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三原因让德国战车愈加完美 中国男乒需剑指其软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4月30日04:02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两年前,在第47届世乒赛团体赛中,中国队和德国队曾经两次交手,结果,以王励勤、马琳和王皓为绝对主力的中国队两次击败以波尔、罗斯科夫、费杰-科纳斯和苏斯为主力的德国男队。两次比赛稍有不同的是,当时作为新秀的苏斯在第二场比赛中出场,以其出色的接发球技术从“台内球”大师马琳的手中赢下一盘,让整个世界乒坛引起了对他的关注。

  两年过去了,费茨纳尔退役,罗斯科夫威胁骤减,沃西克与希尔舍逐渐退出主力阵容,但德国男队的整体却不减反增。仔细分析,原因有三:

  一,波尔逐渐成熟,具备了在任何一支世界强队的手中拿下两分的能力。卡塔尔

世乒赛后,婚姻和事业双双顺利的波尔逐渐走向了自己
乒乓球
运动生涯的黄金期。目前,波尔击败过中国队的全部主力,2005年比利时男子
世界杯
的比赛,他更是在欧洲主场连续击败王励勤、马琳和王皓获得了最后的冠军。尽管中国小将马龙在2005年的大众中国公开赛和访欧比赛中都有击败过波尔的佳绩,但年轻的马龙在球路逐渐被对方摸透后,再难以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可以说,目前中国队中没有一个人对波尔有必胜的把握。

  二,苏斯实力提高,费杰·科纳斯逐渐稳定,斯特格具备了担当三号主力的实力。如果说两年前德国队在卡塔尔世乒赛上击败了韩国队,与中国队在决赛中相遇完全是依靠了波尔的个人实力和运气的话,那么如今的德国男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整体水平。除去波尔以外,苏斯的台内球很好,打法灵活、快速;费杰-科纳斯打法凶悍,正手力量和旋转出众,尤其是对削球手有致命的杀伤力;斯特格则是典型的欧洲弧圈球打法,中台弧圈速度、旋转都有威胁,尤其是反手位的杀伤力特别大。告别了依靠波尔“一条腿”走路的时代,德国队才得以从乱军中杀出,击败奥地利、捷克和俄罗斯等欧洲强队,晋级四强。

  三,主场优势是德国队与中国队交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1989年第40届世乒赛,德国人就是在本土多特蒙德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得了男子双打的冠军。而北欧的瑞典人也正是在欧洲的主场击败了中国队,捧得斯韦思林杯。所以,这场半决赛,很难说有什么突发性的事件是否发生,届时,除了选手场上的发挥外,场上观众的压力,裁判等等都有可能成为阻碍中国队晋级的因素。

  当然,与韩国队相比,德国队的缺点还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德国队最大的软肋就在于他的第二、第三号人物得分能力不强,没有战斗力上。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只要抓死波尔,就能掐住德国队的七寸。不管是苏斯还是费杰-科纳斯,还是斯特格,与中国队的王皓、马琳甚至是陈玘相比,都缺乏绝对的战斗力。苏斯的球不够硬朗,相持阶段缺乏突破中国队防线的绝对力量和速度;斯特格的球漏洞太大,正手位攻防转换慢,接发球手段过于单一;费杰-科纳斯反手位的进攻没有任何威胁,打法过于简单,没有节奏变化,且防守比较差。

  所以,在1/4决赛开始前,德国队与中国队的斗智斗勇已然拉开了战幕,而双方首先争夺的焦点也锁定在了出场阵容上。由于老将罗斯科夫在小组赛,尤其是对阵捷克队的比赛中发挥大失水准,所以其在和中国队比赛中上场的可能性并不大。德国主教练普劳泽手中五外乎三张牌:波尔、苏斯和斯特格。在对阵塞黑和俄罗斯队的比赛中,二十岁出头的斯特格显示出了不错的状态,所以,他很有可能代表德国队打三号。

  在中国队方面,可以选择的排阵方法实在是太多了。但综合五名队员的整体实力和以往对德国队的战绩,届时刘国梁很有可能依旧使用王励勤、马琳和王皓三名队员。和上届世乒赛有所不同的是,王皓很有可能从二号主力变成三号主力,而对波尔威胁比较大的马琳则很有可能担当二号主力。实力最为雄厚的王励勤虽然在球路上对波尔占不到任何便宜,但其较为稳定的发挥和均衡的技术,是中国队难以舍弃的法宝。以马琳捉波尔,以王励勤破苏斯,以王皓应对斯特格,只要马琳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中国队则有很大希望3比0拿下对手。

  不过,有一点必须考虑的是,在今天对阵法国队的比赛中马琳发挥大失水准,差点负于老将希拉,把中国队上上下下惊出一身冷汗。中国队是否回继续使用马琳?是否敢用他打二号?是否还像46届世乒赛1/4决赛王励勤负于波尔后就使用其他运动员打半决赛和决赛?这将是留给比赛最大的悬念。

  实事求是地讲,如果正常发挥水平,中国队的赢面还是比较大的,德国队想要获得奖牌,必须超水平发挥,必须指望波尔拿两分,当然,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概率比较小。相信,素以计谋高人一筹而著称的刘国梁一定能够在这场举世瞩目的强强对话开始之前寻找到一个中国队赢面最大的排阵方法。(济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38,000篇。


 

评论】【乒羽世界】【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