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羽球21分制全方位影响 球员矛盾裁判压力剧增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14:11 广州日报大洋网 | |||||||||
从益阳到成都,从羽毛球赛世界杯到中国羽毛球大师赛,“21分”的新赛制对于国际羽坛来说就像一位刚刚出阁的“新娘子”,尽管已经掀开了盖头,但这位“新娘子”的脾性,大家还未能完全摸透。现在只能说,它已经逐渐被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和媒体所接受。 主队篇
中国队各年龄层次队员体会不同 小将开始获益主力仍找感觉 与其他列强相比,中国羽毛球队无疑是最早开始适应“21分”的劲旅。世界杯和大师赛都在中国举行,中国队老中青三代高手悉数参赛。然而,正是由于中国队内存在各种年龄层次的选手,因此记者听到的中国队内对于“21分”的反应也最不一致。 小将:本次大师赛男单、女单和混双冠军都落入中国队小将手中,他们自然是“21分”的最大得益者。女单小将王琳连克姚洁、张宁、王晨和谢杏芳4名顶尖高手夺冠,她非常喜欢“21分”,她认为自己体力充足,即使在比赛中落后两三分仍然不会心慌,反而更积极地反击。陈金也偏向“21分”,因为这一新赛制让他赢得了运动生涯以来首个6星级赛事的男单冠军。 中坚:对于“21分”,中国队的中坚力量大多带着矛盾的心态。林丹自登上世界第一男单宝座后只输给过陶菲克和队友陈宏,这次却在半决赛中不敌皮特·盖德。尽管后者也是世界一流高手,但在“15分”时代,盖德始终没能在世界大赛上取得突破。林丹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摸透“21分”的规律,之前的实战经历也比较少,所以才导致了这次在半决赛中的惜败。不过,林丹指出,“21分”讲究的更多是心态而不是技术,在节奏如此明快的比赛中,每个环节都不能放松。 谢杏芳的看法与林丹大致相同,她感觉自己在“21分”比赛中的精力总是不够用,才打到第6分、第7分,自己就已经紧张得不行了。尤其到了第2局和决胜局,反应会因为精力的过分消耗而缓慢,甚至会出现间歇性的“断电”。 中国队头号男双蔡赟/傅海峰也对“21分”又爱又恨,爱的是他们在本次大师赛半决赛中仅费时22分钟就淘汰了曾经在世锦赛上击败自己的美国队组合吴俊明/白国豪,恨的是到了决赛中,他们竟被年长自己近10岁的丹麦队老将埃里克森/伦加德打得毫无反抗之力。傅海峰觉得“21分”很难捉摸,尽管他与蔡赟曾经在队内练习中以12比20落后也能反败为胜,但在真正的实战中却很难“翻盘”。 老将:本次大师赛,男单老将夏煊泽第一次在大赛中感受“21分”,在次轮比赛折戟后,他承认还没有找到感觉。他觉得这一全新的得分系统实在有点难以驾驭,虽然自己身经百战,但看来还没有找到入门之路。奥运会与世锦赛双料女单冠军张宁认为,尽管女单比赛的时间比以往延长了,但她自己的体力还可以应付。 混双老将张军这次是第一次参加“21分”比赛,他认为,新赛制对体力的要求比以前降低了。他总结说:“从‘15分’到‘21分’,是从累到不累的过程。如果国际羽联在实行了‘21分’一年内又重新退回‘15分’的话,那世界羽坛的格局将肯定被搞混,肯定会迫使一大批老将退役,因为那是一个从不累到累的过程啊。” 教练员:在王琳夺得女单冠军后,中国队总教练李永波更多的是为张宁和谢杏芳的失利打圆场,他认为,小将“爆冷”存在一定的偶然成分,因为王琳在比赛中一直都把自己摆在冲击对手的位置,所以思想上没有太多的杂念,而张宁等老将则不然,她们在比赛中要琢磨如何更好地把握“21分”的节奏,以便在今后更重要的比赛中做到收放自如。 虽然不再义正辞严地反对“21分”,但李永波还是强调:“任何改革都是对中国队不利的,因为中国队在原来的规则下成绩最好也最稳定。” 外队篇 各支劲旅均抓紧机会体会新赛制 丹麦队“得了便宜不卖乖” 丹麦男队一如既往地支持“7分制”。丹麦队头号男单盖德也承认,“21分”对他这样一位喜欢快节奏的进攻型选手来说有一定的帮助,但他从根本上还是不喜欢这一新赛制,他甚至认为“21分”不利于羽毛球运动的发展。丹麦队的埃里克森/伦加德是本次大师赛的男双冠军,他们均已年过30岁,“21分”能够帮助他们节省体力,在与蔡赟/傅海峰的决赛中,他们仅费时32分钟就轻松获胜,比他们年轻10岁的蔡/傅组合甚至连汗都没出就“缴械投降”了。 