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功利主义的共同信仰 好莱坞电影钟爱拳击运动魅力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09:33 全体育

  本刊记者/朱春明

  1894年9月的一天,在新泽西州东桔市,两名拳击手吉姆·科贝特和皮特·考特尼站在一个15英尺宽的黑盒子前,端起拳头……一场开创美国电影传奇时代的拳赛即将开始。

  黑盒子是当时爱迪生最新投入试验的移动摄影机,被称为“黑色玛丽亚”。这对在
镜头前只有8分钟表演的拳手则成为美国拳击电影史上的首对明星。在100年之后,克林顿·伊斯特伍德和希拉里·斯万克凭借拳击电影《百万宝贝》捧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迄今为止,在美国已经拍就的500多部体育影片中,最为流行和成功的种类就是拳击电影,现已拍就150部之多。

  最新的一部《铁拳男人》,根据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真实事件改编,由朗·霍华德导演,拉塞尔·克劳饰演主人公詹姆士·布莱德克。詹姆士·布莱德克原本是个前途无量的拳击手,却因为连吃败仗而被迫退休,只能靠打零工供养妻子孩子。尽管如此,他却从来没有放弃,终于等到机会重回赛场,并在1935年击败当时的重量级拳王马克斯·拜尔,称霸拳坛。在1937年与乔·路易斯进行的拳王卫冕之战中,布莱德克因左臂关节炎败下阵来,结束了自己“灰姑娘”般的拳坛生涯。

  布莱德克被誉为戴拳套的“海洋饼干”(大萧条时期,曾在全美流传着一段关于传奇赛马“海洋饼干”和驯马师在逆境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后被拍成电影《奔腾年代》),作为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民间传奇人物,布莱德克成为当时美国公众,特别是1500万失业者走出困境的榜样。虽然有批评家认为《铁拳男人》有效仿《百万宝贝》之嫌,但这段影响了美国一代人的真实故事还是凭借其感人的内容在今年6月的美国票房取得成功。

  在影片中,布莱德克曾为儿子偷窃腊肠的举动勃然大怒,但有一段真实情节,并没有在影片中被表现。在布莱德克败给路易斯之后,他的拳击经纪人乔·库特与路易斯作了笔交易,进而从路易斯的比赛收入中抽取10%,以满足赛后10年间布莱德克的生活所需。然而,在拳击界想找一个像布莱德克和乔·库特这样的好人并不容易,电影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今年6月,主演拉塞尔·克劳以其在纽约一家酒店的愚蠢举动为《铁拳男人》的热卖做出了“特殊贡献”。拉塞尔·克劳因为对酒店失灵的电话不满而勃然大怒,并用电话砸伤一位酒店员工。后来,这位服务生将克劳的所作所为告诉一家报纸,并从中获得100万美元的酬劳。一时间,克劳恶意伤人而被捕的消息成为各大报纸的头条。而克劳却说:“是布莱德克的人格特点植入了我的心灵,为了让整个美国重温这段真实的故事,我对这个角色太过投入。”

  确实,克劳曾经成功出演了《角斗士》,但那不等于他就能再次塑造一个像布莱德克这样的美国传奇拳手。毕竟,真正的英雄与影片中的角色是两码事!美国人之所以喜欢《铁拳男人》,是因为影片把他们带回到那个年代,激起了他们对布莱德克这位当时带给他们光明的英雄的追忆。是史实吸引了观众!

  功利主义的共同信仰

  电影与拳击的发展始终保持着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这一点即使是在拳击步入十年萧条之际也不曾改变。或许大家还记得泰森在自己的最后一战中躺倒在拳台上的一幕,我们很难将那时的他与当年那只猛兽联系在一起……或许这就是拳击与电影紧密结合的原因之一:胜负的未知性和拳台上不可预测的血光之灾。而这些千古不变的成败主题和无止境的幻想,使影迷们乐此不疲。但电影和拳击也具有同样的通病,那就是虚伪的功利原则。

