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中国短道两代人的交接点 王濛接起杨扬的重担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02:41 新闻晨报 | |||||||||
历史似乎注定要到最后一刻才上演。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王在韩国人堆中,靠卞千喜的犯规夺下一枚铜牌,杨扬却遗憾地止步半决赛,两代"一姐"的相会,不得不推迟到1000米的决赛。 想像一下北京时间2月26日的凌晨,都灵冬奥闭幕的前夜,在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的决赛场上,中国女子的两代"一姐"---杨扬和王,会用一场怎样的方式拥抱交接?
或许会有一面从天而降的五星红旗---那是杨扬的方式。在王夺得冬奥冠军的那个夜里,其实杨扬一直抱着五星红旗,躲在看台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怕王紧张的她,直到尘埃落定时,才把五星红旗递给小师妹。 或许又会爆出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惊世之语---那是王的方式。就像在1500米决赛结束后发生的那一切---当杨扬一个劲地对记者说"对不起大家"时,王在另一边"张牙舞爪"地说:"四年后,一定不让韩国人那么嚣张。" 都灵是一个奇特的交汇点,同样来自七台河的中国两代"一姐",在这里竟呈现出如红玫瑰和白玫瑰般的强烈对比。王奔放,甚至有些嚣张;杨扬内敛,甚至有些沉重。"朱砂痣"与"床前明月光",你到底偏爱哪个? 江湖王 只要接触过王,你就绝对不会忘记她。所以时隔很多年,她的启蒙教练马庆忠还记得,这个小姑娘从小就爱为姐妹助拳,敢跟男孩子打架;所以即便在王加冕冬奥冠军的夜晚,沈阳军区冰上基地的主任沈春阳,还在用“心有余悸”的语气回忆:“十运会,她把我们的程晓蕾推倒了。裁判把她罚下场,她还冲着裁判嚷嚷了半天……” 可是王不在乎:“我王只有一个,是不可复制的。” 自幼“习武” 王的确是不可复制的。10多年前,七台河市中级人民法院干部张晓霞就发现,自己生了一个“另类”的女儿。在普通小女孩都爱抱娃娃的年代,王却对爸爸送的一把纸炮枪爱不释手,直到有一天放在兜里走火,把手炸坏;在普通小女孩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王最热爱的就是每天早晨5点醒来,看家人还都睡着,一个人悄悄开了门溜出去玩。 王冬奥夺冠后,有一个传说曾经流传甚广———今天的奥运冠军,当年差一点因为“假小子”行径而成为一名少林武僧。据说当年《少林寺》风靡全国时,王也被弄得技痒难耐,每天都在家里模仿李连杰打拳。父亲一度想把她送到少林寺习武,后来因为报名费太贵才作罢。 “偷练”滑冰 很难验证那段“少林武僧”传说的真伪,因为从王的滑冰生涯来看,这个传说并不符合王父母的性格。事实上,作为一名法院干部,母亲一直希望王成为一名文化人而不是运动员。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王一直躲在父母的训斥声背后,“秘密”进行滑冰训练。 王与滑冰结缘,并不像很多冠军那么浪漫。七台河的一所小学内,一块冰场迷住了当时的“皮大王”王,从此她每天都会玩到天黑才会回家,然后接受父亲严厉的训斥。而在恰巧也是那块冰场上,少体校的教练马庆忠看中了她,并且把她选到了专业队———这就是一块冬奥金牌开始的足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怕父母反对的王,一直在“地下”秘密地从事滑冰训练,直到有一天“行藏败露”。 据说那一天的气氛一度很激烈,王的父亲,甚至和她的启蒙教练马庆忠起了冲突。然而最终他们发现:无法阻止自己的女儿“固执己见”,所以他们只能放弃。但是,“冷战”因此在这个家庭持续了好多年。直到王进入国家队,父母才完全支持她投身冰场。 为“拜把子兄弟”报仇 据一些长期采访滑冰的记者说,其实在国家队,王也是个“活宝”式的人物。比如冬奥大战临头,别人都紧张得不行,她却依然每天听音乐、吃零食,问她,她说:“比赛还没到呢,我紧张什么?”在中国出征冬奥前夜,队友们纷纷发表豪言壮语,王却学了句周润发在广告里的台词:“成功?我才刚上路呢。” 不过,跟“结拜兄弟”相比,上面的一切或许都不值一提。在中国女子短道速滑的历史上,或许也只有王,能做出跟男队员“结拜兄弟”这样的惊世骇俗大事件,然后再很江湖地在冬奥会上“为兄弟报仇”。 王宝剑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一名男队员,平素跟王关系不错。没想到王倒也干脆,索性学武侠片中的套路,跟王宝剑结拜了兄弟。中国队的都灵冬奥名单中,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王宝剑的大名。郁闷之下,王大发小孩脾气,发誓要在都灵拿块金牌,来给“兄弟”“报仇”。随后就是都灵夺金的那个夜里,王那句一度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的宣言:“我给王宝剑报仇了。” 沉重杨扬 杨扬累了。没有什么场景,比1500米决赛后她的道歉更残忍。在一场已经拼尽全力的比赛之后,她依然在一个劲地对记者说:“实在是不好意思啊,我体力透支了。” “小队员在看着我,这是一种责任啊!”杨扬本不会来到都灵。在都灵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她坦率地承认:“当了20多年滑冰运动员之后,我的确是有一点累了。有时候,我真的想歇一会。”经历了4年前盐湖城的两枚金牌之后,她已经决定激流勇退。然而在其后的几年,“我一直在保持体型和状态,为的就是防一个万一”。 “万一”,真的在都灵前夜不期而至。国家队教练的一句“需要杨扬的经验”,她就义无反顾地回来了,哪怕外界对她实力的质疑一片,哪怕队中的小队员一度曾经与她不睦,哪怕她一度成绩低迷得自己也看不懂。 那是一段难以回首的辛酸时光,对于任何歇了两年的运动员来说,重回训练场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些时候,我在训练中真想歇一下,可是不行啊,小队员们正在看着我呢,我要给她们做出一个榜样来。这是一种责任啊。” “我在,就能给她们一种压力” 一桩不得不提的历史是,当初招杨扬回来,其实就是为了女子500米的金牌。然而在大战前夜,也是为了女子500米的金牌,教练最终决定杨扬不上。得知消息后,杨扬悄悄去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要在王夺冠的时候,第一时间把国旗交给她。” 既然不为金牌,既然比赛都上不了,为什么要回来?在女子500米结束后,杨扬的“粉丝”们,或许会抬出这种“事后诸葛”的想法。然而杨扬说:“如果只是为了金牌,我就不回来了。”她说自己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比赛:“我在,就能让小队员们感到一种前进的压力。我还能告诉她们,要当心媒体过份的赞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上。” 或许有些老套,或许有些操心过度。这就是杨扬的逻辑,1970年代生“一姐”的逻辑。比起王,她的人生经历要坎坷得多。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她曾经还一度在训练之余帮母亲在中巴上拉活;为了中国的第一枚金牌,她在泪水中等待了两届冬奥会;在都灵,她甚至对路透社的记者说:“有时候我感觉像这些小队员的母亲一样。” 杨扬说,都灵冬奥落幕之夜,也就是她永远告别这片冰场的时候。如果最后没有夺得金牌,她会后悔这次复出吗?她只是微笑:“我相信,中国队能得很多很多的金牌。” 这感动,或许太过“苦情”。但是,这就是杨扬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