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镜头兆示羽球运动新趋势 21分颠覆传统亦埋下隐患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14:24 足球-劲体育 | |||||||||
镜头一(2003年苏迪曼杯决赛):中国混双连续丢分后,教练席上的李永波向着高崚大喊:“注意抢网!”裁判长一听,立即走到李永波跟前,警告李不得在比赛时作场外指导。 镜头二(2006年尤伯杯半决赛):荷兰二单卡特森的进攻受阻后,几乎每打完一球荷兰的教练都要喊几声,指示自己的球员急待改进的环节,直到卡特森变强攻为过渡,扭转战局。
镜头三(虚拟2008年奥运决赛):东道主观众的呐喊剧烈且有组织,既帮了东道主球员又干扰了对手,而裁判亦不过问。 三个镜头只为说明一个趋势:羽球运动步入喊叫时代。 有人认为,21分制彻底颠覆了羽毛球运动,这种看法并不夸张,除了大家看得见的记分方法的变化之外,赛场上还有一些细节完全被改变。禁止喧哗,曾是羽球运动的一大特征,英国人琢磨出这项运动的玩法后为了显示所谓的绅士风度,约定所有参赛人员及观众都要制约自己的言行,以免干扰比赛。时至今日,挺绅士的羽球赛和网球赛(也是英国人发明的)依然力求文雅脱俗,反映在比赛仲裁中,自然出现了镜头一和镜头三的场景,因为严禁比赛间的场外指导,很多教练都逐渐养成了默不作声的习惯。 但随着羽球运动的发展,裁判们发现宁静高雅的比赛秩序已经越来越难维持:观众在比赛中的喊叫已经十分普遍,裁判往往面临着法不责众的现实;有的教练也开始钻空子,用教练听不懂的本国语言作场外指导,裁判过问就谎称只是在喊加油。 难以维持甚至无法维持的秩序究竟还要不要维持?国际羽联推行新规则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当球成死球时,教练被允许坐在指定椅子上进行场外指导;新规则没有对观众行为作出明确约束,但为了缩短比赛时间要求保证比赛的连续性,裁判老停下来纠正观众的行为,显然不符合新规的精神。 管不到的索性不管,新规则的变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喊叫时代:就如镜头二那样,印尼、丹麦、德国、印度等国的教练都相继扯开了嗓子;观众们更是按着自己的喜恶随意呼喊。在这个时代,赛场气氛被疾速推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热度。 喊叫时代的弊端非常明显,镜头四其实就是在模拟这一弊端导致的结果。一些专家对羽球的未来表示忧虑,并非杞人忧天。 也有人认为:场外部环境愈发喧闹复杂的情况下,与其靠裁判去管理其实无法管理的观众,还不如让各队设法提高球员的抗干扰能力。喊叫时代引发的争议,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正方认为这既促进球员又取悦市场。反方则问道:网球至今仍保留着赛间静雅的传统,为何又能市场、观众双赢?孰对孰错,只等历史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