  1894年9月那个值得纪念的一天,那两位创造拳击电影历史的人同样是金钱的追随者。无论是当时独霸重量级拳坛的吉姆·科贝特还是日近低潮的老皮特·考特尼,从他们共同步入这种移动的影像那一刻起,他们连同他们从事的运动,就已经被打上大众娱乐品的标签。

  其实,之所以选中过气的老考特尼,并不是因为他自以为是的钩拳。由于第一选择——当时的世界头号拳王约翰·沙利文参与拍摄的要价高达25000美金,所以只得退而求其次。这就是电影与拳击共同遵守的金钱利益准则,一种公平却肮脏的准则。

  和《百万宝贝》中的情形一样,评判报酬的标准不是拳手实力,而是知名度。当年科贝特从那部影片中得到了5000美元,而过了气的老考特尼仅能拿到微不足道的250美元。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即使你是那将拳击带入一个崭新领域的先驱者,你也不得不在银幕背后的功利面前屈就。其实,另外两名拳手麦克·罗纳德和杰克·库欣早在此前就在摄影机前打了一场比赛,但还是因为知名度不够,他们并没有被公认为拳击电影的先驱。

  科贝特和老考特尼别无选择,他们必须服从摄影机的要求,而拳击本身又何尝不是?因为要不停地更换胶片,他们必须打一分钟,然后等上两分钟,一场比赛就这样支离破碎地被记录下来。即便如此,拍摄完成的影像也只能在原始的针孔显示器中播放。在清朝,中国人把这东西叫“西洋景”。

  天哪,就在人们开创拳击电影历史的同时,伟大的拳击运动就这样在一台被推到集市上招揽生意的针孔显示器中播放着。看一场这样的比赛,你只需付极低的价钱。当然,你也可以直接买拷贝,但要价是每轮比赛45美元。

  如果科贝特(死于1942年)和沙利文(死于1945年)这两位伟大拳王能多活几年,他们或许能看到那两部根据其生平改编的拳击电影,还会为他们各自的扮演者埃尔罗·弗林和格雷格·麦克卢尔的业余拳术把把关。

  一起为眼球厮杀

  虽然埃尔罗·弗林是个喜欢虚张声势的壮家伙,他也具备拍拳击电影的外形特点,但演员毕竟是演员,如果科贝尔看到这个花花公子在拳台上模仿自己打拳的样子,想必会被气死。但正如著名拳击作家理查德·胡弗在《体育画报》一篇关于拳击和电影的文章中讲的:“当电影与拳击联姻,一切都不需要渲染,因为拳击具有电影所需的所有东西。”

  在胡弗看来,拳击手都是些粗暴的家伙,但他们的生活远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没必要去杜撰一个唐·金或者泰森。他们就在那,他们本身就是一部吸引人的电影。他们的性格、外形,还有从穷人区发迹的经历,以及种种黑暗交易……那就是拳击赋予这些人的东西,否则你不会成为成功的拳手。而从拳击的角度讲,没有观众你也就毫无价值,这一点也是电影的根本所在。”

  拳击之所以火热至今,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高娱乐性。拳手在拳台上如漫画人物般的表现,符合观众某种视觉和精神上的需要。唐·金的头发便是一个典型事例。在听取了著名歌手罗伊德·普莱斯的建议后,唐·金创造了拳击界有史以来最火爆的头发,而那倒竖起来的根根白发成了这个狡诈的拳击经纪人最明显的标志。罗伊德·普莱斯这位新奥尔良R&B音乐键盘派的开拓者曾经在1959年凭借自己的鲜明个性取得巨大成功,而今,唐·金更甚于他。

  “唐·金?他很受欢迎,是个有趣的老头!”人们习惯于这样评价这位曾两次涉嫌凶杀的恶棍,而人们之所以不提及他过去的丑闻,就是因为在如今的拳击界,他是位无所不能的演员。

  从表面看,是唐·金让泰森成为英雄,但实际上泰森今天的下场也是拜他所赐。或许泰森今生唯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他的前教练阿马托,在他的训练下,泰森有了成为明星的一切条件,但他过早的死去让唐·金继承了这棵摇钱树,并将其变成猛兽,一只让人们心生怜意的猛兽。是唐·金再造了泰森,也是他毁了泰森。

