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运动快乐作伴不停步 参与者收获健康与快乐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10:45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 |||||||||
在四十一站的“爱绿色·爱健康——登山行”活动中,每一个登山者都给我们带来自己的登山故事。在这登山的路上,留下太多欢笑的足迹:因为这登山,有人不再是孤单前行,加入登山的队伍中,这个家庭足够大;因为这登山,有人有了约会健康的时间,一周一次的攀登,比好多补药强;因为这登山,有人有了创作的源泉,大自然的好山好水,能给人最多的灵感……因为这登山,我们遭遇健康与快乐。
董思清:长途骑车来登山 在记者参加过的登山活动中,总是能很容易地就看到董思清的身影。每一次他几乎都是走在大部队的最前面,每一次他的脸上都带着快乐的微笑。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刻意去问过他的名字,因为每一次的活动中,我们所能看到的熟悉的面孔实在太多。不过在最后一站的登山活动中相遇的时候,我们聊了起来。 “我是沈阳人,做工程的,来杭州也才一年多。”董思清的口音带着浓重的北方口音。 很多来参加“爱绿色·爱健康——登山行”活动的外地人都把这个活动当作一个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董思清也不例外。他告诉我们,自从第17站加入到了登山的大部队中后,他几乎一次也没落过。“时间长了,我和很多人都成了朋友。在这里,你能很容易地融入到杭州人中。”这不一边和我们聊着天,一边就有登山者和董思清打着招呼。 不过,董思清参加我们这个活动还真不容易。大冬天的,他得五点钟就起床。“我住在下沙,每次活动的时候我就先骑自行车到集合地点。一般得骑1个小时10分钟,大约是20公里。” 当我们在为他的毅力惊叹的时候,董思清则说:“这算什么,身体是自己的。有一次我回家的时候和父亲到公园锻炼,我才40多岁,我父亲70多,可我走起来却还跟不上他。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决定要好好锻炼了。” 临了,董思清给了我们很多鼓励。“这个活动你们应该继续办下去,在沈阳没有过如此大规模的登山活动,杭州人的爱健康、爱运动值得我们来学。” 朱杏华:一路攀登一路歌 “我就在这里,就在这里……”一段清脆的女高音很容易地把我们的目光吸引了过去。一看,那位女高音走在一群步伐有序的登山者中。我们凑了过去,一边听歌、一边听他们的登山故事。 原来,这10多个人都是杭州灯芯巷社区的居民。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也已经50多岁,最大的81岁。“很早的时候我们就想组建一支登山队了,只不过大家对杭州的山也不是很熟悉,一直没组建起来。去年5月的时候,我们在报上看到你们的这个活动。大家一寻思,这下好了,我们就跟着你们走。”登山队的副队长邵武给我们讲起了他们的登山经历。 “刚才唱歌的叫朱杏华,看不出来吧,她今年已经57岁了。她可是我们这里的‘刘三姐’,样样都行的。”邵队长给我们介绍的时候,一边66岁的黄阿姨插了进来。“她要是年轻的时候受过专业培训,肯定能成艺术大家。每次登山活动中,她总是走得最快,我们叫她‘宝马’。”不过,黄阿姨得意地补充道:“我虽然平时是‘拖拉机’,今天却走在了‘宝马’前面。” 整个登山过程中,这10多个人总是有说有笑,他们脸上快乐的表情不经意地就感染了我们。“我们今天登山、明天唱歌、后天是跳舞。”黄阿姨幸福地向我们炫耀着他们的充实生活。 吴妙珍:吸氧不如到山里 在最后一站的活动中,一位大婶一直跟在队伍的最后面。看上去她步履艰难,有些吃力。我们到她旁边闲聊才知道,她刚做完肾切除手术不久。 她叫吴妙珍,是杭州野风登山队的一员,已经坚持登山三年了。“我在医院里吸氧气,还不如到这“天然氧吧”来享受一下。”大婶调侃道。 闲谈间她打量我们,指出我们的登山装备不够精良:“小伙子,登山要穿运动裤、登山鞋,背双肩包,知道不?”搞得我们有点尴尬。大婶多年坚持登山,登山准备很是到位。每次都准备一个苹果、两罐牛奶、一壶水,以保证她充分地享受自然。大婶得意地说,要不是以前登山锻炼的积累,恐怕手术也不会这么成功。“我们以前爬的山难走得多,今天的登山对我来说就好像走西湖大道一样。” 大婶向我们介绍起了她的登山史。泰山、五夷山、大慈岩……,早已被她一一征服了。我们当天的登山活动是吴大婶手术后的第一次登山秀,她自信地说:“再给我半年,我又能和以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