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出生地百万故居 施之皓重游当年路忆10年往事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5月03日10:51 足球-劲体育 | |||||||||
“一份小礼物,带给比利。” “哎哟,什么呀,阿三侬旮(这么,上海话)客气作啥?” “要格(要的,上海话))要格,是画这里的一幅素描,让他看看自己出生的地方。”
“好,好,侬放在店里,我晚上来拿。” 以上这段对话发生在北京时间五月一日傍晚18时30分,德国时间12时30分。对话的双方是翠园(中国餐馆,上海人开)老板阿三和中国女乒主帅施之皓。他们口中的比利是施之皓的儿子施泽西的英文名字。那个包装袋里是一幅带镜框的素描,主题为不来梅的小巷。 不来梅,这个地方对施之皓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从1992年到1996年,施之皓在德国不来梅以乒乓球为生。在德国人口里,他的名字简化成了这个发音:“施(SHE)”。 当年离开中国时,施之皓带着妻子曹燕华选择的第二故乡就是德国。他们首先在格雷打了两年甲级联赛,随后又在慕尼黑生活三年,最后于1992年来到德国北部小城不来梅,施之皓的角色也转换成了乙级队队员和该队教练。他们于次年3月添了爱子施泽西,并于1996年抱着三岁的儿子和一条贵妇狗回到祖国。施之皓可以不买任何人的账,但对儿子却只能缴械投降。可是由于世乒赛赛程太紧,他甚至没空去熟悉的街道转转给儿子买份礼物。最后,还是老朋友精心准备了那份意味深长的礼物。 与本报相约回“家” 这次回到不来梅比赛,施之皓感觉很久没这么畅快地说德语了。当年初到德国,他根本听不懂德语。如今除了中文,德语成了他最擅长的外语。即使有德国人用英语向他发问,他也会自觉使用流利的德语回答。这份从容和他出众的驾车技术一样,都是在德国培养出来的。 去年那场轰轰烈烈的竞聘,把一向低调的施之皓推向中国乒乓舞台的正中央。新任女乒主帅,首次大考就在不来梅世乒赛。“这里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新生(儿子出生)的地方,相信更是福地。”带着这句话,施之皓于4月22日率队抵达不来梅,住进火车站左边的INTERCITY酒店。 可是人们不知道的是,那天夜晚,他坐上当地朋友的车,悄悄地回了趟过去曾居住过的“家”。仅仅是隔街相望。黑幕中,一切都没有变,唯一的改变是主人的姓氏。一个男人,当他过尽千帆,再回首,已然人世更迭,惟留唏嘘和追忆。 “你五月一号上午十点到酒店大堂等我吧。”早在小组赛时本报记者就向施之皓提出请求,希望他能作为导游重走当年路,看看十年前的他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可是他只是笑而不答,直到半决赛前,才答应了记者的请求。 5月1日上午十点,施之皓已经如约出现在酒店大堂。他坐在大堂的沙发上,正与一个朋友聊天。那人名字叫迪特里希·米勒斯(DietrichMilles),现任不来梅乒协的主席、云达不来梅乒乓球俱乐部经理。当年施之皓在该俱乐部时,他还只是一名工作人员。在迪特里希口中,施之皓没有任何改变,“哈哈,你都不知道我们这次是怎么相认的。施离开不来梅后,直到1999年,我才在德国公开赛上见到他,此后又断了联系。这次就这么巧,我们俩迎面在场馆走过,然后很自然地紧紧拥抱。1999年见到的施和现在相比好像胖一点,其他什么都和十多年前一样。” 施之皓主动安排了故地重游的路线,第一站是儿子施泽西出生的医院,第二站是他过去的家,第三站受邀前往云达不来梅俱乐部展馆,第四站是他过去训练、比赛的乒乓球馆。这种回顾式的路线,也表明不来梅这个小城对他人生的不同寻常。 [第1站]儿子出生地 迪特里希·米勒斯担任司机,熟悉地穿街走巷,施之皓就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回忆。 不时地指着街景,意味深长地“哦”一声,继而与朋友探讨起过往。不一会儿,车子停在一座教堂旁。“再往前走一些就到了,是所教会医院。当初选择这里是因为离我们的球馆和家特别近,开车只要五分钟。施泽西就出生在这里。”施之皓独自走向医院的正门,步伐快得让人跟不上,但他全无感觉,只是直冲冲地走。“当年曹燕华是在星期天上午送进医院的,我心里急啊,可是下午偏偏有比赛,又不能请假,只能参赛。是和谁打我早忘了,不过应该赢了吧。心思完全不在比赛上,一打完就回医院了。