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戎百姓共挥拍 回眸26届世乒赛--国球长盛不衰有感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10:18 中国体育报 | |||||||||
1961年的春天,中国决定在北京举办建国后的第一个世界性的体育比赛——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当时国家队以容国团、庄则栋、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王传耀等为核心,还有王家声、胡道本、苏国熙、周兰逊、王志良、郭仲恭、廖文挺、谭卓林等等优秀选手,个个都是身手非凡的骁将!
到28届,国家队乒乓球女队表现不凡,容国团教练出奇兵派出一对横板选手林慧卿、郑敏之削中带攻、以柔克刚,打败世界所有女选手,使中国首次获得女团冠军。这是中国人民向世界开始展示他们真正力量和才干的划时代时刻!从此奠定了乒乓球成为中国国球的基础岁月和地位。 暂且不谈26届在工人体育馆中国队勇夺男团、男单、男双、女单冠军时的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只想谈谈作为一个历史见证人,一位乒乓球爱好者由来已久的感受——为什么中国乒乓球从60年代起半个多世纪不衰? 我曾在《乒乓世界》和一些媒体上发表过“共和国领袖们的国球之恋”,说的是世界上从古到今没见过像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袖们都如此迷恋乒乓球。26届以后,不仅毛、刘、周、朱、陈、林、邓、彭七位领袖级人物,连几位“老”如:董老(必武)、谢老(觉哉)、郭老(沫若)等国家最年长的领导人和我军十大元帅、十大将及大多数上将,各家各户或在办公室都摆着乒乓球台,他们本人和孩子们、工作人员都要打,各位共和国首任部长的家中也少不了摆上一张规范或不太规范的乒乓球台,一时间“洛阳纸贵”,好的乒乓球拍、球台等器材竟然脱销。在育才小学读书的我,50年代末参观了在北京举办的日本展览会,那里第一次展售极为罕见的日本“蝴蝶牌”球拍,这些都成了抢手货,直到参加过26届赛后的“红双喜”乒乓器材成批出品,才得到缓解。 周恩来伯伯一直坚持打乒乓球,直到文革生病前,乒乓球是他锻炼身心的主要运动,不过偶尔他也在走廊和院子里踢一会儿足球。我还保留了一张从1977年元月刊纪念周恩来逝世一周年《人民画报》上剪下来的一张他打乒乓球的照片。26届女子单打世界冠军邱钟惠曾对我说,她曾23次见过周总理,有3次是去总理家做客。周总理对乒乓球非常关心,当时的乒乓球运动员无论男女,他都很熟悉,还经常去观看国家队内部比赛。 记得在育才小学上学时,在课间10分钟,我们用黑板擦背后为球拍,在老师的讲台上面放上鸡毛掸当网,兴趣盎然地打起来。学生们甚至在水泥地上划一白线也当做球台打,不少人还对着墙来回练着打。乒乓球打破了没钱买,就用胶布粘上继续打,不小心踩扁了,用沸水一烫又圆了,接着打。 还有,当时在农村公社大队的办公桌,不少是做成乒乓台两用的,学校的很多球台则因陋就简,用些废砖、土堆什么的再略施水泥面,支上固定网架,就在露天打。 那时乒球热从小学中学大学普及开来,各类乒乓球业余体校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想如此的“人民战争”,层层选拔到国家队的人才,再加上国家队提倡的“三从一大”训练方法和大力提倡的“学军”,何愁中国乒乓球不能横扫天下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