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孩子习武的教头:清华大学武术教练张继东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01:47 新京报 | |||||||||||||
▲很多孩子三四岁就被父母送到武术学校,然而由于低成才率和训练之艰苦,这条路比高考要残酷得多。
武术不能承受之重 曾师从李英魁,差不多算是赵文卓的师侄,然而这是一个与李连杰、赵文卓不一样的武术青年,他走的是一条和李连杰、赵文卓不一样的武术之路。 张继东说,不想再让孩子练武术了,太苦。 张继东出生在素有“中国武术之乡”的山东菏泽。在那里,小孩子长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开始练武,就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要被送进学校一样自然。1982年,5岁的张继东开始拿起棍和枪,1988年,他来到北京,被北京体育大学一个附属的竞技体校的教练看中以后,他开始在北京过着半读半武的生活;1997年,他考上了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1999年他成为全国冠军;2001年代表北京参加九运会以后,他宣布退役,并进入清华大学担任武术教师;2005年,他复出并代表中国参加第8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获得枪术冠军。 父亲,你可以回击别人的嘲笑了 新京报:当初是什么原因使你选择了武术? 张继东:不是我选择了武术,而是武术选择了我。这个跟我父亲有关系。 那个时候我还小,对武术并不懂,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是我的父亲比较喜欢武术,他是一个武术运动员,后来由于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他并没有继续练下去。于是练武就成了他的一个心结。5岁的时候他就把我送进了家乡的武术学校,希望我能完成他的心愿。 新京报:你的父亲肯定为你付出了很多。 张继东:这是我现在都不大愿意提起的一个话题。当初我父亲为了让我练武术,把工作都辞掉了,每天就只是接送我。直到1988年我来到北京以后,他才开始为家庭做一些事情。开始去挣钱养家。在这之前我们兄弟三个全都是靠我妈妈一个人,她是纺织工人,工作很辛苦。这个家庭为我付出太多太多。 1999年拿全国冠军,那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事。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为我父亲扬眉吐气了。我对我父亲说,你可以在你的朋友面前讲,我的儿子终于培养出来了,他们以前不总是笑话你培养不出来吗? 清华老师中惟一的本科生新京报:后来为什么来到北京呢? 张继东:这个是我的老师帮我做出的选择,因为大家都明白,练竞技体育都是有成功有失败的。 成功的都是少数人。北体大这个竞技体校是一读一训制,当时还只是一种尝试。以前是一种纯业余的形式,不容易出好成绩,另一种是体工队的形式,纯粹是训练,很少有学习的时间。都有弊端。 新京报:一开始你并不是一个运动员? 张继东:上了大学以后我过了一年多普通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就是离开武术了,跟普通大学生一样去听课,去踢球。没有系统的训练,也不比赛了。然后是大二的时候北体大成立武术队,这又给了我一次机会。当时李英魁老师问我还要不要练,我说练啊,当然要练。 新京报:可不可以说这是你人生的一个转折? 张继东:应该是我人生的一个飞跃,我要感谢李英魁老师。重新踏入竞技体育圈,接下来成为全国冠军,然后就进了清华大学。没有这次经历我肯定进不了清华大学。我当时是清华的第一个只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而且和我的学生年龄差不多。 新京报:假如你正常读完四年大学,你现在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 张继东:最基本的就是找一个普通大学做老师,或者是去某一个地方当教练。这两种是武术运动员最普遍的出路,也是最直接的选择。或者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或者是机关。 脸皮薄,所以演不了电影 新京报:有了稳定的工作,为什么还要选择复出参加比赛呢? 张继东:在我们向外国推广竞技武术套路的时候,出过一套刀枪剑棍拳的光盘,2000年进行过改版,当时的枪术就是我拍的。目前世界上所有学枪的运动员都是跟我学的。我跟模特一样。所有的人都在跟我学,但我却一直没有机会在世界舞台上证明自己。 2001年打完九运会我就退役了。后来领队教练包括领导说需要我这样的人为国出一把力,我当时没有犹豫。我喜欢披上国字号的战袍,代表中国去打比赛。 后来成为了世界冠军,这是很幸运的事情。 新京报:运动生涯中,你受过伤吗? 张继东:我受过很重的伤。一是颈椎错位,摔的。当时几乎完全断开了,假如再狠一点,就成了第二个桑兰。6年了,我到现在只能用我自己的枕头,走到哪拿到哪。一直没好,睡觉稍微不注意,第二天脖子就动不了。接下来是腰椎间盘突出,10个武术运动员中有7个都有腰伤。