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那么惨还能得银:新规则帮大忙 感情分也是一利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09:44 足球-劲体育 | |||||||||
特约记者晏瑗都灵报道 盐湖城冬奥会花样滑男单冠军、俄罗斯名将亚古丁在预测本届冬奥会双人滑夺金形势时,准确地把张丹/张昊放到了“银牌”的位置——但是,他肯定没有想到,张丹/张昊会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实现了他的猜想。 张丹/张昊在”抛四周“出现失误后继续比赛,最后压倒申/赵组合拿到银牌,很多人对此不解,在奥运赛场上摔那么惨,为什么还能拿到银牌?
新规则帮了大忙 中国队总教练姚滨一直对“新规则”很不感冒,因为他认为新规则没让中国选手受益,反而对我们有所限制。可是,在张丹/张昊获得奥运会银牌这个特例上,新规则终于向中国人露出了微笑。 姚滨认为,如果排除张丹受伤的因素,按照正常比赛来看,中国这对选手其实失败的只是抛跳四周;张丹在空中实际上转了三周,因此,裁判会按照抛跳三周的4.5分为基准进行扣除。但除此之外,他们在决定继续比赛后,后面的每个动作都基本完成了,没有再出现大的问题。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新规则“分解节目,将每个动作分开打分”的基本特点就发挥了作用。张丹/张昊的动作难度本来就是所有选手中最高的,由他们在国际比赛中首次完成的“捻转四周”都还没拿到奥运会上。而在13日晚上的自由滑里,两人在后来的节目中成功完成了三种高难度的跳跃:两周半跳接后外点冰三周跳以及后内结环三周跳,另外一个抛跳三周也完成了。在这些精彩的动作面前,新规则就把“抛跳四周”的失败给孤立起来,其他难度动作得到的高分使他们最终以66.19的高技术分压倒了没有受伤的对手和队友。 新规则帮了中国人一次——这从赛后的各种议论中也可看到。张丹受伤后,许多人包括中国记者都以为他们连奖牌都拿不到了。因此,银牌的结果多少产生了争议。在14日的主新闻中心里,各国记者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中国双人滑”。常常能看到几个记者坐在一起,开聊就是“他们怎么拿的银牌?”有人就指出,如果是在旧的6分制规则下,张丹/张昊顶多就是第3名,因为6分制只打一个技术分,一个动作的失败就会在裁判的脑海中被无限放大。而在新规则的时代,那只是一个动作而已。 大概也是因为这样,赛后的姚滨不再对新规则大加抨击,而是表示“一定会向更合理的方向变化”。 感情分也是一利 张丹/张昊感动了都灵,感动了世界,那么,他们感动了裁判没有呢?他们胸前那枚银牌柔柔流动的冷光中,“感情”的色彩又有多浓呢? 在盐湖城“黑裁”丑闻之后,痛定思痛的国际滑联推出了新规则,目的就是在评分过程中,把人为因素和主观色彩降到最低限度。就像前面说的那样,技术分已分解到每个动作当中,很难再有什么主观色彩;但被分为编排、连接、音乐诠释等5个部分的节目内容分(艺术表现分),还是个比较“主观”的东西。 尽管姚滨赛后表示,感情分的问题他没有去考虑太多;但客观来看,感情分是存在的。按照国际滑联的规定,裁判在执法期间不得接受采访,因此现在无从了解当晚的“判官”们究竟是怎么想的;但记者接触到的观众,几乎都被张丹/张昊感动得无以复加。一位曾是前花样滑冰选手的志愿者主动对记者说:“张丹会被国际花滑界谈论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她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化身。” 其实,尽管拥有专业技能和更强的自制能力,但裁判和观众一样,也是有七情六欲、食人间烟火的凡人,让我们感动的,当然也会让他们感动。而带着“感动”的心情去看一套节目,与带着“审查”的眼光去看一套节目,这其中的差别,人人都能明了。实际上,张丹/张昊最终得到59.82分的节目内容分,虽然还无法与申雪/赵宏博相比,更无法与托/马组合相比,但与他们自己相比,已经是突破性的成绩了。再加上技术难度奠定的基础,一枚银牌实至名归。对这一点,姚滨的感觉来得很早,他说:“滑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知道要拿银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