  7月11日,华盛顿,泰森在爱尔兰人凯文·迈克布莱德的铁拳下结束了自己的最后一场拳赛,也结束了属于他的演出。

  沉沦成就经典

  曾经获得1949年和1951年世界中量级拳王称号的拉莫塔,也试图竭力把持自己,但他依然无法避免沉沦的宿命。最终,除了给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留下一段伟大拳王连胜的素材之外,没留下任何东西。在著名拳击影片《愤怒的公牛》中,天才演员罗伯特·德尼罗再现了拉莫塔由盛转衰的沉沦生活。影片成为永久的经典,而拉莫塔戏剧化的短暂一生也因此化作永恒。

  马丁·斯科西斯曾经以为,《愤怒的公牛》是自己的绝世之作。当时,同样沉沦于可卡因之中不能自拔的他甚至一度以为自己命将休矣,便把满腔热忱寄托在这部影片上。在斯科西斯的倾力指导下,德尼罗塑造了这个咆哮放荡的公牛形象,并使之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影片首尾相接名为“拉莫塔的一夜”那段独白——德尼罗对着镜子自言自语的独角戏,可谓名垂影史。当时,这段戏的处理令斯科西斯和德尼罗大伤脑筋。现实中的拉莫塔确实在晚年的颓丧时期,被频繁邀请到舞台或是电视节目上朗诵经典电影的台词。剧本中,将这一细节作为前后呼应的场景。但很多专业人士认为这样做会使整个影片基调出现混乱。

  最终,两人还是坚持将这段独白加入影片中。并引用《码头风云》中马龙·白兰度的台词。这样做就意味着德尼罗既要饰演拉莫塔,又要模仿马龙·白兰度和泰利·马隆,这是绝对行不通的。

  最终他们决定用最低调的方式进行处理,使观众集中注意台词,去感觉他终于在镜子里达到自身的某种平和。这段一共拍摄了19个版本,其间拉莫塔亲自现身示范,令人睹之心碎。一段伟大的独白就这样诞生了,无论在德尼罗德演绎生涯还是在整个电影历史上,这段独白都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尽管那是一位拳王驰骋沙场之后的平和,悲喜冲刷之末的沉淀,但后来有观众写信给斯科西斯表示:这是整部电影中,暴力色彩最浓的一场戏。

  在影片的结尾,在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酒吧里,退了休的拉莫塔在镜子前演练着台词。他就像个废物一样不可救药。““那就是你,查理!就是你,在那个夜晚,走进我的更衣室说:‘小子,今晚不属于你,我们是来看威尔逊获胜的。’难道你不记得了?‘这不是你的一夜晚。’不,那本该是我的,我本可以把威尔逊大卸八块,但我又做了些什么。他拿到了冠军头衔,而我又得到些什么——一败涂地。我本可以成为上等人,本可以是个斗士,但最终我却成了个流浪汉,这就是我的下场……”

  当拉莫塔在指导德尼罗演绎这段戏时,一种悲凉和愤怒油然而生。通过斯科西斯的指导和德尼罗的表演,似乎拉莫塔真的在酒吧表演了那悲愤的一幕,但现实生活中,这种事不可能发生。真实的拉莫塔是个顽固的现实主义者,即使是现在,这位自以为是的老拳手依然认为自己是和德尼罗齐名的明星。他不会屈就在纽约城,向那些无关紧要的人讲述自己的陈年旧事。现实中的拉莫塔依旧放荡,在廉价酒吧里,他向别人开着低俗的玩笑,他也依然是个名人,却不是因为拳击,而是因为那部由他生平改编的电影。