对于同样超过30岁的美国队双打老将吴俊明来说,“21分”下的胜负都来得不明不白。他说:“我和白国豪淘汰中国队郑波/桑洋那一场是因为我们总比对手快半拍,等到了与蔡赟/傅海峰交锋时,就变成我们比他们慢了半拍。我实在有点糊涂啊。”吴俊明和白国豪打算回美国后要转变训练的方式和手段,“‘21分’的节奏太快了,而且只有一个发球权,如果还继续沿用‘15分’时代的训练模式,我们肯定只有被淘汰的份儿了。” 本次大师赛女单比赛的焦点在于“海外兵团”及奥运会亚军张海丽是否在“21分”下对中国女单构成更严峻的威胁。在王琳的“搅局”下,本次比赛还未真正反映出问题。荷兰队姚洁在输给王琳后有些纳闷,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失利的,她说自己在场上一旦精神不集中,就让王琳有机可乘。 中国香港队的王晨也败在了王琳的拍下,她表示自己暂时未能很好地适应“21分”,“在‘21分’比赛中何时加速、如何控制节奏,我对于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很好地把握。在‘21分’下比赛节奏很快,很紧张,运动员没办法松下来。我现在应该利用这些热身赛更好地感受‘21分’,这次比赛的胜负不是关键,毕竟接下来我最重要的任务是尤伯杯和世锦赛。” 荷兰队名将张海丽被视为“21分”的最大得益者,她也是在本次比赛中唯一一名在决胜局以12比17落后还能反败为胜的选手。不过,张海丽并不愿意具体评论“21分”对她带来的影响,在半决赛中输给了谢杏芳后,她更多的是集中火力抨击司线员的判罚不公。 媒体篇 有利于电视转播 缩短了工作时间 羽毛球记者大多举双手赞成 记者在成都采访了广东电视台资深羽毛球解说员余鉴彤和国际羽联特约记者夏实达,他们都举手赞成“21分”,前者是从广告客户和电视转播的角度考虑,后者则是从媒体记者的工作时间来看的。 广东电视台解说员余鉴彤:“改革利于电视转播” 年轻时曾当过羽毛球运动员的余鉴彤,这次以广东电视台解说员的身份来到成都报道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对于国际羽联将“15分”改成“21分”,余鉴彤表示强烈支持。他认为,不管是为广告客户考虑,还是从电视转播来看,“21分”都比传统的“15分”更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少广告客户都向我表示过,他们是挺喜欢羽毛球比赛的,但苦于羽毛球比赛时间过长,他们只好选择赞助其他项目。”余鉴彤解释说,篮球和足球比赛分别有4节和上下半场,电视台可以在比赛休息时插播广告。而羽毛球比赛在实行“15分”时,比赛一场接一场,而每场比赛中也没有休息时间,广告商根本无法找到切入点。因此,对于广告商来说,投入与收效不成正比。 而从购买卫星信号的角度,羽毛球比赛在“15分”时代也让电视人头疼不已。“我们购买卫星信号是要提前预约的,一场汤尤杯的团体比赛从开始到结束要4~5个小时。要知道,卫星信号都是按分钟计费的,转播一次羽毛球比赛费用是相当高的。”余鉴彤告诉记者,如果缺乏对羽毛球运动的了解,在购买信号时间时就会出现哭笑不得的情况,“有些团体赛,原来我们预计3个小时能结束,谁知最后打了5个小时,有时我们提前购买了5个小时的转播时间,谁知比赛打了4个小时就结束了。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即使再专业的电视人也难以估量。” “现在好了,羽毛球比赛的时间大大缩短了,而且每局打到11分时增加了1分钟的休息时间,我们在这时可以插播广告。”余鉴彤透露,某些羽毛球大赛在广东的收视率甚至高于英超,所以羽毛球的广告市场是块“大蛋糕”,相信在实施“21分”后,将有更多商家把目光投向羽毛球。 国际羽联特约记者夏实达:“再也不用熬到半夜” 法国人夏实达是国际羽联的特约记者,几乎每次国际大赛和每项国际羽联属下的公开赛,他都会从法国赶到现场拍摄和采访。夏实达亲历了从“15分”到“7分”,从“7分”回到“15分”,再从“15分”到“21分”的全过程。“每次改革都会有‘得益者’和‘受害者’,这次也不例外,中国队的优势没有以前明显了,虽然这对中国队来说是不利的,但从世界羽毛球的发展来说,这却是有利的。”夏实达认为,从本次大师赛来看,丹麦队是“21分”的受益者,至少皮特-盖德击败了林丹,这在“15分”时代是不可能的。“但是,丹麦队从教练到队员都一直反对着这个改革,他们还是始终如一地坚持‘7分制’。” 