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施之皓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新官三把火技术打法男帮女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10:52 《足球·劲体育》

  在队内公布新教练人选的决定后,施之皓悄悄回了趟上海,那里是他的家,很少有机会能回的家。而此次能够回家,这位女队新主帅还只是顺便“占”了工作的便宜。

  抵沪:对儿子的愧疚

  上午10点,飞机准点由首都机场起飞,目的地是上海虹桥机场。机上坐得并不满,
当旅客们大多闭目休息时,经济舱里一位中年乘客却埋首认真地用笔勾画着什么。他就是即将上任的中国女乒新主帅施之皓。

  他手里拿的不是2008年奥运计划,也不是2005年冬训计划,更不是12月初在福建举行的职业巡回赛总决赛及在广州举行的女乒世界杯工作表,而是一叠总结。中国女乒队员访欧归来交的小结。这时距离乒羽中心内部宣布任命只不过三天,距离体育总局的正式任命还有近十天。国球不可一日无帅,深感女乒08责任重大的施之皓,已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

  而他此行本身,虽然并未对外公布,却已是以女乒主帅的身份作为国家队派遣到地方队的乒超联赛监督官员,原本这一场上海与八一女队的比赛是由陆元盛出席的。

  12点半,施之皓仅背着一只挎包就走出了机场,随身连一件行李都没有携带。门口,一个熟悉的身影向他挥手示意,是曹燕华——他的前妻,如今的好友。“来来,我为你接风。看到没,网上都写了你升女队主教练,我是最开心的人。” 曹燕华一见面就开起玩笑。

  开着车,两人共同离开了机场,并在午餐时间进行了一番愉快的长谈。下午三点,儿子施泽西放学了。1993年,施之皓与曹燕华的儿子施泽西在德国不莱梅出生,第二年,两人带着孩子一起回到上海。施之皓进入国家队工作时,小泽西只有四岁。当初夫妻俩给孩子取名时,还真是费了一番心思。“中国出了毛泽东,还有江泽民,儿子出生时刚巧是克林顿上台,生在西方的德国,于是就给他取名泽西。希望他将来能成就一番成功的人生。当然,孩子的洋名也就取做比尔,和克林顿一样。不过回到上海,大家都喜欢叫他小比利。”一边开着车,施之皓一边向记者解释起给孩子起名的用义。而这连施泽西自己都从未搞明白过。

  十二岁的儿子在进入初中后,就来到这所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寄宿制学校。由于夫妻较早离婚,施之皓又常年在外训练比赛,难得与孩子相聚,曹燕华怕孩子长随母亲成长会粉脂气太重,特意把他送到这里。一周回家一次,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和阳刚之气。

  车开得非常平稳,在德国十年的生活,施之皓的车技绝对一流。从他的脸上也丝毫看不出什么激动兴奋之情。接孩子放学,这是做父母的再正常不过的一项日常工作,可又有谁知道这是施之皓近八年来为数不多的机会之一,在他与曹燕华共同接孩子的历史上,更是屈指可数的纪录之一。一个父亲的那份自豪是难以掩饰的。平日里即使队员打出再漂亮的球,都只是轻提一侧嘴角的施之皓,在接儿子的路上,居然扬起了两侧嘴角。目光也不再是冷幽默的调侃,而是温情。

  没错,就是慈爱的温情。这一点在施之皓见到小泽西时,表露无遗。国家队队员没有人不惧施之皓,可小泽西就是能爬到父亲头上耍威风。由于学校附近正在施工,前不久关闭了正门,改走侧门,曹燕华便习惯性地守候在那里。可谁知,那一天学校又临时通知开放正门。为此,施泽西足足在门口等了爸爸半个小时,才终于见到了父母。第一时间,施之皓大步上前亲昵地揉着儿子的头发,眼角都笑出了鱼尾纹。

  “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爸爸妈妈是名人。”或许是这对父母本身太过特殊,以至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和绝大多数的家庭不同。儿子放学后,全家并没有一起买菜做饭,而是来到位于上海梅陇镇广场五楼的咖啡厅喝下午茶。在这里施之皓任儿子发表个人演讲,只是傻傻地笑。

  让施泽西自我介绍,他煞有介事地说:“我姓施,名字和新泽西的泽西一模一样。至于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问他喜欢爸爸吗?小滑头又装起了傻:“我应该是喜欢妈妈的吧,她在我眼中是美女。爸爸——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喜不喜欢他。”从小就未体尝过被欺侮滋味的小泽西自然也从没想靠老爸出头,但他承认确实也有想爸爸的时候,特别是别人提起父亲时。

