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亮点形成特色 东亚运动会面临定位难题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14:51 人民网-环球时报 | |||||||||
第四届东亚运动会正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进行,“中国旋风”依然刮得最猛。由刘翔、罗雪娟、郭晶晶等奥运冠军领衔的中国代表团一骑绝尘,遥遥领先各路对手。在3日下午的金牌榜上,中国已获得78枚金牌,而第二名的日本只有21块。作为四年一届的区域性运动会,东亚运动会自1993年创办以来,中国就坐稳老大之位。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项综合性赛事也要面对如何定位及调整的问题。
亚洲地区除了四年一届的亚运会外,西亚和东南亚都有自己区域性的传统运动会。作为亚洲地区体育运动开展最为普及、成绩最好的东亚,却始终缺少一项综合性赛事。因此,在1991年9月举行的东亚各国和地区奥委会第一届理事会上,举办东亚运动会的建议被摆上桌面,并得到了积极回应。同年11月,在第二次东亚各国和地区奥委会协调会议中,举办东亚运动会的提议被正式通过,并决定第一届东亚运动会于1993年5月9日至18日在中国上海举行。 东亚运动会总会的成员由亚奥理事会东亚区域的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组成,包括中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中国澳门、蒙古、朝鲜和中国台北。非正式会员则须是邻近东亚地区的奥委会。目前,太平洋上的关岛是唯一的非正式会员。 作为东亚运动会的第一个东道主,上海可谓尽心尽力,各方都很满意。之后的第二届和第三届东亚运动会分别由韩国釜山和日本大阪主办。对于主办城市来说,东亚运动会的规模适中,既可以检验自己承接大赛的能力,也为将来举办更大规模赛事打下基础。釜山在1997年举办东亚运动会之后,2002年就成功主办了亚运会。 在设项方面,东亚运动会并非与奥运全面接轨,而是力求凸显东亚特色。像龙舟、保龄球、软式网球、体育舞蹈这些非奥运项目,都在东亚运动会的范围之内。 东亚运动会确定在奥运会之后的第一年举行,在中日韩等体育强国看来,练兵的目的要重于金牌。因此大多派出新老结合、以新人为主的阵容,意在锻炼队伍,积累经验。 从中国队来讲,本次参赛的中国男女足、男女篮、体操等大项都以二线队伍出战。日本和韩国代表团派出的也多是青年军。这使得很多项目的参赛选手给人以七拼八凑之感,比赛水平参差不齐。比如男子110米栏的比赛,刘翔虽然以13秒21的成绩成功卫冕,但这是在参赛选手只有7名、预赛都没有的情况下完成的,很难使人觉得比赛过瘾。对观众而言,在比赛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刘翔、郭晶晶等少数明星的追逐反倒成为热点。对于其他参赛代表团来说,竭力争取金牌仍是首要目标。实力此消彼涨间,冷门也会出现。这次,中国台北女篮击败以青年队出征的中国女篮就是一例。 东亚运动会举办四届以来,虽然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规模和传统,但如何营造亮点,形成特色,仍然需要探索。上届东亚运之后,“如何让这项赛事保持活力”的问题就已经显现。这次由澳门主办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澳门虽然地方不大,但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对举办东亚运倾注全力。下届东亚运的主办城市是香港,市民的热情也很高。选择这样的主办城市,有助于东亚运提升自身品牌价值,也确保赛事得到足够重视。 辛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