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一片痴心反换伤痕累累 揭密关颖珊梦碎真正元凶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02:53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相信许多中国冰迷熟悉关颖珊是从1996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开始的,那一年在15岁的关颖珊凭借完美的表现以微弱优势超越了同样完美的“冰上蝴蝶”陈露,登上了世界冠军宝座。也是从那一时刻开始,这个有着中国血统的美国女孩一直备受中国冰迷们的青睐。十年以来,我们见证了关颖珊无数的辉煌(五次世锦赛冠军,九次全美锦标赛冠军),也体会了她的无奈和苦楚(两次与奥运金牌擦肩而过)。

  关颖珊第三次冬奥之旅却是匆匆结束,“伤病使我失去了最佳的状态,我现在感觉自己不可能在比赛终发挥出高水平了,因此我选择退出。”这是关颖珊宣布退出时第一时间给出的理由,但是什么造成关颖珊的伤病呢?伤病缠身的她为什么又在最后一刻才选择放弃呢?

  新制度导致关伤病不断

  “在新的打分系统中我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我不得不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我年轻的时候也做不到的,这非常危险,我的身体无法适应。”为了对花滑的爱,明知危险却不得不为之,关颖珊的话语充满了无奈,但造成冰美人终身遗憾的主要原因也就真正浮出水面。

  关颖珊是花样滑冰世界中的常青树。从15岁登上世界颠峰,在之后的十年内,关颖珊始终保持在世界前三名的水平,成绩相当稳定。关颖珊也曾不止一次地对媒体表示她很了解自己的潜力,很会控制自己的训练量。这也是关颖珊在近十年来几乎没有遭遇严重伤病的重要原因。然而从2005年以来,关颖珊的伤病却急剧增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际滑联于2004年夏天正式实施的新的打分制度。这套新制度将评分规则细化成十几个部分,对每个跳跃旋转等技术环节标准进行了量化。这使得运动员必须更加重视节目中的每个元素细节,提高跳跃和步法难度,增加旋转姿势和用刃变化。这和相对更加重视节目完整性的6.0分系统系统的要求有着巨大反差。

  新制度虽然可以减少裁判人为因素的影响。但它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一方面它使运动员更加观众节目细节,但另一方面也对选手们的能力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去年以来,花样滑冰选手受伤的消息不绝于耳。我国名将赵宏博、俄罗斯冰王子普留申科、美国好手萨莎-科恩、日本名将村主章枝都不同程度出现伤病。可以说,新打分制度的实施是促使关颖珊时代结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具备夺冠实力

  平心而论,关颖珊本整个赛季一直伤病不断。只是在11月份的马歇尔挑战赛上露了一面,而且表现平平。除了这个比赛之外,关颖珊谢绝了大奖赛、坎贝尔锦标赛和全美锦标赛,始终在和伤病对抗。从马歇尔挑战赛的情况看,关颖珊状态低靡,滑行速度慢、跳跃难度上不去,旋转也偏简单。可以说严重的伤病已经使关颖珊的训练很不系统,状态大不如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年新评分制度实施后,关颖珊只体验过一次(2005年莫斯科世锦赛),结果以0.37分之差无缘奖牌。本赛季,更是从未参加过采用新制度的比赛。唯一参加的马歇尔比赛还是那种由现场和网络观众短信投票决定胜负。这也使得她的新动作编排的始终没能得到检验。相应的,她在裁判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也显著下降。奥运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媒体把关颖珊列为金牌的大热门。可以说,即使关颖珊能够参加冬奥会,她目前的实力也可能进不了前三名。

  因为痴心勇于承受

  有人说关颖珊临战退出是缺乏勇气和信心的表现。但笔者认为关颖珊从来就不是一个胆怯的人。外表柔弱的她凭借常人难以想像的勇气坦然承受了1998长野冬奥会和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于金牌失之交臂的遗憾和痛楚,又凭着非凡地毅力坚持了走到了2006年。尽管最近一年来关颖珊伤病累累,但她一直在努力适应这残酷的新规则,始终没有放弃对奥运金牌的向往。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奥运在她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否则关颖珊也不会排除万难,通过特批来到都灵。遗憾地是,旧伤复发最终使这位冰美人放弃了最后一次向奥运金牌冲击的机会。我愿意相信她的话:“如果不能全力出战,我宁可退出,因为冬奥会是非常神圣的!”

  当关颖珊决定退出的冬奥会的那一刻也许意味着她将永远与奥运金牌无缘。辉煌的职业生涯缺少一枚奥运金牌的确让人遗憾,然而十年来关颖珊带给人们无数经典时刻又岂止能有奥运金牌所代表?她对花样滑冰的执着永远值得人们尊敬。或许这样的谢幕有些无奈和沉重,但或许转入职业冰坛的关颖珊会带给我们更多更美的心灵享受。如同凤凰涅磐,痛苦过后将是辉煌的重生!(塔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6,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