  在孩子的记忆中,父亲在身边的时间太少了,少得他在写作文《我的爸爸》时,只能简短地用一句话概括:我的爸爸,长得比较帅,是国家队教练,管理水平一流。再想就想不出了,他只是傻傻地问施之皓:“爸爸,王励勤是上海人吗?”很显然,这个问题把施之皓吓倒了。他停下了和儿子争抢薯条的手,惊诧地反问:“怎么,你不知道他是上海人吗?爸爸带他很多年了。”“我知道他是上海队的,可是我不知道他是上海人。”儿子一副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表情瞅了老爸一眼。

  在乒乓球圈里,施泽西的问题很低级,可是他真的没有时间和爸爸好好聊聊,哪怕是父亲最熟悉的国球。小时候曾打过一阵乒乓球的小泽西,很快就因为没兴趣加之受伤,离开了乒乓球台。他也不晓得自己的父母在中国乒乓球界乃至世界乒坛究竟有怎样的地位。当同学通过各种媒介关心乒乓球时,他却完全在这个生活圈之外。

  “我很少看电视,更不看乒乓球的。世乒赛前爸爸和妈妈一起到学校,我都不知道,可是同学的眼神好崇拜,这个时候我猜想原来我的父母是名人啊。想起那天从操场经过主席台,爸爸妈妈就站在上面,还真是不好意思。后来世乒赛,我又在电视里见到了爸爸,这样的距离我很习惯。而妈妈也忙翻了天,无论打开哪个频道都能听到她的声音,我还以为她在当播音员呢!”正因此,施泽西向来不把老爸当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他只是个父亲,有一张和自己几乎一模一样的脸,而自己还有娇宠的专权。“他哪里凶了?”孩子就这样反问记者。

  离开咖啡厅已是傍晚六点。施之皓与朋友有约,那是熟悉的人要为他接风,庆祝他的成功。一家人在暮色中就这样散开。“我一会儿过来接小比利。”施之皓对曹燕华说。这已经成为他们彼此间的默契,只要施之皓回来,儿子就跟爸爸住。当然这种机会非常少,儿子已转身,施之皓还是不舍地回首:“这四年的周期,如果以24小时计算完整的一年,我在比利身边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20分钟。特别是有一个,我的工作日是333天,怎赶得及见儿子一面呢?今年是全运年,总算好些,我尽量抽空弥补过去三年的遗憾。可这一回北京又要忙到2008,恐怕这份愧欠永远也补不回。孩子正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啊,我却只能给他打打电话……”

  工作日:新帅突降球场

  施之皓在前一天马不停蹄地奔波,忙到深夜。在26日,他难得地睡了个懒觉。来到北京八年,施之皓几次看房,几次交了买房订金,却又全都放弃,至今仍住在天坛公寓的宿舍里。不是他不想要个家,而是在北京他全身心地投入在热爱的乒乓球上,在这里事业就是他的家。

  在上海施之皓很早就在市郊买了一套联体别墅,并不大,平时都是给父亲住,只有回沪时才打开那间主人房。那一天,施泽西要去补课,可他不忍心吵醒劳累的父亲,约好同学就要出发。而施之皓按照原计划也会在家里接受记者的采访。可是上午十点半,他打来电话,抱歉地说:“对不起,我要送儿子去补课。”对于这样的父亲,又有谁忍心拒绝呢?

  送走儿子,施之皓又被朋友接去吃午饭。每次归来都是如此难得,朋友再忙也一定要见见施之皓这个兄弟。下午四点,在徐家汇喝完茶,施之皓驱车前往上海女乒与八一女乒的乒超赛地青浦东方绿舟,比赛并没有在基地的乒乓馆进行,而是安排在篮球馆。整个球场,只有上海女队队员来观赛,安静得仿佛只剩乒乓球与台面的撞击声。

  施之皓的出现,引起一阵骚动。与上海队教练队员的寒暄免不了,八一队的教练和队员也很快与这位新任主帅熟悉起来。虽然施之皓还未正式宣告上任,可是他的身影就证明了一切。竞聘开始前就前往德国和瑞典两站公开赛,并获得女单冠军的曹臻,刚见到施之皓害羞得不知该如何是好,比赛时也紧张得动作变形。幸好顺利赢下一分,她这才不好意思地喊了一声:“施指导好。”