  换句话讲,《愤怒的公牛》让拉莫塔重获新生。

  前不久,有人曾在新泽西的一家酒吧里对那些从事违法勾当的放荡拳手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是每个人除了说自己看过电影《黑道家族》之外,几乎所有人都承认著名拳手恰克·威伯纳曾是自己的偶像。这个以“巴约纳港血人”著称的拳手同样是个有名的恶棍,却幸运地获得与穆罕穆德·阿里一样的世界重量级拳王腰带。而恰克·威伯纳曲折离奇的生平却为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创作影片《洛奇》带来了灵感。

  恰克·威伯纳曾经因为贩毒入狱三年,但在牢里他守口如瓶。因此,他在新泽西自己的地盘上广受欢迎,他可以随便停车而不受限制。但这个学伟人走路的家伙,在旁人眼中却是个不可招惹的家伙。其实,现实中的威伯纳的故事要远比史泰龙扮演的洛奇·巴尔博亚更有趣。他是个实实在在的硬汉。

  史泰龙深知电影与拳击的共生之道,懂得如何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变成银幕上的重量级世界拳王。他用油亮隆起的肌肉和只有卡通人物才有的无限威力塑造了洛奇,还为他找了位漂亮的神经质老婆,并完整再现了那位用欺骗和鼓励将洛奇推向决战拳台的教练伯吉斯·梅雷迪斯。《洛奇》系列是纯商业片,情节因观赏性需要而被无限夸张。现实中的威伯纳从未与阿里正面交手,但洛奇必须成为那场虚构的巅峰之战的胜利者,否则影片就没有卖点。

  拳击的戏剧魅力

  一个职业拳手的魅力源于出拳的一刻,带有戏剧色彩的每一拳在打出的一刹那,同样击打在观众的心里。当拳头在一个人颚部击出鲜血外涌的效果时,当一个壮汉被击倒时,你根本不用问为什么自己会目不转睛地盯着他,那就是每一部戏剧都必须拥有的东西,而这也是这项在搏斗中衍生的运动最根本的魅力所在。弗兰克·布鲁诺则称拳击为“血的交易”。看来再没有比这更贴切的了。

  在美国庞大的电影工业中,摄影师将拳击公认为天赐好礼。在爱迪生狭小的工作室里,他构筑了一个小拳台,用拳击来试验自己的最新摄像机,并亲眼见证着这项伟大的运动从现实转化成影像。于是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有了自己的结论:“拳击为电影而生,它本身就是影像与现实的兼有者。”

  一个拳台不仅仅是围栏那么简单,一项将速度、力量、戏剧性融为一体的运动在这块20英尺见方的场地上演,再没有比这更吸引爱迪生的了。1891年,在新泽西的试验室里,爱迪生用一部最原始的摄像机首次记载了拳击运动。摄像机采用四分之三英寸胶片,速度每秒钟30格。由于速度限制,这两个穿便装的拳手并没有真实的打斗,只是拘谨地做了些动作,即便如此,这部仅27秒的影像依然迈出了拳击影片的重要一步。

  导演罗伯特·怀特认为,赤裸残酷的拳击台蕴含着人情冷暖,那里有各种故事。1949年,他曾指导拍摄了电影《出卖皮肉的人》,剧本由著名青年诗人、剧作家、吉普赛人约瑟夫·孟科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剧长71分钟,情节紧张而丰富。主角罗伯特·赖安的原型是一位曾经四夺全美冠军的校园业余拳手。整部影片用直白而粗野的叙事风格描述了一场决斗。赖安为了挽救自己的拳击生涯,与一帮暴徒在一座名为梦境的运动场展开周旋,而此时在科希饭店等待的赖安女友奥德丽却被狡猾凶残的暴徒发现……

  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怀特并不用费力去制作多么眩目的背景和情节。他明白,一个愤怒的左勾拳就可以包含影片的全部情感:痛苦、欺骗、失望以及美好,一切都会被这个左勾拳丰满地展现在一块不过几米宽的银幕上。那时,观众会像关注一部正在上演的经典戏剧一样关注银幕,关注银幕里的左勾拳。

  这就是拳击的魅力!

