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壶代表青铜文化反映历史 青铜器的防伪九术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08:54 城市快报 | |||||||||
据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教授介绍,铜壶反映的战国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各国相继变法,改革弊政,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的经济繁荣、百家争鸣、文艺发达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绘画也取得了全面而长足的进展。战国绘画的应用范围,较之商、西周时期已有所扩大。这时期的统治阶级已开始有意识地直接以绘画来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在文字的基础上,绘画更能体现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绘画的题材也更加广泛,除传统的动植物纹样、自然气象纹样和几何纹样外,天地、
同时,宴乐射猎攻战铜壶反映着一个时代的进步和生存环境,同时它也是经过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过程。因此不同时期的青铜器又代表着一种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大件青铜器在夏代晚期,到商代前期和商代后期,出现了大量气势恢宏、纹饰繁缛的组合青铜器。进入西周、东周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长篇铭记历史事件的青铜器,这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两个特有现象。青铜器的制造和发展,历代绵延不断,但其对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在先秦时代。 1.仿古法。 仿器形制与真器基本相似,尺寸大小也与真器相近。仿器一般仿得比较准确,若不细心观察,难以判断真伪。但不论仿得如何准确、逼真,其铜质、花纹、颜色均与真器有别,风格也迥然有异。同时,仿器比真器重,有压手感,这是普遍规律。 2.拼凑法。几个旧器中的残块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部分或几部分,另取其他器的残块修补完整;或真器中本无某部分,却节外生枝,添枝加叶拼成新器。 3.改造法。以某件旧器修改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器形。作伪者将一些不易卖出的或价格便宜的器物加以改造,成为新器形。如原器本无梁无盖,改成有盖的新器;或原器残存一部分,将其改成另一种新器。 4.加花法。真器上原有简单纹饰,作伪者选择合适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的。 5.掏花法。在原本无花纹的器物上先刻花纹,再沿着花纹将无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伪掏花的做法,不仅刀痕明显,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征。 6.添铭法。真器本无铭,后在其上雕刻伪铭,文笔均匀,字体呆板、松散、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而且留下铜丝刷的刷痕,也影响了字的笔锋。铭文字体,内容虽皆能仿刻,但笔法的韵味却是难以模仿的。另外,真器伪铭者皆伤皮色,器表有锈而字口无锈,即使字口处作上假锈,也与器表的锈色不符。 7.增铭法。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简单,作伪者在真铭前后增刻伪铭;或真器上本应对铭,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铭文也残缺,在器物上增刻铭文后,伪铭的锈色与真铭不同,字口也明显不同。再者一器之上的铭文既然不是一时所出、不是一人所作,基笔体、韵味自然不符,特别是铸铭与刻铭截然不同。 8.补铭法。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中缺字,伪作者将其补上;或真器上本无铭,后刻上伪铭,因某种原因漏刻了字,后来又补刻上。 9.腐蚀法。在青铜器需要刻铭的部位涂上蜡,在蜡上刻好字,然后用三氯化铁在刻好的字口上浇铸,最后将蜡去掉,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