但是像我这种突出又带骨折的不多。我现在上课,90分钟的课到后面就是咬牙在坚持,走路的时候走半小时就得把腰弯下来休息一下;然后是半月板撕裂,再下面是两边的踝关节损伤,现在我走路只要是路不平,一不注意就窝在那了。从头到脚,全是伤痛。 新京报:有没有进入影视圈的念头? 张继东:做演员是要天分和机遇的。包括我现在有一些同学,在演艺圈里打拼的也有很多,但是他们做得最好的也就是武术指导。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在做替身。这条路很难很难,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因为我的脸皮太薄,不太善于表现自己。我自己也有机会,有导演找过我,但是我并没有去想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像前一段时间拍的《十面埋伏》,我就曾在北影当过半个月的武术导演,是程小东找人把我叫去的,当时执导的是刘德华和章子怡。现在的生活很理想,我很知足了。 -记者表达 武术的时代烙印 严格来说,以年代来切割现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进程也许并不科学。毕竟竞技武术与别的体育项目不同,周期十分之长。一般一个人从五六岁开始习武,经过大约15年的磨练之后才能获得成名的机会。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每个年代武术青年的成长史上都不可避免地刻着时代的烙印。 之所以将70年代列为中国近代武术发展的起点,是因为李小龙在好莱坞的电影和香港的武打片在此前均无法进入内地,而它们对于中国武术影响力的增强和扩散是难以估量的。据李连杰和吴京的教练吴彬介绍,他在四五十年代习武的时候,动力来源于当时流传的武侠小说和动荡年代防身健体的需要。但是当李小龙和香港的武打明星突然出现在中国内地观众的眼前时,虚构的武侠世界使国人对于武术产生了新的认识。同时,海外世界也开始对“中国功夫”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时间,国内学武蔚然成风。 80年代武术界的代表人物是李连杰和稍后成名的赵长军。尽管他们都是在70年代初就开始走上习武之路,但成名都是在十多年以后。那个年代里,武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连杰和他的师兄弟们有机会频繁地走出国门。进而借助影视的视觉冲击而成名,同时扩大了武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吴彬认为,自从李连杰的《少林寺》问世以后,中国武术在国际影响力上达到了顶峰。与此同时,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竞技武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人们只知道李连杰等一些出类拔萃的武打明星,更多的武术冠军们仍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而且由于当时没能将练武和学习结合起来。武术运动员们缺乏必需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武术圈就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据吴彬介绍,与李连杰年龄相仿的运动员,目前在国内外从事着教练事业的仍为多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现为武术教师的张继东对武林前辈们当年从业范围的狭窄感到深深的惋惜。 接下来的90年代是一个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的时期。此时涌现了赵文卓、吴京等一大批武术明星。越来越多的人尝试走上影视的道路。但由于此时海内外功夫片市场的逐渐降温,更多从运动员转型而来的人只是从事着幕后的工作,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风光。张继东认为,人们的思维开始趋于理性。经商和进入文化行业的人也日渐多了起来。 到了21世纪,随着北京申办奥运会获得成功,作为中国的国粹,却始终无缘奥运会殿堂的竞技武术似乎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众多的武术人为了武术能在奥运会上亮相而多方奔走。但是武术项目自身的复杂性成了融合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最大障碍。 2006年刚开始的某个黄昏,13岁的北京女孩张迪拿着剑在空中舞出一道道弧线。她也是深受李连杰等人影响的新一代武术人。“武侠片看得多了,也就想练武术了。”小女孩的眉毛里写着笑意。“我想一直练下去,一直练到有好成绩了为止。”昏暗的体育馆里,这个女孩扑闪着她那双大大的眼睛。这个年代的武术人将来会怎样?现在还不是找到答案的时候。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徐显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