当天晚上生的,我还进了产房陪她一起努力。”说到这里,施之皓却再不肯前进一步,“不进去了吧,里面估计改变很多,比利睡过的小床也肯定不在了。在外面看看就好。” 讲起儿子,施之皓难掩骄傲。“你不知道,他当年出生时整个人特别红。有人说出生红的人长大就白,出生时白的人长大就容易黑,这话一点没错。”见过施之皓的人都能一眼认出施泽西,因为太像了,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出生时也看不出像谁,半岁吧,就发现了,特像我。” [第2站]百万故居 嘴上还念着待到小比利十八岁时,将由自己决定究竟是持中国护照还是拿德国绿卡,车已开到了一幢标有219号的两层豪宅前。 施之皓一直不肯透露自己当年的收入,但是却自豪地介绍说这里是不来梅的富人区,而这栋楼是他在1993年买的,当时买下了整个第一层的两套,总价25万马克(约合100多万人民币)。“俱乐部本来提供给我住房,后来考虑到孩子才买下这里。”走近门口,施之皓指着门铃边贴的住户名,“可惜进不去了,不属于我了。那个时候,我就住在左边那间沿街的房间,对面是比利的,从外面是看不出的,要进门才能走通,他的房间向阳,望向窗外还有小花园。曹燕华当全职太太,一个人带比利,还有两条贵妇狗。”绕到房后,那里还有专属的垃圾房和车库。“我们最早买的是奥迪80,后来又添了一辆GOLF和一辆奔驰300,生活还是比较安逸的。考得也是真正的德国驾照。你看,十年了,还是没有变化,一眼可以望到尽头的生活。离开时,有谁能想到我会这样回来……”抬起头,施之皓的眼中写满留恋。“呵呵,知道吗?曹燕华喜欢热闹,那时总有朋友来家一起吃饭打牌,楼上住的那个老太就气啊,拼命地用脚跺地板,然后两人就用德语对吵……”施之皓想着想着不禁笑出了声。 [第3站]传奇展厅 离开老房子,施之皓也首次进入了云达不来梅俱乐部的展厅。这个展厅就在云达不来梅足球队主场的边上,他过去打球的俱乐部也属于这个大俱乐部的分支,除了足球、乒乓球外还有手球、象棋等项目,但都有同一个传奇的名字:云达不来梅。 为了迎接远来的贵客,俱乐部主席克劳斯-迪特·费舍尔(Klaus-DieterFisch-er)亲自出门守候。由于是五一节假日,球迷们都围在训练场边看足球队训练,而展厅和球队专卖店都关门了,此番只为施之皓敞开。 接过施之皓赠送的中国乒乓球队队旗,克劳斯激动地回赠了一件足球队的球衣给施之皓的儿子。一进展厅的门,首先能看到一堵绿墙,上面印有前云达不来梅主帅、曾率球队拿过两次德甲冠军的名帅雷哈格尔的脚模,再往上就是印刻着乒乓球板的模型。“乒乓球是我们这里仅次于足球的第二大项目,可惜一直徘徊在乙级队,主要培养孩子们,去年好不容易因为一支甲级队没钱退出,而进了甲级联赛,却仅因一分之差又降级了。真想请个中国球员来打球,可惜他们好贵啊。”主席的话音未落,朋友就开起了施之皓的玩笑,说就是他当年来时哄抬价格,把俱乐部吓坏了。施之皓放松地哈哈大笑,“这才更说明我们中国的乒超搞得好啊,以前没有联赛只能往外跑,现在老外都想来乒超锻炼。比我们幸福多了。” [第4站]昔日战场 云达不来梅的乒乓球训练馆,说它是乒乓馆并不准确,从外墙的彩绘就可以看出,这里承办的运动项目众多,乒乓球只是其中一部分。进入场馆,是个标准的手球场,乒乓球台呢?“在这里”,施之皓熟悉地穿过当年的更衣室,走向场地边的卷帘门。打开,竟是一个小仓库,乒乓球台被整齐地折叠在一起,还有专门放球的盒子。“我们一般二、四、五训练,只练一个半小时,周末不是比赛就是来教教小孩。每次都要自己摆桌子。按理说这片场地可以摆24张球台,可哪有这么多,我们那时队里不超过8个人,每次训练都要自己抬。哪像中国队条件这么好,有那么多人为球队服务,真是要好好珍惜。” 走在空荡荡的球馆,施之皓只是听着回声也幸福。也正是在这里,他主动要求拍一张照。“想想看,施37岁还在打球呢!和萨姆索诺夫,当年的那个孩子。施一胜一负。”担任那场比赛队伍司机的迪特里希·米勒斯,开起了中国女乒主帅的玩笑。言词间饱含依依不舍的友情。 …… 匆匆结束行程,施之皓冷静地看着球馆大门闭合,“男团的决赛要开始了,一起吃个便饭吧。” 走进翠园,中国队在不来梅期间的“食堂”,施之皓与老板阿三,就发生了第一幕的那番交谈。只不过,那一餐他要了一份青菜肉丝炒年糕,而不是连吃了十天的雪菜肉丝面。上海男人走到哪里,骨子里都透着精细的品位。施之皓短短十二天的不来梅之行,始于寻“家”,又归于回“家”,吃的是上海最普通的特色小吃,雪菜肉丝面———青菜炒年糕,心始终留在中国,从未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