  无法抹杀的虚假与真实

  摄影机可以掩盖事实,却又最客观地记载事实。杰克·约翰逊是前黑奴的儿子。1908年,他成为第一个获得世界重量级拳王的黑人运动员。当时他与白人拳手的种族大战在那个年代掀起了轩然大波。而成名后他与一系列白种女人的放荡生活更让这个黑人拳王饱尝流亡之苦。

  当时,爱尔兰后裔的白人拳王吉姆·杰弗里斯因约翰逊是黑人而拒绝与他比赛,但当约翰逊在1908年战败伯恩斯称王之后,拳击经纪人开始鼓动杰弗里斯击败约翰逊,为白人争气。最终,在1910年,约翰逊终于在拉斯维加斯同杰弗里斯面对面进行拳王争霸战。结果,约翰逊在15轮比赛中将杰弗里斯打成肉酱,获得117000美元奖金,卫冕黑人拳王称号。

  而这一切都被摄影机记录下来,当时的电影制片人为了见证这个黑人拳王的诞生过程,走遍内华达州,拍就了那部当时名为《拳王奋斗史》的伟大拳击纪录片。然而,由于担心约翰逊击败杰弗里斯的比赛会在全美带来种族骚乱,当局对这部纪录片进行了禁播。

  两年后,白人终于等到了报复的机会。1912年12月4日,约翰逊和白人卡梅伦结婚。随即,种族主义者把持的法庭以跨州贩卖妇女罪判处约翰逊一年零一天徒刑,外加1000美元的罚款。为此,约翰逊开始了长期的流亡生活。此后,他的足迹踏遍阿根廷、墨西哥、巴黎、古巴。1920年,他结束流亡回到美国,马上被送进堪萨斯监狱,并于1946年在一场离奇的车祸中死去。

  今年4月,美国两党著名参议员约翰·凯里、特德·肯尼迪、约翰·麦凯因和奥林·哈奇等给总统布什写信,要求赦免已经死去的约翰逊。他们在信中承认:“约翰逊是名副其实的拳击冠军。他与女人之间的浪漫关系只不过触犯了那些认为黑人不应获得公民自由权的人。”随后由著名制片人,曾拍就系列影片《爵士乐》和《南北战争》的肯·伯恩斯,制作的纪录片《罪不可赦:拳王杰克·约翰逊的起落》被解禁。

  无独有偶,由利昂·加斯特指导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一代拳王》也曾因为当时的一次法律争论而被尘封22年才得以公映。影片高潮部分记录了一场被后人命名为“丛林之战”的拳赛。1974年10月30日,在前扎伊尔首都金沙萨,拳王阿里和挑战者乔治·福尔曼献上了一场绝世精彩的比赛,但赛后,人们就阿里的教练是否在赛前放松拳台护栏而争执不休。然而这就是摄影机记录下的拳击,真实公正却不得不在虚伪的掩盖中存活。

  好莱坞后拳击时代

  拳击,这项长久以来被人们称为充满欺诈和骗局的运动,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导演、作家当作各自作品中黑暗内容的承载物。美国有线电视频道著名拳击解说员吉姆·拉莫雷曾说过:“这项再简单不过的运动之所以成为电影丰富的原料厂,是因为那些围绕它发生的一切实在太丰富。”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把拳击看作电影的承载物。当我带着《百万宝贝》的剧本到华纳兄弟娱乐公司给他们看时,他们说拳击电影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卖座了。然后我告诉他们,没错,我并没把这部电影看作一部拳击电影,那是部情感片,一段发生在代理人父亲和受代理女儿之间的情感故事,而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完成它。”

  剧本改编自一本名为《Rope Burns》拳击故事集中的一个短篇。真实故事中添加了大量虚构成分,而这正合了好莱坞的口味:剧情不必受真实故事左右。

  史泰龙就从来不担心尊于现实的问题。面对各种批评,他毅然推出了《洛奇》系列的第6部——《拳手的机会》。在他看来,现实与戏剧是一回事。史泰龙说:“我相信,一个拳手失去的最后一件东西永远是他的拳头。或许一个勾拳可以改变拳手今生的命运,但当你不想再出拳时,你的生命也将慢慢停下来。”然而,不知道当他看到泰森在华盛顿那丢尽面子的失败之后作何感想。泰森坐在地板上,毫无斗志地倚靠着护栏,如果没有裁判的搀扶,他甚至无力回到自己的座位。这就是一个拳王的葬礼,彻底而迅速,不像史泰龙说的那般缓缓结束,《洛奇》里更不可能有这种场面。

