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重点突破多点开花 冷门项目照样“卖座”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8:47 东方体育日报 | |||||||||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林尼·辛瑟 相较于夏季奥运会的热闹,冬奥会因为其项目的普及性略为逊色而难免成为“冷门项目”。 以中国为例,中国的第一支冬季奥运代表队成立于1980年,而第一枚冬奥会奖牌则
冬奥会的时钟拨到了2006年的都灵,郭心心和张丹的摔倒叫人心疼,韩晓鹏的突破却让我们再次看到中国人在冬奥会项目上的突飞猛进。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看,冬季体育项目在中国仍属于冷门项目,不过那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会就此降低对它的期望值。 这是开赛最初几天,一位中国代表团官员说过的话:“耐心已经快被消磨光了,中国人无比焦虑地等待着第一块金牌的诞生,紧张情绪已到了临界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于冬奥会金牌的渴望。 2月15日,中国选手王濛拿到了短道速滑女子500米的金牌。看到这一幕,33岁的老将王曼丽如释重负。在来到都灵之前,她曾被寄予厚望,结果却只获得了500米速度滑冰的银牌。“请不要再问我任何问题,我现在什么都说不出来。”那是王曼丽错失金牌后说的话。 中国人还为本届冬奥会创造了不少串气。张丹和张昊是第一个传奇,当从空中重重摔下后,张丹顽强地站起来,坚持无差错地表演完剩下的部分,那枚银牌使得他俩一夜间成为民族英雄。还有韩晓鹏,他拿到一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金牌,实现了中国男子在奥运雪山项目零的突破。看得出来,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里,中国队下了很大的苦功,男女分得一金一银,属于历史性地突破。 除了派出的参赛运动员皆属于强兵良将外,中国媒体这次也大副增加了对冬奥会的报道力度。《新华社》这次派出26名记者报道赛事,比盐湖城冬奥会时的10名翻了一倍多。该通讯社的一位官员表示,这一方面是国家对于奥运越来越重视,一方面也是为了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练兵。 “他们希望在体育新闻方面成为一股强势力量。”美国奥委会委员史蒂夫·拉士说道,“新华社很清楚这个道理,要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奥运报道都必须同样出色。” 本报记者 斯维 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