  一到赛场,施之皓就立即恢复到教练本色,他认真地翻开笔记本一丝不苟地记录着场上发生的点滴,特别是队员的表现和不同情况下对球的处理。这些将在未来对他的选拔、培养队员提供最直接的帮助。笔记本并不是新的,上面早已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许多,但这是绝对机密,他是不会展示给任何人看的。笔记本的封面是黑色的皮革,上面印着2005。而自明年起,很可能上面就会改印2008了。合上笔记本,施之皓并没有直接离去,而是面对面地与队员、教练交流。始终面带微笑,亲切和蔼。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回到上海并没有直接到基地用餐,而是履行工作的本色。他的晚餐都是自行开车到基地附近的小饭馆吃一餐上海家常菜匆匆解决,然后就早早赶到赛场去看乒超了。

  结束了上海之行的工作,施之皓重新返回上海市区,在那里还有他的亲人和朋友。由于第二天他就要回北京,开始全新的工作,准确说是2008年的备战。大家都明白这份压力,也了解施之皓定会全力以赴,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与他聊个尽兴。

  空中留言:新官要放三把火

  白天,施之皓依旧忙碌于各项事务,直到傍晚才出现在虹桥机场附近的一家餐厅。朋友亲人坐了一桌,为他送行。曹燕华把施泽西送回了学校,又开玩笑地说要为施之皓饯行。饭桌上,施之皓的话并不多,反倒是大家谈笑风生,热闹不已。对他来说,远远看着关心自己的人开心,就是最大的快乐。因为他回馈得太少,所以能做一些事,哪怕只是聚一聚都让他欣慰。

  20点30分,施之皓抵达机场办理登机,他特意选择了当天最晚一班回北京的航班:21点10分。可惜航空管制,飞机延误至21点55分才能起飞。这时他又想起了小泽西,感叹着陪家人的时间实在太少了。“我还能怎么办?一定要努力好好干,才不辜负大家啊。否则愧疚更深了。”

  准点,飞机滑上跑道。

波音767的大飞机,空荡得都能找个四个位子连排的座,好好躺着睡一觉。可施之皓却只是安静地坐在一隅,直直地望向窗外漆黑一片的夜空出神。

  回上海是轻松的,再到北京他就是为事业而生。女队主帅看似风光无限,可那份责任谁又敢担?长期处在顶峰的队伍,在成绩已没有可提高的地方,又该如何加强队伍的紧迫感,提高水平?

  首次他向记者聊起了未来的工作计划,当然也提及了新官上任的三把火。

  第一把火:王楠留下与张怡宁共撑大局

  在施之皓的竞聘演说中,最引人眼球的就是不设“时代”,队伍是团体,体现集体力量,有领军人,但不再是属于任何一个人的时代。“王楠已明确表示她愿意继续,这对队伍对她个人都是好事,为什么不能出个女老瓦?我们的培养队员的付出比任何一个国家和地方都要多,当然应该在身体、技术、个人意愿几方情况都理想的状态下,鼓励队员走下去。作为张怡宁,她已实现了个人的大满贯。但是面对

北京奥运会,她的年纪也不小了,作为北京人又在主场,作为当仁不让的主力,她几乎无法减压,有的只是加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加强集体力量,让队伍更强大,张怡宁才更拼得出。中国女乒1995年来三次失利的问题都出在领军人上,邓亚萍、王楠和这次亚乒赛张怡宁的意外手伤。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第二把火:女子技术男性化意识先行

  国乒早就提出女子技术男性化的目标,然而转型需要过程也必须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施之皓从包里取出了女队访欧归来的总结,上面大多有批示。“这些是我在回上海的班机上看的,一边改错子,一边理语病。综合素质不提高,逻辑能力就跟不上,还怎么谈技术,怎么让队员贯彻?所以我要请老师给她们上课,从小出来打球,只懂球反而走进死胡同,我还要她们大声在队里读报。女孩大多害羞,可比赛没有退路。即使暂对会对训练、比赛有一定影响,长期以往却大有裨益。技术要男性化,意识必定先行。”

  第三把火:技术打法男帮女

  众所周知,中国女乒几次失利都与队内技术不够百花齐放,打法过于单一有关。可一时要提高大家对直板的认识和对应意识却不现实,培植新人也非一朝一昔的事。为此,施之皓特别提及了男陪练:“在政策上我们一定会对薄弱的打法倾斜,尽快培养优秀选手。但眼前更现实的方法就是选好男陪练,男帮女一向是中国女队的优良传统和方法,在男队员中挑选合适的人选,用冷门的打法与女队员训练,将会加速大家的适应和对付能力,甚至一名好的陪练会起到半个教练的作用。当然这需要与地方队沟通。

  ……

  话音刚落,飞机已降落——回到了北京。零点,新一天的交界点,他走出机场,通过11号通道大门。风起,施之皓行色匆匆地没入人群,不显眼却很踏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100篇。


 

评论】【乒羽世界】【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