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徐寅生为上海乒乓出谋划策:基层的点还要铺更开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10:45 上海青年报

  作为中国乒乓界的元老,徐寅生对于近来上海乒乓断层的现状,自然也有不少自己的想法。当记者提出要为这个现状进行呼吁的时候,他连称“很有必要”,并且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

  本版撰稿记者周琦

  记者:上海乒乓基层很难培养出好苗子,您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在哪里?

  徐寅生:主要还是点太少。现在我所了解到的搞得比较好的基层队伍,就是曹燕华的乒乓学校,她在宝山区的那个学校得到了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小学阶段既不耽误学习,训练的时间也能得到保证。像这样比较正规的基层训练基地,现在越来越少了。现在很多区少体校都不一定有乒乓队了,不像以前一个区会有好几个乒乓重点学校。而且正儿八经搞训练的也比以前少了,管理得比较松散。有些一到考试阶段就不练球了,系统性比较差。

  记者:上海家长普遍都不会让孩子走乒乓专业化的道路,要吸引家长把孩子送过来练乒乓,能有什么有效的对策吗?

  徐寅生:关键要给人出路和希望。现在的社会不像以前了,以前即便不能进专业队,国家队,但是很多企业会招一些乒乓打的好的人,专门为企业来打球。现在没有这种政策了,所以如果孩子进不了专业队,家长就觉得孩子没有希望了。社会各界要形成一股合力。

  记者:您曾说有些上海小孩吃不起苦,女孩子基本不练乒乓,但是相比有些运动,乒乓的强度似乎并不是特别大,而且不用风吹日晒……

  徐寅生:乒乓看起来没什么身体接触,对抗性不算太强,但是它其实蛮难熬的,是很枯燥的。不仅要在室内练技术,还要在室外进行身体训练,是需要长期以大运动量作保证的。而且对于女孩子来说,要打得好,就必须要吃得起苦,而且精神上的痛苦更加难熬。

  记者:那您当时是出于什么原因走上乒乓这条道路的呢?这或许能给现在的小孩一些启发。

  徐寅生:那时主要还是因为很喜欢打乒乓,那时候的训练条件比现在差远了,因为想打球,我们就会到处找球桌。而且那个时候整个社会很少有什么物质的诱惑,打乒乓更多的是为了荣誉感,会觉得特别光荣。我们以前是上下午都要训练,晚上还要总结。每个星期都要评比训练质量和精神作风,能拿到一面小红旗真是开心得不得了,哪里像现在的球员,教练稍微对他们严格了一点,还有学生家长会打教练呢!

  记者:您曾经说过,乒乓是一项很用脑的运动,从这个角度来说,乒乓应该还是很适合

上海人的吧。

  徐寅生:乒乓没有身体接触,对抗性相对不还是那么强,是隔着网“斗智斗勇”,上海人脑子好,应该是很适合这项运动的。但说到底,现在的上海小孩吃苦精神还是差点,有些人条件很好,但就是打不出来。“拼搏”两字到底如何理解?那就是无声的战胜,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乒乓非常讲究“坚持”,在关键的时候咬住。但坚持到最后也不见得每次都能拿到好成绩,你坚持别人也在坚持,所以如果不能承受各方面的困难,要想成才还是很难的。

  记者:那么从今年乒超联赛的情况来看,哪些队伍培养后备人才做得比较好,上海能从中吸取一些什么经验呢?

  徐寅生:辽宁、河北、山东这些省都不错。一个客观的原因是,人家是省,有很多城市和县,人才储备本身就比较充裕,而上海到下面去找苗子是以区为单位,相对来说选材的范围就比较狭窄了。

  不过即便是那些抓后备力量比较得力的省市,也需要解决如何把好苗子真正培养成一流人才的问题。底数大了,但中间一环还是不行,教练如何对好苗子加工非常重要。这就对教练有着很高的要求,即便是基层教练也要充分了解现在乒乓运动的动向,要符合乒乓发展的规律,不能还是用十几年的老一套来教现在的小孩。比方说现在女子就是要强调技术男性化,打法要凶悍,如果教练还是教得四平八稳,自然就很难打出来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10,000篇。


 

评论】【乒羽世界】【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