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中国男排三大软肋:缺少稳压器 二传副攻不合格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19:10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五战五败,名列末尾,这是中国男排在本届大冠军杯赛的名次,创造了球队参加历届世界大赛(世界三大赛和大冠军杯赛)以来的最差战绩。其实,中国男排在前后五场比赛中不乏亮点,为何将士们未能将亮点转化成胜利?笔者以为,发挥大起大落、副攻成为摆设和二传难堪重担是导致中国男排兵败大冠军杯的三大因素。

  场上波动大

  观看了大冠军杯赛事的球迷都会有这样感觉:中国男排在赛场上的波动太大了。

  首战对抗劲旅

意大利,即被对手三下五除二地拿下。次役迎战略强于意大利队的巴西队,却能先胜两局,惊出奥运冠军们一身冷汗。与埃及、日本两支实力相近的球队交战时,中国男排大起大落的弊端更是暴露无疑,与埃及一战,男排国手反胜为败;与年迈的日本队交手,国手前后五局的表现反差极大。

  中国男排为何犯了“波动症”?可能原因多多。笔者认为,场上缺少身经百战的老将压阵是关键问题。在出征大

冠军杯的中国男排名单中,年龄最大的是28岁的二传手何炯,主力阵容中的第一高龄竟是25岁的隋胜盛。相反,我们的对手却不乏高龄球员,日本队场上阵容更是有两位35岁、一位32岁的老将压阵,而日本队正是凭借经验的优势险胜攻击力更强的中国队。

  笔者没有偏好老将的习惯。其实,当今男子国际排坛正日益向“高龄化”发展,因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赛场上,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队中拥有一定数量的技术全面且状态良好的老将,对球队无疑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有时是教练无法替代的。其实,中国排坛也有过启用老将的成功例子,如1986年,时任中国男排主教练的邹志华招回了留日数年的汪嘉伟参加亚运会,结果汪在赛场上大放异彩,为中国男排夺冠立下头功。再如中国

女排征战1990世锦赛前夕,时任主教练胡进将退役数年的老将郎平请回队中,郎平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力助球队打入决赛。

  对手和前辈们的成功经验,值得男排将士们反思。

  副攻成摆设

  国际排坛正日益向快速、多变的方向发展。然而,在这方面本有优势的中国男排却完成丧失了自己的特点。

  了解排球发展过程的人都知道,快速、多变曾是中国男排跻身世界强队的立足之本。排球运动一系列快攻体系大都是中国人创造发明的,宿将汪嘉伟曾拥有“世界第一快球手”的美称,进攻成功率最高时达到70%以上,后来的郑亮也是亚洲第一副攻。同时,他们也有一手精湛的拦网技术。 由于种种原因,近20多年来中国男排的副攻水平不断下滑,大冠军杯赛上中国队副攻的表现更是令人看了心酸。

  说句不客气的话,来自解放军队的郭鹏、谢文昊在场上根本起不多少作用,几乎成了一个摆设。他俩攻,攻不死对手;拦,拦不住人家;发,也是发的“菜球”。如此一来,中国男排的攻击点只能集中到二号位、四号位和后排,单靠强攻岂能彻底摧毁人家?如此一来,自由人初辉身手再敏捷,怎能抵挡得了人家肆无忌惮的攻击?

  相反之下,倒是后来替补上阵的于大伟称得上国家队副攻群的惟一亮点。他虽然拦网水平一般,但发球猛,进攻狠,风光完全盖过了以主力身份上场的郭谢两人。

  二传急需充电

  说到郭谢两人,自然会提到主力二传手李春。

  23岁的李春进入国家队已有五年之久,然而他却始终无法坐稳主力的位置。早在上世纪末,拥有一手不俗跳发球技术的解放军小将李春出现在国内联赛时,就令人们眼前一亮,从此他也成为国家队的常客,一直被教练们视作重点培养对象。然而,李春虽然发球了得,比赛气质也不错,但传球手法却比较粗糙,这一弊端也使他经常在主力、替补位置上徘徊。

  由于另一位主力何炯难挑重担,邸安得今年正式将李春定为主力。但是,李春的传球风格与中国男排提倡的快速、多变打法有些不合拍,数拨副攻与他合作均效果不佳。为了充分发挥李春的水平,邸安和不久前搬来了解放军副攻组合--郭鹏、谢文昊。然而,副攻并非军旅的特色,虽然郭谢两人与李春知已知彼,但他们两人在场上几乎起不到多大作用,可以说,这次试验结果是失败的。

  当然,邸安和重用李春也属无奈,因为国内男排队伍缺少正当年华的二传手。但是,考虑到李春的传球风格不是很适合国家队,而且他所在解放军队恰恰崇尚高举高打的打法,这就注定了李春风格转变的可能性不会很大。考虑到国内一时无合适人选,笔者以为,邸安和不如趁早多选些新人进行试验,这样总比将赌注押在李春一人身上更好些。

  (王全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排球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