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上的上海人 何振梁:上海人也好搞冬季项目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14:24 新民晚报 | |||||||||
冬奥会离开上海的确有些远。但是,冬奥会上,我也碰到了一些上海人。 何振梁,中国体育界德高望重的人物。他是浙江人,但当年在上海的复旦大学读书,跟上海的关系非同一般。他还是我们新民晚报的忠实读者,每天必看新民晚报。所以,也斗胆把何老称作“阿拉上海人”。前几天吃饭时碰到他,他一个劲地乐。77岁的他,精神矍铄,他用上海话说:“我真的很开心,你们新民晚报能这么重视冬季项目。对了,上海人也
同样谈起冬奥会的,还有郁知非。他是作为国际奥委会的特邀嘉宾,来都灵观摩的。他是三句不离本行:“冬奥会与F1有一个共同优点,它们的发展趋势都是向上的。比如,都灵是有史以来举办冬奥会最大的城市了,而下一届放在温哥华,更大。但它们也碰到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如何普及。”和何老的观点一样,郁知非说,上海也能搞冬季项目,甚至是滑雪。“你知道口伐?这几天北京的人造滑雪场天天爆满!看了冬奥会,滑雪的人,一下多了起来。不要太扎劲!”他居然还做起了滑雪的动作。 作为嘉宾来的,还有恒源祥董事长刘瑞祺。恒源祥是赞助北京奥运会的第一家上海企业。我们至今还没在都灵见到面,我知道,他非常忙。2年之后的北京,他会更忙,因为他的奥运梦将在北京实现。 下一位是孙海平,刘翔的教练。他是受可口可乐公司邀请,来都灵领奖的。什么奖?叫“活出奥林匹克精神”奖。这个奖项的宗旨是提倡把奥林匹克精神融入人们每一刻的生活,鼓励人们以勇气、热情、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每一天。冬奥会17天里,这个奖一天只颁一个人。除了“蛮开心”外,孙海平自然要提到刘翔。“这次刘翔的伤病问题不大。但是,如何在今后高强度的训练中,一直防止他受伤,这对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接下来两个上海人是以前上海电视台的体育同行。白李是以前“东视体育”的负责人,王海威是以前东视体育专门负责足球报道的。几年没见他们,这次居然在都灵碰了面。他们两个已经在北京工作了——自然是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转播工作。“在都灵是取经,是打基础。到了北京,就忙了。” 最后一位叫王游宇,一家杂志驻香港的记者,正宗的上海人。“每次都说,回上海后联系。但每次再见,总是在另一次大赛上。”据他估计,下一次见面应该在北京了。 这是我采访到现在,上海人参与最少的一次世界大赛。故作此文,留作纪念。如有遗漏,谨请谅解。 特派记者高兴(本报都灵今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