夏实达与欧洲很多球队的教练和队员接触过,发现他们目前普遍都对“21分”感到陌生,“今年初在欧洲举行的3站公开赛都是打‘15分’,大家第一次接触‘21分’还是刚刚结束的汤尤杯欧洲区预选赛。”他觉得,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目前的世界羽毛球格局是难以发生太大的改变,但再经过4至5年后,欧洲的年轻选手都在“21分”下成长起来,到时中国队还能否保持“霸主”位置就很难说了。 单纯从记者的角度,夏实达非常赞成“21分”。“至少我的工作时间缩短了一半啊,以前的羽毛球比赛都是从早打到晚,不到晚上11时甚至12时还走不了,每次采访我都困得受不了。”为了体现“21分”对记者们的好处,夏实达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本次大师赛的第一天,比赛从中午1时开始,到了傍晚6时就结束了,我甚至可以在写完稿子以后到成都的老茶馆里观看了一场晚上9时开始的‘变脸’。如果是在‘15分’时代,我想我那时还在新闻中心痛苦地祈祷比赛赶紧结束吧。” 裁判篇 比赛节奏加快 裁判员压力更大 广州籍的国际A级裁判雷铭基担任本次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的副裁判长,他告诉记者,“21分”已经逐渐被各队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接受,而对于裁判员而言,“21分”要求精神更加集中,在比赛中的压力丝毫不比运动员小。 “‘21分’的比赛有3大特点:首先是比赛节奏快,观赏性增加;其次是需要运动员精神集中;第三是比赛越到后半段越精彩,尤其是打到19比19或20比20的时候,每1分都扣人心弦。”雷铭基说。在他看来,“21分”对实力较弱的选手稍有好处。“在‘15分’时代,他们很容易被林丹或者谢杏芳这样的高手‘剃光头’,现在这种情况就很少出现了。” 丹麦队名将皮特·盖德对男单决赛第1局最后一个球的判罚不太满意,他赛后善意地提醒裁判员:“‘21分’是不允许打瞌睡的。”对此,雷铭基告诉记者,在“21分”下,裁判员与运动员一样会精神紧张,因为场上的比赛节奏明显加快,这就要求裁判员更快作出判断。“尤其是对发球违例的判罚,因为稍有偏差,那就是1分了,而这在‘15分’时代只是交换发球权。” 雷铭基也指出了“21分”的不足之处。他说:“如果比赛中出现19比15、20比15这样的比分,此时落后的一方很难再追上比分,这就抹杀了羽毛球底蕴。要知道,在‘15分’时代落后者‘翻盘’的战例数不胜数。”通过观察,他发现不少高手在“21分”的比赛中球路都不敢过于刁钻,在关键时刻更不敢放开打,担心不慎出界丢掉1分。“对高手而言,‘21分’的场地比‘15分’时代‘小’了。当然,对于任何新事物,人们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有不少女单选手都认为“21分”的比赛比以前更难打了,雷铭基也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觉得,女单比赛应该实行每局15分、每球得分制最合适,否则老将的生存空间会变得很小。 今年的全英公开赛男单比赛仍然实行“15分制”,在半决赛上,林丹与马来西亚队选手李崇伟苦战136分钟才以2比1险胜。在本次大师赛上,林丹创造了“21分”男单比赛的最长纪录,他与皮特·盖德的半决赛一共耗时63分钟。本次大师赛,耗时最长的一场女单比赛是蒋燕皎与皮红艳的1/8决赛,双方苦战了65分钟才分出胜负;混双比赛最长的一场是最后的决赛,谢中博/张亚雯经过了62分钟击败张军/高崚;世锦赛冠军吴俊明/白国豪在男双第2轮比赛中仅耗时19分钟便淘汰了中国队的小将徐晨/孙君杰,不过,最长的一场男双较量也花费了57分钟;在5个单项中一向最拖沓的女双项目这次没有“拖后腿”,魏轶力/张亚雯与中国台北队程文欣/简毓瑾之间的半决赛,仅用了18分钟便宣告比赛结束,创下了本次大师赛单场比赛用时最短的纪录。 根据雷铭基的简单统计,在“21分”下,比赛用时比“15分”时代节省了30%。另外,“21”分比赛平均每场更换6个羽毛球,这比15分时代节省了30%~50%。不过,在单位时间内,更换比赛用球的频率还是与“15分”时代不相伯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