人们的体育视域里清晰和鲜亮起来…… 与群众健身娱乐活动的勃兴一样,私人投资培养运动员和社会力量出资举办赛事的现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景观,也成为我们反思传统的体育管理思维、创新现代体育管理观念的重要触发点。 个体投资与社会投入不可遏止 从历史上看,中国最初的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立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竞技体育格局推动的结果。50多年来,政府始终是竞技体育当然的和最大的投资主体,支撑着中国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世界冠军和运动明星,也维系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心中的金牌情结,成为我们这个民族辉煌历史和灿烂成就的重要表征。 我们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也算不明白政府为培养优秀运动员付出了多少资金。笔者只记得1960年我们攀登珠峰的设备大多从法国进口,费用达几十万美元;记得小时候从外国体育明星成长史的书里看到塞巴斯蒂安·科的父亲开着汽车锻炼儿子的速度耐力;记得马蒂娜·辛吉斯的母亲为了女儿的成才而放弃了婚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体育事业开始出现了发行体育奖券、扩大体育赞助、开展体育经营等补偿政府体育拨款不足的做法。因为,虽然体育事业规定由政府拨款,但经费总数相当有限,如1991年我国的体育基建投资不足文化的1/3,不足教育的1/20。整个体育拨款只占国家财政支出的0.4%左右、国家教科文卫体的5%左右,国拨体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低于世界上多数国家。 党的十四大以后,体育的政府全额投入机制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体育产业化势在必行。正是在这个当口,少数在改革开放中富裕起来的并且接受了西方职业体育知识感染的人开始了个体投资体育的尝试。由于政府经费投入的限制和国家体育的重点布局,恰恰一些国家没有重点支持的项目和在西方开展比较好的职业体育项目吸引了私人和民间体育投资者的热情。丁俊晖和潘晓婷的父母做出的选择、黄祖平抛家舍业的行为都是这种热情的写照。当然,那些在职业足球运动员高工资和高奖金的诱惑下将孩子送到足球学校的家长也是这种个人投资体育热潮中的主流人群。 所以,体育的职业化和商业化为个人投资体育提供了动力,日益全面的体育国际化则为这种投资提供了空间,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民众意识的逐步开放更是中国出现私人培养运动明星现象的最宏大的背景。一个职业运动员可能成为富翁;出国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比赛;这些事实催生了中国的个体和民间资本投资竞技体育的积极性。 传统的专业体育体制必须应对新形势 客观地说,我国所谓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并不是举全国之力发展竞技体育的体制,而更多的是体育界内部的一个带有闭合性的循环系统。一条龙的人才选择体制动用的主要是体育部门的力量,而没有民间资本和个人的投入。这种体制在当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改革和完善的问题,当前一个公认的现实是:必须走出纯粹依靠体育部门的窠臼。所以,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1月19日发布的《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指出:完善竞技体育的效益投资体系,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兴办竞技体育事业。其中专门提到“积极促进、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种形式的业余训练组织”。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鼓励私人或家庭培养运动员,但至少体现出对于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一种支持态度。 允许高等院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做法已经实行了20多年,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已经可以培养出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这正说明调动高校投身竞技体育的做法是有成效的。 职业体育俱乐部,尤其是集体球类项目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往往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来运作,但由于全球范围内竞争的激烈,目前中国的三大球项目尚未从职业联赛体制中取得显著收益,但至少为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提供了改革的思路。 当国外的多数国家竞技体育管理以社团为主要领导者时,当国际体育赛事的参赛和报名等与中国的运动项目协会对口时,中国与项目协会一套人马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能否给予私人培养的运动高手和非专业体制内的运动员参加世界比赛的机会,就成为衡量体育主管部门胸襟和视野的时候了。幸运的是,中国的网球、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管理部门都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所以我们才看到了丁俊晖宠辱不惊的神情,潘晓婷年轻、自信的身姿。 有几个人才集中度比较高的项目传出过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提醒我们并非所有的传统体育体制的受益者都愿意出让机会。 其实,领导人、体育官员、运动员、老百姓都喜欢金牌和渴望金牌,因此利用政府的公共投资来争取金牌在经济学上有其合理依据。 但是,当转型社会里奥运冠军逐步在一些人心目中变得不如自己的健康更重要时;当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目标和对外战略不再格外彰显奥运会金牌时;当体育的文化消费意味和私人产品属性变得越来越浓重时,政府全额投入竞技体育的做法就不再想当然了。 于是,民间和私人资本投资生产和培养运动员的做法应该得到最充分的支持。它不但可以实现竞技体育投入多元化,还可以从专业体制外提供另外的成功范本,更可以解决原有的专业体制中退役运动员安置负担过重的问题。当然,“丁俊晖们”在成功后发出的“读书无用论”或许是值得警惕的可能冲击传统体育体制下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一个现象。 那种民间体育高手因为得不到有关部门支持而不能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的事情不应该再上演了! 如果说家庭和民间资本是处于竞技体育投入主体的夹缝中的力量的话,那么目前由此催生出来的一批批体育明星已经成长为夹缝中的壮苗。 当看到“丁俊晖们”从企业家手中接过令不少人眼红的奖金时,人们是否能坦然接受和认同?这可能是检验传统的专业体育体制的一道必答题。 链接: 培养一个F1赛车手需要多少钱: 粗略统计,培养一个F1车手大约要花掉二三十万美元,而且还不能保证一定出成绩。目前国内的车手培养都是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进行投资。以签约迈凯伦车队的中国车手程丛夫为例,其父在儿子的培养上花费不少于700万人民币。 F1车手多从卡丁车练起。购买一部卡丁车需要3万元。参加俱乐部培训,尝试最便宜的车型每8分钟需花费50元,而成为会员要交付约7000元的费用。一年粗算,花费10—20万。 吕天舟同学的学琴费用: 钢琴价值 19500 元 一级 每小时65 元两年约 96 周 总费用 48 X 65=3120 元 二至四级 每小时 80 元 总费用 144 X 80= 11520 元 五级 我们选择了 隔周上课 一年约27 周 总费用 27 X 95=2565 元 三级以上必须有音基证书,两次音基培训大约 800 元。(注,钢琴级别越高,老师费用越高) 上海某大学生花费: 学费:现在大学普通专业一般一年学费5000元,一些热门专业一年学费6000元,普通本科艺术类专业及高职艺术类专业一年学费10000元。住宿费:新的学生公寓一年住宿费1200—1600元。另外还有书本费、通讯费、伙食费等。 保守统计,一个大学生的一年花费约为16700元左右。 文/何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