  现实与虚幻、经典与垃圾,这就是拳击电影杂乱又丰富的历史。

  1927年,阿尔佛莱德·希区柯克投资拍摄经典无声电影《指环》。影片讲述两个拳手为爱情决斗的故事,但希区柯克却通过摄像机将这样一段世俗故事变成了一件不朽的艺术品。

  1931年底,随着有声电影风靡世界,影星华莱士·比里在此时出演了《舐犊情深》中那位失败后在儿子的鼓励下重回拳坛的父亲拳手。影片颇具催泪效果,加之父子两位演员演技出众,而风靡影坛。华莱士·比里也因此片获得当年的奥斯卡奖。1979年,影星乔恩·沃伊特重拍这部影片,名为《天涯赤子心》,并创造了体育电影老片新拍的先例,而票房毫不逊色于40年前。影片的知名制片人欧文·塔尔伯格在影片拍摄前建议导演金·维多对影片结尾重新修改。塔尔伯格认为,如今的观众更希望看到比里在最后的拳赛中获胜。

  《舐犊情深》大获成功之后,拳击电影步入低潮期。千篇一律的反败为胜和空虚说教成为当时拳击电影的一贯主题。其中以埃迪·奎兰和琴姐·罗杰斯主演的《The Tip-Off》(1931年)、詹姆斯·卡格尼主演的《赢家通吃》(1932年)最为典型。

  《奖金战士》与《The Lady》(1933年)是该时期的典型作品。且借中充满暴力、血腥、色情,而拳击本身则变异成比自由式摔跤还夸张的格斗。这种低潮一直持续到上世纪40年代末,随着约翰·加菲尔德主演的、被后人誉为与《愤怒的公牛》齐名的《灵与欲》取得成功,拳击电影的冰冻期结束。紧接着包括《战神》、《出卖皮肉的人》等一系列犯罪主题拳击电影取得成功。1954年,经典影片《码头风云》问世,这部由伊利亚·凯赞指导的经典影片对后来的多部拳击电影有着深远影响,其中包括根据拉莫塔真实故事改编的《愤怒的公牛》。

  如果说拉莫塔是一个自甘堕落却又善于在酒吧里表现自己的拳手,那么阿里的成功则更多是在拳台而非舞台上。面对镜头,阿里根本无法像在真实生活中一样自如,更不可能在电影界得到像拳台上一样伟大的成就。其实,阿里第一次触电还是在他职业生涯初期,在1966年的影片《安灵曲》中,他饰演个小角色——一位重量级拳手。到了1977年,阿里在电影《The Greatest》中自己演自己。而在1981年重拍的《灵与欲》中,阿里只跑了个龙套。

  阿里的演技不佳,但这位拳王真实生活中的伟大故事依然使阿里这个角色在好莱坞取得巨大成功。由迈克尔·曼指导的传记影片《拳王阿里》,成为21世纪最成功的拳击影片之一。饰演阿里的威尔·史密斯因该片获得当年的奥斯卡影帝称号,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仿阿里的言行举止,但关于他根本无法重现阿里真实生活的批评依然存在。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明白,好莱坞不可能再接受一部纯粹的拳击片。今天,人们已经开始用肮脏、低俗、苍白来形容拳击主题。就像梦工场往日大力推广的主题最终都将被摒弃一样,纯粹的拳击片不再拥有市场。但伊斯特伍德却在《百万宝贝》中为它寻到了新生之路。“《百万宝贝》不是一部拳击片,而是部情感片!”就像《铁拳男人》再现的不是一位拳手而是一段史实一样,拳击电影已经进入全新的时代。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