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陆元盛十年执教战功赫赫 征战三大赛竟无一失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23:56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从1995年上任至2005年下野,陆元盛在国家女队干了整整十年时间。这期间,陆元盛在三大赛中无一次失手,可谓战绩显赫。然而,由于他带队作风偏软,加上“男子化打法”一直在女队贯彻不力,最终导致了其在国家女队的统帅地位在今日画上了句号。

  1995年天津世乒赛结束后,老帅张燮林被提拔为新成立的中国乒乓球管理中心副主任,男队教练陆元盛接替他担任女队主教练一职。

  一年后举行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是陆元盛执掌女队教鞭后首次率队参加国际大赛。在选择参赛队员时,陆元盛体现出其稳健的带队作风,他没有起用冲击力较强的杨影、李菊等新锐,而是依然重用邓亚萍、乔红、刘伟、乔云萍四员旧臣。他的这一选择当时引来国内不少人的质疑,认为陆元盛的用人思路过于保守。令陆元盛欣慰的是,四名老将没有让他失望,单打赛夺得一金一铜,双打赛囊括金银牌。

  奥运会收幕后,乔红、刘伟和乔云萍三人结束了国手生涯。杨影、李菊、王晨、王楠等新锐和老将邓亚萍,五人一起构筑成新一届国家队主力阵容。1997年春是陆元盛上任以来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因为第44届

世乒赛将在两三个月后举行。虽然杨影等小将身怀绝技,且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取得不凡战绩,但让她们在世乒赛扮演团体赛主力的角色,陆元盛多少有些担心。这拨小将们抓住了机会,在世乒赛团体比赛中,中国女队过五关、斩六将,以不败的战绩实现团体“三连冠”。单打比赛中,小将们发挥同样出色,杨影在邓亚萍带领下和她联手夺得双打金牌,王楠、李菊分获单打二、三名,李菊/王楠夺得了双打亚军。小将们的成功表现,不仅使中国女队继续保持住领先地位,而且还进一步巩固了陆元盛的位置。赛后他被任命为国乒队副总教练兼女队主教练。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女队在国际乒坛一骑绝尘,世乒赛、

世界杯和亚运会等大战役上战无不胜。其实,那段时间陆元盛的压力并不小,因为总教练蔡振华向女队提倡的“男子化打法”,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刚开始时,陆元盛的试验效果不错,李菊、林菱等力量型选手已在国内外比赛中显示出男子化风格的影子,且取得较好战绩。但是,陆元盛的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女队的“男子化打法”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这也是使陆元盛在蔡振华心目中的位置逐渐下渐。

  2000年初举行的国际乒联巡回赛

总决赛中,代表中国台北队参赛的前国手陈静打败了中国女队“双保险”王楠、李菊。这次失利也是陆元盛上任以来遇到的首次挫折。陆元盛无愧于“福将”这一称呼,他在随后举行的世乒赛团体赛中,率领中国女队凯旋而归。半年后的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女队包揽两个项目的金银牌。

  虽然战绩显赫,但奥运会后陆元盛仍失去了兵权。或许是考虑到陆元盛战绩过硬,对他的调整讲究了一些“艺术性”,表面上看这次调整他的损失不大,仍保留国家队副总教练的头衔,只是少了女队主教练一职。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陆元盛的实权没了,他已成为国家队决策层的一个边缘人物。

  由于继任者在2002年亚运会团体赛遭遇挫折,2003年初陆元盛重新掌握了女队实权。近三年来,陆元盛再现“福将”本色,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甚至是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无一次失手。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三个月前他却在影响力平平的亚洲锦标赛上阴沟翻船,丢掉了团体、单打两个份量最重的冠军。亚锦赛上的失利,也成为陆元盛第二次丧失女队统治力的导火索。

  附:陆元盛女队从教史主要战绩

  1996年第二十六届奥运会 单打、双打冠军

  1996年第一届世界杯单打赛 冠军

  1997年第四十四届世乒赛 团体、单打、双打冠军

  1997年第二届世界杯单打赛 冠军

  1998年第三届世界杯单打赛 冠军

  1998年第十三届亚运会 团体、单打、双打冠军

  1999年第四十五届世乒赛单项赛 单打、双打冠军

  2000年第四届世界杯单打赛 冠军

  2000年第四十五届世乒赛团体赛 冠军

  2000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 单打、双打冠军

  2003年第四十七届世乒赛单项赛 单打、双打冠军

  2003年第七届世界杯单打赛 冠军

  2004年第四十七届世乒赛团体赛 冠军

  2004年第二十八届奥运会 单打、双打冠军

  2004年第八届世界杯单打赛 冠军

  2005年第四十八届世乒赛单项赛 单打、双打冠军

  (王全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7,300篇。


 

评论】【乒羽世界】【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